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生自十八世紀的普遍管轄理論是習慣國際法的重要組成本部分,該理論隨著時代的進程慢慢成為國際社會制裁國際犯罪的國際法準則,且為國際公約公認為標準化準則。國家主權豁免,既是一個國際公法的內容,也是司法實踐中的一般表現,具體表現為國家的行為及其財產或免受他國管轄,主要是體現在國家主權的獨立性,主要表達方式為“明示放棄”,這樣做更有利于表現政府的權威。兩者具有重要的關系,對國際秩序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管轄主;豁免;關系
一、 普遍管轄權概述
所謂“普遍管轄權” ,是指世界上的每個國家都有權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對違反國際法的罪行, 特別是,針對構成危害人類共同利益的、少數特定的國際犯罪,行使其管轄權并同時可予以懲罰。從以上定義中可以獲悉,本質上講,超越了國籍、地域以及利益的保護,在這三種必要因素的傳統管轄層面來說,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國際法上學者們爭議最大的一個原則之一。該原則最早萌芽于古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安法典,該法典規定,刑事案件的管轄權,不僅由犯罪地的法院行使,也可由罪犯逮捕地法院行使。古羅馬注釋法學家們又將逮捕地法院的管轄權解釋為包括居住地法院的管轄權。這一規定,已經體現了普遍管轄原則的基本內容,即犯罪所在地法院和罪犯逮捕地法院有權對其罪行進行審判,而不論罪犯是什么人,也不問其罪發生于何地。
由于國際法的相關規定,對于犯有危害國際安全和平及危及全人類利益的國際罪行的人,無論行為人的國籍及行為發生地是何處,各個國家都有權利對其行為進行管轄。目前,已被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普遍管轄權對象包括反人道罪、戰爭罪、海盜罪、侵略罪等。從國際實踐,包括國際上的立法和國內立法,普遍管轄原則具有的非屬人性、非屬地性及非功利性的特點,決定了該原則是為了彌補其他國際管轄權(屬人管轄、屬地管轄和保護管轄)在國際犯罪管轄方面的不足和漏洞而產生的,是基于為了保護國際社會的整體利益出發的,所以它對于國際犯罪的打擊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二、 普遍管轄權的特點
(一)普遍管轄原則的特點
普遍管轄原則的特點主要表現為:(1)管轄的非屬地因素。犯罪行為不在追訴國的屬地范圍內發生,而是在其他國家領域內發生。(2)管轄的非屬人因素。犯罪行為人所在地國或逮捕地國將犯罪分子訴諸法律,罪犯不具有追訴國國籍。(3)追訴犯罪分子的動機和目的之非功利性。追訴國不是出于保護本國國家或公民的直接利益的功利考慮,而是為了維護全世界人類的共同利益。(4)普遍管轄原則的適用對象具有特定性,既表現為核心罪行,其中主要包括滅絕種族罪、海盜罪、販毒罪、戰爭罪、販賣奴隸罪等上述提到過的一些為各國普遍認可的,也是通過國際條約來規定的國際犯罪。
(二) 普遍管轄權的特性
1. 普遍管轄權具有原理獨特性。普遍管轄權所具有的原理上的獨特性,具體的適用方面既為“國際普遍性”,也稱廣泛性,表現為一是管轄權行使上的廣泛性,二是對相關國際犯罪行為適用管轄上的廣泛性。根據國際法的一般原則,任何國家均享有屬地優越權(或稱領土最高權)或屬于人優越性。根據普遍管轄原則的相關理論,隨著時間的推移,普遍管轄的適用不再像以往國內管轄一樣去主動考慮犯罪行為人、行為地以及受害者等因素,而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具有對國際犯罪行為的管轄權。普遍管轄權不僅突破了傳統上的國際、區域、相關利益管轄等使用上的限制,具有強烈的國際性。在相關理論和實踐中,可以說拓展了相關刑事管轄權的實施空間,自然就成了國際法上制裁國際犯罪的有效理論依據。
普遍管轄權的原理上的獨特性是國際刑法基本原則在國際法上的具體體現。普遍管轄權是國際刑法的相關基本理論的展現,即它是世界各個國家同國際犯罪行為作斗爭的基本權利。普遍管轄權禁止嚴重危害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行為,且逐漸成為各國聯合共同制裁國家罪犯的重要保障和依據,這也是國際社會越來越需要國際刑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2. 普遍管轄權的適用局限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前國際形勢下,普遍管轄權的適用在形勢管轄原則上,起到了輔助性的作用,是國內法中相關的國籍管轄、地域管轄及保護管轄的補充適用原則.在一般情況下,在與其他管轄原則在適用上產生沖突時,應盡可能地避免沖突的產生,簡單來說就是普遍管轄在使用上應注意避讓其他管轄所具有的優先地位,從而實現國際社會最初設立普遍管轄原則的宗旨。普遍管轄原則在實際運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管轄罪行方面的限制。國際學界廣為探討的課題歷來就對哪些罪行適用普遍管轄具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確認國際罪行是普遍管轄適用的限制因素之一的原因是因為有關“國際犯罪”的定義到目前仍缺乏統一的標準。從歷史角度看,普遍管轄權從一開始只適用海盜罪、販賣奴隸等一些國際犯罪行為,適用對象的包括危害人類罪、戰爭罪及危害和平等。隨著現代國際刑法的發展趨勢,適用于普遍管轄的國際罪行范圍也隨之拓展,國際上主要的公約中既明確規定了適用對象,也進一步規范了普遍管轄原則,比如說有涉及劫持航空器罪、劫持人質罪、劫持航空器罪、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罪、種族隔離罪等罪行的國際公約。
