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林 張劍鋒
【摘 要】新時期,充分認識高校德育師生間的倫理關系,是構建高校德育師生間倫理精神的基礎。文章論述了高校德育師生間的倫理關系,為高校德育師生和諧關系的建構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高校德育師生;倫理關系
新時期高校德育師生間應構建的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動交往的倫理關系,改變過去的高校德育師生間各自的唯我獨尊,各自主體地位的強調,及其相互間交往的異化關系。這種倫理關系是高校德育師生間倫理精神的內在訴求,是建構高校德育師生和諧關系的理論基礎。在高校德育活動過程中無論是高校德育教師,亦是大學生,都需要積極建構新時期師生間的倫理關系。不僅僅建立包括高校德育師生相互尊重的關系、高校德育師生間對話互動的關系,還應該明晰高校德育師生間在高校德育活動中的各自的倫理責任。
一、建立高校德育師生間相互尊重的關系
在高校德育師生間的倫理關系中確立師生間相互尊重的理念。當下高校德育師生間的交往缺乏彼此間的信任與尊重。師生間真正交往目的與其結果背道而馳,原本的目的卻變為了手段,而轉化為當下師生間的某種功利性關系。教師視學生為謀生中的一個條件,學生視教師為完成學業的手段。在此種倫理關系下,高校德育師生間不能以完整的主體人的方式存在,以至于高校德育師生間不能給與對方真誠和信任,導致師生倫理關系的異化。
高校德育師生間的倫理關系最主要的就是建立尊重的教育理念。尊重的理念就是學校管理者對教師勞動與貢獻的尊重,對教師人格的尊重,對教師需要的尊重;就是高校德育教師對學生學習權利的尊重,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學生自主性選擇的尊重;就是高校德育教師對自我人格的尊重,對教育者權利的尊重,對教育義務的尊重。只有當尊重成為一種道德的真誠、倫理的熱忱和性善的信念才能化為動力,才能轉化出大學人勤學上進的學業精神。高校德育師生間只有充分貫徹尊師愛生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建立師生間人格的平等、合作與對話關系,以及師生間的理解與交流的倫理關系。這實際上也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平等觀的貫徹和落實。
二、構建高校德育師生間互動式關系
為了進一步實現教師對大學生的尊重、熱愛和認可,同時,實現大學生對教師的尊重與接受,高校德育師生間應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構建互動式倫理關系,走向師生交往的主體間性。只有在師生互動交往中,高校德育教師才更有利于進一步認清和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和變化的狀況;同時,通過師生間的相互溝通,也更有助于彼此間情感的增進,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首先,高校德育師生間的互動關系要在彼此尊重的倫理關系的確立與追求過程中得以構建。高校德育師生間對德育知識的講授和接受是在彼此尊重的關系中實現的。對于大學生來說,得到教師的尊重,有助于親其師,信其道。在尊重基礎上的以德育內容為媒介的互動就會使教師更容易把德育內容轉化為大學生的德行和修養,真正達成師生間的“視閾交融”,實現大學生的自我構建,提高高校德育活動的實效性。
其次,高校德育師生間的互動關系還需要在彼此間的相互理解中建構。在哈貝馬斯看來,人類的存在并非以一個獨立的人為基礎,而是以雙向理解的交往作起點。理解活動不是反省的過程,而是以生命引導,進入他人內在的心理生命的過程。哈貝馬斯的觀點,給我們以新的啟示。師生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主體而存在,并視彼此為朋友,只有在高校德育的理解互動過程中才能更好的實現,否則仍然是交往的異化。只有我們明了高校德育師生間是和而不同的倫理關系的時候,高校德育師生間的關系才能走出交往的異化。并以尊重的、理解的、互動的方式建構高校德育師生間的倫理關系。
三、明晰高校德育師生各自的倫理責任
高校德育師生倫理關系的建立需要雙方明晰與各自相匹配的倫理責任。一方面是高校德育教師的倫理責任的明確。高校德育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特殊職業,社會早已對高校德育教師的倫理責任有所規范。教師承擔應承擔的歷史使命,履行應當履行的倫理責任。在整個高校德育教育過程中,高校德育教師理解、領會和傳遞社會對大學生的道德思想和政治要求,教師設計、制定、調整和引導著道德教育活動,具有舉足輕重的主導作用和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生成的引領作用。
另一方面,明晰大學生的倫理責任。大學生在高校德育過程中作為高校德育過程中的受眾,并不是僅僅以簡單的接受的角色參加德育實踐過程,也并非只是消極地聽取教師的思想道德的教化,而是作為高校德育教育的主體人而存在,對高校德育內容具有積極主動的接受和轉化的能力。大學生在德育教師的教授下,接觸道德教育內容,反思斟酌道德規范,課下應踐行德育內容。
高校德育師生倫理關系的建構,成為新時期開展高校德育的重要一環。只有認清高校德育師生共同存在著的倫理責任,才能在建構高校德育師生間倫理關系中,既主動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積極調動大學生的主體性,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景譯衛,李英林.論高校德育主體間的倫理精神,2012(3)
[2] 趙繼倫.論高校師德建設的缺失與對策[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13.
[3] 李軍,王阿芳.后現代語境中師生之間的平等交往關系[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06(01).
[4] 馮建軍.主體教育理論:從主體性到師生間性[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1).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新時期高校德育師生倫理精神的構建研究”成果之一,編號:吉教科合字(2014);吉林農業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高校師生倫理精神的文化培育研究”之成果。
作者簡介:李英林(1973- ),女,吉林長春人,吉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文化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張劍峰(1981- ),男,吉林長春人,吉林農業大學碩士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