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婧婧 郭霦
摘 要:美國、日本兩國公民教育中的社區參與對于培育認可國家和社會的積極公民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美日兩國社區在健全法律的保障下,充分發揮其組織聯結作用,調動了社區內不同層次、不同年齡階段的公民參與到其教育活動的實施中來。通過社區實踐活動,公民的愛國精神、社會責任感以及反思能力大有提升。借鑒其經驗,我國有關部門應完善社區參與公民教育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社會團體的建設,提高公民的責任感和主動參與性。
關鍵詞:美國;日本;公民教育;社區參與;比較;啟示
社區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公民教育不可缺少的載體。公民教育中的社區參與,既是對家庭教育的補充,又是對學校教育的延伸。美國有著悠久的社區服務歷史,其服務學習模式現已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日本社區公民館極具代表性。借鑒兩國公民教育中的社區參與經驗,對于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公民教育體系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美國、日本公民教育中社區參與的背景
1、美國社區——多元參與,共同發展
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多種族的移民國家,“社區是連接美國各種族、各民族人民的紐帶和橋梁,社區用美國的主流價值觀來溝通多樣性的人和多元化的文化?!?sup>[1]早在殖民地時期,由于學校教育不夠普及,美國社區與家庭、教會一起承擔了規范成員生活的責任。據此,殖民者們建立起支持其價值觀的穩定、和諧的社區。北美獨立戰爭勝利后,美國人民獲得自由獨立,而自由與秩序之間的平衡則需要教育來實現。在建國初期,城市發展帶來的問題日漸增多,各種慈善團體、志愿者組織應運而生,社區與家庭、教會在不同程度的變化中延續著殖民地時期的教育傳統。19世紀后期美國踏上了現代化進程,在工業化、城市化、價值多元化的巨變與沖擊中,鄰里及社區成員間的關系弱化,整個社會關系變得個人化,傳統的具有凝聚力的社區也難以維存。為彌補現代化的沖蝕,各種社會改造性運動隨之興起,社團組織、青少年的社會性組織與社區居民一道開展了一系列廣泛而生動的教育活動,有效促進了社區的穩定發展。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社區以各種非盈利性志愿組織為紐帶,通過實施各種社區服務活動,在一定范圍內影響著社區居民。
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美國中小學普遍開展“服務學習”活動,社區也更加積極地發揮組織和管理作用,與學校一道作為組織者全程負責活動項目的開展實施。上至聯邦政府、各州,下至各個學區、學校,服務學習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成為美國公民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
2、日本社區——以設施為中心共同發展
日本社區依托各種專門設施開展公民教育,通過相鄰社區間建立公民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婦女會館、綜合社會教育設施、體育場館、市民會館、文化會館等設施,努力提高社區教育的便利性。其中功能齊全,最具日本代表性的設施要首推公民館。
日本學者把社會教育看作社區教育的同義詞。在明治年間,冠以“通俗教育”之稱的近代社會教育制度得以形成。而直到19世紀90年代,在日本社會教育得以廣泛發展之前,圖書館和博物館一直承擔著主要的服務責任。大正、昭和年間,日本的社會教育設施才變得愈益多樣化。受當時日本國家和社會性質的制約,這些設施都承擔著國民“教化”的職能。上溯到明治時代,日本為了推進近代化政策的實施,從上之下開展了一系列改革,具有通俗教育功能的農村會堂、市民館等設施投入使用,而公民館的雛形則由此產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沖擊著日本,公民館才開始普及。為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能夠確立新的道德標準與積極向上的社會價值取向,戰后的日本政府非常重視國民教育,“作為推進日本社會教育以及建設農村、振興農村的重要一環,1946年在文部省公民教育課長寺中作雄的倡導與推動下,日本設置了公民館?!?sup>[4]俗稱“公民館法”的1949年日本《社會教育法》首次以立法形式對公民館的性質、事業內容、運營等方面做出規定,強化了公民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公民館的數量由此大幅增加。
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不僅激起了社會的大變革,也使公民館的體制、性質到實施內容產生了一系列變化,這一時期是公民館的變革時期。
二、美國、日本公民教育中的社區參與機制
隨著有關法律不斷完善,美、日兩國社區主動參與公民教育的實施過程。社區機構與其他社會各界的組織、機構一道,共同組織實施公民教育活動,提高了社區中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人群的參與積極性。