第二,主權觀念方面的限制。通常來說,普遍管轄權與國家主權二者并不矛盾,原因在于各個國家之間形成的共同行使管轄權即為普遍管轄權,適用范圍僅局限于國際犯罪行為。具體的行使,在實踐中存在可能影響到他國的主權利益的問題。即A國自認的主權權利,而在B國看來是對本國屬人或屬地的權威主權的侵犯.當然還有另一個問題的存在,這與國家的歷史文化及政治相關,想要在全世界達到統一的明確的普遍管轄原則,從法律意義上來說,確實存在一定難度,且在政治上也存在較大的阻力。
第三,權利與義務對等性的局限。普遍管轄在實際操作中是擴大了管轄范圍,但同時也增加了國家在國際性犯罪方面的義務。隨著打擊犯罪的成本越來越高,每個國家的相應投入也越來越大,包括警察、司法機關。此外,還產生了一個問題,既為在某些國際問題上的第三國是否愿意行使管轄權以及行駛的程度如何,這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考驗。所以就會產生,為了逃避行使管轄權所帶來的諸如相應成本和操作困難,少數國家就選擇不行使普遍管轄權。endprint
三、國家主權豁免的概述
(一)主權豁免的概念
簡單來說,國家主權豁免是指國家的行為及其財產不受他國的管轄范圍內。這是被世界各國所公認的國際法規則,其來源是羅馬法中的“平等者之間無管轄權”這一概念,演變至今。而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國家主權豁免這一個概念主要表現在司法豁免上,即A國的國內法院非經外國當事方的同意,不得受理外國國家為被告的訴訟,主權豁免也被稱之為國家的司法豁免權。
(二)主權豁免的范圍
19世紀適用“絕對豁免原則”,所謂絕對豁免原則是指一個國家的一切行為及其財產在他國均享有豁免權,但20世紀以來,尤其是二戰后,由于各個國家廣泛參與國際貿易、跨國投資、金融等商業活動,絕對豁免原則在實踐操作過程中,經常導致外國個人或法人不可避免地,在與國家進行交易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繼而就從“絕對豁免原則”逐漸誕生了“限制豁免原則”。
(三)主權豁免的放棄
第一,主權豁免的放棄可分為:明示放棄和默示放棄兩種。明示放棄是指國家通過條約、合同或聲明,在事先或事后,以明確的語言表達對于某種行為或事項上的豁免的放棄;默示放棄則是指國家通過外國法院以及與特定訴訟直接有關的積極的表示行為,表達該國政府放棄豁免而接受外國法院的司法管轄。
第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國家對于管轄豁免的放棄,并不意味著對執行豁免行為的放棄。也就是說執行豁免的放棄必須由該國另行且明示作出意思放棄執行豁免。
四、普遍管轄與主權豁免的關系
普遍管轄是為了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而進行的管轄,其保護的是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其存在和發展有利于人類的共同進步和發展。共同維護世界的秩序。各國對主權豁免的主張主要的是根據各國的利益和對外政策而定的。我國一定要堅持絕對豁免的立場,堅決反對國家行為作主權和非主權劃分,拒絕外國法院對一主權國家的行為的合法性作出判決。
我國應采用絕對主權豁免原則,從我國根本利益出發,制定出有利于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絕對主權豁免原則,以保護我國國家利益。我國在有關國家豁免的立法中,應堅持以下基本立場:(1)明確國家和國家財產的管轄豁免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必須堅決反對限制豁免、廢除豁免的觀點;(2)當國家自己從事一切除自愿放棄豁免外的活動均享有豁免權;(3)通過協議來消除各國在豁免問題上的分歧應當被肯定和贊同;(4)在無視我國主權,任意侵犯國家財產豁免權的行為,我國將實行對等原則,以達到相應措施級別;(5)如對待國有企業問題上區別國家自身活動和國有企業活動,國家企業作為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經濟實體并不享有豁免;(6)在外國法院出庭主張豁免權的抗辯,我國不得視為接受該法院的管轄。
從一系列我國政府在處理涉及國家財產管轄豁免的案件里,通常都是以絕對豁免的原則為主,再進一步轉換為采取具體規則上的靈活處理。但《公約》的簽署和限制豁免的逐步統一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立場十分明確,已開始逐步從絕對豁免的立場向限制豁免的立場轉移。《公約》的簽署行為,標志著我國從絕對豁免到限制豁免的成功轉移。但在立法實踐方面,我國還是屬于比較落后的,相關立法應該算是鳳毛麟角。隨著相關財產訴訟案件的不斷累積,財產管轄豁免問題的重要和迫切程度越來越被重視,我國的立法也必定會越來越完善。
參考文獻
[1] 曹建明.國際公法學[M].法律出版社,1998.
[2] 高銘暄:刑法學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3] 古祖雪.國際法學專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社,2007.
[4] 黃進.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史曉燕(1987.06- ),女,上海普陀人,鄭州大學法學院2011級國際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