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枝偉
【關鍵詞】學習興趣 生物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
0115-01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說明興趣在一個人的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揭示了學習和興趣的關系。生物是初中階段必修的一門科目,學生學得好不好,與學生對生物是否有興趣存在很大的關系。那么,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
一、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生物作為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具有較強的系統性,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教學,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比如,在教學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輸血和血型》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身體較胖的人容易患高血壓疾病的現象,向學生說明,由于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正確、不科學,如飲食不合理、營養不均衡,經常食用含脂肪量過高或含食鹽量過多的食物,長期抽煙、喝酒,甚至經常暴飲暴食,導致有的人患上了高血壓疾病。讓學生明白生物與人們的身體健康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再如,在教學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近視眼增多的現象,重點講解形成近視的原因,如經常長時間、近距離地看電視,經常使用電腦或手機等,造成眼球晶狀體負擔過重,眼球的前后徑過長、曲度過大而無法恢復到原來的大小,遠處物體反射回來的光線通過晶狀體折射形成的物像就會落到視網膜的前方,這樣看到的是一個模糊不清的物像,從而出現了近視的現象,嚴重者有可能失明。這樣的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生有興趣傾聽,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結合不同的學科進行教學
有的學生受中考升學考試的影響,認為語文、數學、英語才需要認真學習,其他學科則無關緊要。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學生在學習生物時出現愛聽就聽、不愛聽就不聽的現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各學科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明白每一個學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個學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在教學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一課時,文中用詩句“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說明天氣回暖,氣溫回升,藻類植物開始大量繁殖,江水都被染綠了,形象地說明了植物因天氣的變化而變化。這樣一來,學生便能感覺到學習生物的同時也在學習語文,原本只喜歡上語文課的學生,也喜歡上生物了。再如,在教學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人體對外界的感知》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物理現象小孔成像的原理,說明視覺的形成與近視的關系,也可以結合物體振動發聲的原理,講解聽覺的形成過程,進而引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三、以實驗或案例的形式開展教學
有專家做過研究,一個初中生在課堂45分鐘里,注意力集中只有15分鐘。如果教師在一節課里從頭到尾都在講課,學生被動地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不科學,教學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策略,采用做實驗的方式進行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學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在冬天睡覺時喜歡用被子蓋著臉的現象,利用生物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能夠使石灰水變渾濁的現象,請學生做吹氣實驗。學生在看到了實驗結果后,就會明白冬天不能用被子蓋得臉睡覺的原因,有趣的實驗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學人教版生物八年級上冊《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一課時,筆者舉了這樣一個案例:一個人去買東西,因為架子上的貨物擺放凌亂,結果老板找了很久也沒找到顧客想要的商品。隨后提問學生:“顧客會一直等著老板找到商品為止嗎?這個老板的生意能夠做長久嗎?”學生回答:“估計很快會關門。”筆者繼續提問:“為什么呢?”“誰愿意在那兒等呀。”學生回答。通過講述案例的形式引入教學內容,讓學生知道商品需要進行分類,生物同樣也有分類,因為有了分類才有利于我們了解生物的多樣性,這樣做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充分考慮生物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