覃鴻
【關鍵詞】語文教學 探究 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
0021-01
探究式學習是一種聚焦于“求真”“求證”“求實”的解決問題和學習活動的方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意味著探究式學習是所有學科學習的主導方式,理應貫穿于人的終身學習中。基于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索,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探究式學習時可采取如下關鍵策略。
一、情境體悟,提出問題
中國情境考試創始人李吉林老師提出“真、情、思、美”的“意境說”,倡導學生“多讀書,不做題,注重整體訓練”,形成了“形真”“情切”“意遠”“理寓其中”的情境教學特色,讓學生在情境教學中快樂地學習。其主要做法是:根據課文主題創設實地感受、多媒體情景、想象力筑景、故事性情景、影視戲劇情景等情境時空,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和感悟,并充分利用學生喜歡發問的本性,鼓勵他們提出問題。提問的方式通常為“6W”——“是什么(What)”“為什么(Why)”“在哪里(Where)”“什么時候(When)”“怎么辦(How)”“是誰(Who)”。這一提問方式強調提問的主體盡可能是學生,教師則從“合作探究者”的角度來提問,起到示范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課文《葡萄溝》時,教師可以在整體認讀環節先請學生共同品嘗葡萄,然后師生沿著課文線索去尋找“中國最好的葡萄產地”,“進入”葡萄溝后,教師引導學生邊“走”邊考察,并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為什么說‘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在文本解讀環節,學生扮演葡萄溝的“小導游”,用真切熱情的語言向其他學生介紹葡萄溝葡萄的特點、葡萄加工工藝和當地的風土人情,并結合課文的生字、詞、句等提出讀音、寫法等相關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應給予恰當的表揚和合理分析,形成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組,然后引導學生逐一進行探究解答。
二、大膽想象,表達觀點
決定科學探究或人文探究成效的關鍵是勇于提出觀點或假設。在語文探究學習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知識和經驗,發揮想象力、邏輯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針對問題提出有創造性的見解或意見。例如,在探討“為什么說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這一問題時,學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有的學生說:“凡是風景優美、盛產水果、人民熱情好客的地方都是好地方,因此,中國的好地方可多了。”有的學生說:“我的家鄉也盛產葡萄,我的家鄉肯定也是個好地方。”還有的學生說:“我要把葡萄溝的葡萄拿回家去種,這樣我的家鄉就能成為好地方了。”雖然這些觀點已經超越了文本,將論題轉變成“什么樣的地方才算是好地方”,但是學生的觀點生成于文本解讀,貼近學生的實際,是學生大膽想象、自主探究的結果。
三、小心求證,達成共識
檢視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觀點是否合理、可靠,通常需要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而強調基于證據的探究式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言之有理,言之成理”的習慣和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實驗觀察、實地考查等方式獲得具有實證性質的證據,讓學生養成不唯書、不唯師、不唯上、只唯實的探究式學習習慣。例如,在課文《葡萄溝》的教學中,如果要把葡萄溝界定為好地方的依據是“環境好、人文好、產品好、風景好”,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舉出翔實的數據或相關信息,并通過圖片、表格、訪談意見等形式呈現證據,以證明“好地方”標準的合理性。同時也能舉出反例,說明為什么有些地方不能稱為“好地方”。
四、歸納總結,遷移應用
歸納總結是學生將知識和觀點結構化、簡潔化的過程,這一過程有利于學生整合知識,減輕記憶負擔,促成“每課有得,每考有喜”,形成對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例如,通過學習課文《葡萄溝》,學生掌握了描寫葡萄的修辭手法、描寫鄉村或是某個景點的邏輯方法,還學會證明某個地方是否為好地方。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寫話訓練,如對某一種水果進行描寫,對某個村莊或社區進行介紹,探究我國的某個好地方,或是某個不太好的地方,從中產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并引發學生探究如何創造“好地方”的興趣。
隨著探究式學習的拓展與深入,教學還會生成更多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沿著“熱身問題→基本問題→類似問題→拓展問題→生成問題”的路徑,將課內學習與課外探究有效銜接起來,培養學生去感悟世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生成智慧的能力。這樣的探究式學習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基礎性、思想性、開放性和創造性等本質特征,也有效落實了新課程實踐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責編 楊 春)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