1、全面的法律保障推動
法律具有明確性、權威性和強制性等特點,社區有義務也有責任參與到公民教育活動中去。在相關法律制度的推動下,政府和其他社會力量也越來越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縱觀美、日兩國相關教育立法的推進過程,不難看出法律強制力的必要性。由于美國服務學習在公民教育方面顯示出的優勢,聯邦政府對此教育模式給予了大力肯定和支持。1989年,聯邦政府設立了全國服務辦公室(Office of National Service)。1990年,由總統簽發的《國家和社區服務法案》(The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Act of 1990)以立法形式授權學校支持服務學習。1993年,克林頓總統簽發《國家和社區服務信托法》,依據此法成立了“國家和社區服務社團”(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負責協調和支持各項服務學習計劃。小布什總統于2001年簽署的《不讓一個兒童落后法》(NCLB Act)和《公民服務法》(Citizen Service Act of 2002)再次強調服務學習的重要性,對在各個學校開展服務學習給予了法律支持。老布什、克林頓、小布什三屆政府不僅相繼頒布法律推動服務學習的開展,而且《國家和社區服務法》、《國家和社區服務信托法》以及《公民服務法》都明確強調法案的重要目的之一在與復興全美國的公民責任倫理和社區精神,重視通過服務學習來培養青少年的公民責任感和參與意識、參與能力,從而把青少年培養成負責任的積極參與型公民。“《2008年服務美國行動法案(Service American Act of 2008)》中,聯邦政府加大了對各種公民服務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該法案的一個主要目標是促使服務學習在中小學校和高等院校體系的制度化。”[6]在后續相關政策制定中,奧巴馬總統也是歷屆總統們制定法案的支持者。在日本,1949年《社會教育法》的頒布對公民館的設置和運營賦予了法律根據?!啊渡鐣逃ā返牡诙畻l規定了公民館的性質:公民館的目的在于為市町村或一定區域內的居民,通過提供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學術和文化生活相關的各種事業,提高居民的修養、增進健康、純化情操,同時振興生活文化,增進社會福利。雖然這一規定并不十分明確,但已幾乎看不出以前公民館作為鄉土復興、町村自治振興機構的性質,而是強化了公民館作為社會教育設施的性質?!?sup>[7]為保障公民館各項事業的實施,日本還制定了《關于公民館的設置及運營的基準》,根據基準,公民館在建筑面積、設施配備方面都有所限定。而80年代以來,在“終身教育”政策的推行下,公民館已成為日本社區居民進行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基地。
2、多組織、機構合作運行
社區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充分發揮聯結作用,吸納各種機構、組織共同參與公民教育。美國社區往往充分利用政府與社會資源,同各類服務學習組織合作,不僅能夠為參與者提供更多的服務學習機會,也推動了服務學習模式自身的發展。這些服務學習組織有國家主導的,如國家社區服務學習組織;有高校設立的,如社區服務學習中心;還有社會形成的,如公益組織、宗教組織等。各組織相互協作,從而達到整合資源,在經濟上和運行上保障項目的實施。的而日本社區在公民教育中十分注重公共文化設施的聯合組織運用,其中作為主陣地的公民館可以提供社區居民用于集會的場所,同時還會組織其他的公共活動?!案鶕毡旧鐣逃ǖ?2條的規定,公民館包括以下各方面的職能:定期開設講座;定期舉辦討論會、講習會、講演會、實習會、展示會等;置備圖書、記錄、模型、資料等,供居民利用;舉辦相關體育、文娛活動等的集會;積極聯系各種團體、機關等;將其設施提供給居民集會及其他公共目的的利用。”[8]公民館自身可作為社區教育機構、社交娛樂機構、自治振興和產業振興機構以及青年培養機構,它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機構。公民館與其他社會教育設施,如圖書館、博物館一起,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
3、全員全方位的參與主體
從社區活動的參與主體來看,無論是青少年、中年還是老年人,各行各業和不同階層均不同程度地參與社區公民教育活動。積極參加社區志愿服務是美國國民性格的一個主要特征。學生作為服務學習參與主體,遍及小學到大學,學校也將是否有一定時間長度的社區志愿服務記錄作為學生是否可以如期畢業的標準。復雜社區環境中的鍛煉與考驗,有利于從小培養青少年參與者的公民品性。公民館在面對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問題時,積極推出繼續教育、社交娛樂活動,在幫助老年人擺脫孤單的同時又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個人價值。這充分體現了日本社區在參與公民教育時的具有全方位、分層次的特點。
三、美國、日本公民教育中的社區參與效果
美、日兩國社區居民身體力行,可以參與社區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同時能夠參與大到政治選舉,小至日常志愿服務之類的各種社會活動,潛移默化地培育了愛國精神、社會責任感以及反思能力。
