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京津
【摘 要】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應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并關注情感、態度的培養,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應當是有效數學教學的前提或原則。本文作者結合自己一般農村初中數學教學實際所做的相關思考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必然選擇,也應當值得我們大家借鑒。
【關鍵詞】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思考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有效是我們每個教師所極力追求和研究的話題,人們都在一定的角度構建適應所教學生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姹紫嫣紅。筆者以為無論怎樣的教學模式,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是根本所在,只有這樣才能關注到全人的發展,關注到學生的個性發展。
一、讓學生主動參與一切數學活動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所面對的學生都是接受了義務教育一二三個學段的數學教育的,他們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也形成了一定的數學思想,不少學生業已開始能夠獨立解決數學問題,且有較快的速度。但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是:在數學課堂上由于個體之間的差異,初中學生已經開始不太樂意接受屢屢失敗的現實,經不住打擊。形成了主動參與一切數學學習活動的缺失性,現實一點說不去正視和妥善解決這樣的問題,課堂教學是永遠不可能去實現有效的,也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理想智育。新教育積極倡導者、蘇州大學朱永新教授所闡述的理想智育其中有這樣一點:“應該面對個性,沒有失敗,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讓每個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享受學習的快樂。”這一點應當是實現有效數學課堂教學必須解決的基礎問題,如何讓我們初中學生的學習數學“沒有失敗”,那肯定得努力“因材施教”,就必須營造初中學生快樂學習數學的氛圍,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夠嚴格意義上體驗到學習的成功。這氛圍可以是學生生活資源挖掘基礎上的數學內容的高度配合。學習函數時,為了讓學生去比較理想地發現函數是來源于生活客觀實際的,但函數又是服務于生活客觀實際的;函數是研究運動變化的。學生所攝取的生活函數內容還是比較豐富的,有學生圍繞訂購一些商品和票據就發現了好多關于生活函數的現象,如中午吃飯,假設每份盒飯10元,若用y(元)表示餐費,填寫下表,并求出y與x之間的關系式?學生通過探究發現:盒飯的錢數與訂購人數之比應該恒等10元,學生還發現假如用y表示盒飯費,而x表示訂餐人數,那么y與x之間的關系式就應當是:y=10x。學生還從這個關系式中發現x和y是兩個變量,y隨著x的變化而變化等等。這里比較簡單地說明這樣一個問題,學生憑借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擴大了自己的眼界,增加了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的時空。
二、讓學生樂于探究一切數學內容是有效教學的橋梁
數學教學有效性主要體現課堂教學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讓每個學生都學到有價值的數學,且人人都得到發展。這必須建筑在初中學生積極而又樂于探究數學內容的基礎上。但我們必須看到的現實是平時的課堂教學往往還是教師講的多,包辦的多;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SMART技術去用些填空和選擇判斷的形式,但有時也顯得是在做表面上像探究,實際上是講解的事情。教育教學實踐比較有意思地讓我們去驚醒:探究中過多幫、扶或者說就是不恰當的幫扶,使學生缺乏應有的自主探求心理,形成不了學生對數學內容去主動探究的良好習慣。因為這樣的課堂里大部分學生還是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作為我們數學教學必須努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水平,讓學生真正樂于去探究數學內容。形成初中學生積極探究的習慣和能力可以說是形勢多樣,時空比較廣博,真正實施起來總是可以獲取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筆者在平時的數學概念的推導中,總會經常看到一些學生會是那樣的愁眉苦臉,這是因為學生們已經是山窮水盡的時候,簡單給其方法,學生也可以是柳暗花明的。但那樣學生則缺乏了意義性學習的可能,尤其是學生缺失了發展的可能。在讓學生去探索并了解過圓外一點所畫的圓的切線長相等的內容時,就通過古今中外數學家為了探究數學王宮的秘密的故事去激勵我們學生不懈地進行探究,這樣也就立馬獲取意想不到的探求效果。因為學生從中今古外的諸多數學名人身上得到了啟示:數學王國里的奧秘是無窮的,但深淺程度不同,探究的意義價值也不一樣,如果遇到問題就繞道走或者是停滯不前,那是毫無意義的。
三、讓學生合作解決一切數學問題是有效教學的結晶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是一種理念,更是一整套的操作技藝和策略,而且應當是比較完整和科學藝術的操作策略。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指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單一的,主要是由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應該進行全面教育,開發每個人身上的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潛能。筆者在這里所推崇的是博士所講的人際智能,在我們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是否也比較過多的發現,因為學生人際智能影響課堂教學效益的現象則還是比較普遍的。作為數學老師有必要形成學生良好的人際智能,學生良好人際智能的形成必須賴于數學探究活動中相互之間的友好合作。教育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之間合作探究得友好尤其是有序,那么課堂教學的效果肯定就會高。初中階段的數學無論是“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還是“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都是可以去讓學生進行友好合作探究的。如果我們做了有心人甚至是熱心人,那么學生則完全可以從諸多的生活問題的合作探究中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譬如在讓學生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數學問題時,我就告訴學生廢舊電池污染環境嚴重性,然后讓學生去自我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的小組,專題調查廢舊電池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學生則在比較充分而又具體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增強了相互之間合作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相應地提高了應有二元一次方程組對相關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其利用的價值,一粒紐扣電池可使人一生需用的600噸水受到污染。學生便從這些具體的現象中看到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課程改革深化[M].教育研究.1997
[3]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岳麓書社2003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岔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