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琴
【關鍵詞】以學定教 因材施教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
0080-01
“以教定學,題海訓練”是以往落后的教學觀念,不利于學生主體功能和學習個性的彰顯,但在目前,仍有部分教師持有這一觀念進行數學教學。筆者認為,要轉變諸如此類的教學觀念,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堅持不懈地開展“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的教學新模式。
一、精心創制導學方案
小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存在,他們有思想、有個性,“以學定教”正是基于學生的這一特有品質而提出的,它充分尊重小學生在學習中的切身需求,以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和潛能的開發為根本價值取向,也是教師角色轉型的重要出路。然而,充分尊重學生“學”數學,并不意味著教師要退出“教”的舞臺,將課堂的一切權利交給學生。相反,實施“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要求數學教師有更高的專業水平,尤其在如何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這一問題上,能創制出一份科學、有效、合理的小學數學導學案,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鮮明的指向。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第十一冊《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一)》一課時,由于本課是讓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般結構和特征,內容較簡單,因此,教師除了安排學生在課外進行自主預習外,還可以設計一份完整的課堂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1.引導學生根據結構優化原則進行人員分組,并進行科學的小組分工(可課前完成);2.拿出課前準備的實物模型,結合自身的預習成果,圍繞以下問題學習:擺弄、觀察和操作長方體和正方體,交流討論這些圖形的棱、頂點、面以及長、寬、高的含義;交流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觀察、思考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有什么關系,形成一個集中的認知,并由記錄員進行跟蹤記錄(本環節預計耗時8分鐘);3.由各小組抽簽分別匯報學習成果(耗時15分鐘),教師進行點評;4.請個別學生進行補充,特別是在課堂上表現較一般的學生(耗時5分鐘);5.教師總結(包括定義強調、知識空白補充、合作學習情況評價等,耗時5分鐘);6.鞏固練習。
二、激發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
筆者在長期的教學觀察中發現,“以學定教”的實施往往停留在表層上,沒有讓學生深入知識的內層進行學習探究,更有甚者,教學趨于形式化,表面上交代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仍舊硬生生地實施預先設計的教學方案,幾乎沒有考慮學生的預習成果。因此,要成功實施“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教師必須首先糾正自身不良的教學行為,保證“以學定教”中的“學”真正落到實處,讓學生的個性意識和主動品質得到覺醒,讓其主動學習的欲望成為“以學定教”實施的基本前提,以形成學生樂于學習,教師樂于引導的良好局面。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時,由于學生已經學習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知識,基本具備了自我預習和自我探索的能力。教師可以針對學生主動探究“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設計一個“三角形面積探究成果大匯報”的教學環節,一方面以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另一方面,充分展示學生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認識和運用的學習成果。在教師的指導下,課堂教學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探究為核心而展開,避免了教學的無效進行。
三、因材施教提供學習指導
“以學定教”具體包括導學、自學、指導三個階段性過程,“指導”作為一項終結性的工作,對于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果,補充學習空缺,強調重點學習內容以及總結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除此之外,教學指導工作的核心內容,就是因材施教地為部分學生提供數學學習指導。在教學中,并非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獲取數學學習的成功,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細心觀察和記錄,有意識地將教學指導重點放在這些學生身上。
仍以《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一)》的學習為例,學生通過討論可以得出:長方體與正方體都有12條棱,8個頂點和6個面,而且相對的兩條棱、兩個面也相等,正方體的12條棱相等、6個面都相等,但他們對于一些較為抽象的知識,如“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等卻認識不清,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指導中進行適當的講解和知識補充。另外,有的學生可能會因為被分到自己不喜歡的學習小組而采取不參與、不配合,甚至搞破壞的行為,這也需要教師及時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
“以學定教,因材施教”是實現師生相互協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數學學習能力的出路。要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介入“以學定教”的新模式,教師要從喚醒學生主體意識、教師指導正位等方面出發,實現數學教學的有效實施。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