1、培養具有愛國精神的公民
美、日兩國歷史文化背景雖有不同,但不論是專業化規范化的美國社區的公民教育,還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日本社區的公民教育,都著力塑造公民的愛國精神,這也是國家公民教育的應有之義。在美國的服務學習活動中,服務學習組織聯合學校共同發起的傳統節日和紀念日慶典等活動,培養了學生們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民主的、自由的、愛國的公民是美國公民教育所希望達到的培養的目標。日本公民館所開展的民眾文化教育則更突出一種家國意識教育,突出一種忠誠于國家,關心并致力于國家價值的提高的集團意識教育。公民館在教育中灌輸給社區居民忠于集團的獻身精神、樂于奉獻的整體精神,使居民與社區自覺、快樂地融合在一起。這種“忠”來自于對所居住社區的歷史文化環境的了解和認同,來自于對父母、師長的尊敬,是從小家中升華而出的愛國之情。
2、培養有責任感的參與型公民
美、日兩國社區組織居民積極參與各種實踐,這種身體力行的參與形式有助于培養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公民責任感實質是一種對公共精神的敬仰和內化,其核心在于對公共事務以及公共利益的自覺參與和維護。體現為:關注公共福祉,了解自我在社會中的角色,自覺地履行角色所賦予的各項責任,積極參與公共生活”。[9]美國的服務學習機構以及日本的公民館都會組織一些關心照顧孤寡老人、孤兒等弱勢群體的志愿者服務活動;美國服務學習所鼓勵的花園建設、節日慶典以及居民對社區建設的參與等;日本公民館會組織孩子開展青少年紅十字活動,讓孩子積極參與志愿者活動等,都在實踐中孕育培養了責任感。通過在真實情境中的做與學,不斷地反思而理解責任、感受責任,超越個人利益,進而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在美國,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社區往往整合各種政府組織以及非政府組織模擬政治活動,積極培養學生的政治民主意識。而“根據日本在《社會教育法》中的有關條例,公民館的在其運營方針中有三條基本原則:非營利性,即不得從事或支持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的活動;非政治性,即不得從事與政黨有關的活動、不得參與各種選舉或支持某候選人;非宗教性,即由市、鎮、村設置的公民館不得支持任何形式的宗教集會或團體組織?!?sup>[10]由此可見,日本社區在參與公民教育時,更趨向于社會參與方向。
3、培養具有反思與批判能力的公民
美國、日本的社區參與活動,由于活動本身發動了參與者的主體性,會使參與者改變之前形成的認識、態度和行為習慣,促使他們反思自己,提升自身素質。“美國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指出,教美國人批判地思維,對國家安全越來越至關重要;發展青年人的批判性思維技能是(20世紀)90年代首要的挑戰”。[11]美國傳統的社區服務并不必然帶來學生對政治的關心和參與,但服務學習所著重強調的反思這種思維方式,讓參與者能夠看到問題,并去思考問題,甚至參與解決問題。而日本公民館為大家提供了一個聚集的場所,大家在參與活動的同時通過交流,達到意識和行動上的一致。服務前學生在對社區環境和服務對象有所了解的情況下,搜集資料提出解決方案;“然后根據服務中的經歷和感受,通過小組討論、研究、總結等形式重新梳理和總結經驗,批判性地反思頭腦中已有的或者還沒有成形的假設和觀念,重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12]這樣既鞏固了知識,又鍛煉了技能?!罢鐘W格登書中所強調的,反思式服務學習必須意識到他們的目標是要超越服務,最重要的問題是在從眾之前先考慮好為誰服務為什么服務?!?sup>[13]
四、美國、日本公民教育中的社區參與給我國的啟示與借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美、日兩國的成熟經驗,對于推動我國公民教育中社區參與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推進公民教育中的社區參與
社區的公民教育,若能以法律為依托,發揮組織者的主動性積極開展教育活動,對于推動教育資源的拓展、提高居民素質乃至推進社會文明的建設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與此同時,法律也賦予了社區居民享有此類活動的權利,權利與義務同在。目前,我國在推動社區參與公民教育的進程中有諸多嘗試,積累了一定經驗,但是此方面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法制保障的缺失或立法的滯后,勢必阻礙社區參與到公民教育中去,國家的意志也得不到相應的體現。美國、日本公民教育中的社區參與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伴隨著立法的健全而迅猛發展。社區的公民教育之所以能夠有序運行且健康發展,社區成員的自律性外,法律保障是根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日本社區的積極參與都是在履行義務。借鑒兩國經驗,我國可以將一些地區已有的關于公民教育中社區參與工作的相關制度章程等加以修改和完善,使之上升為可在全國施行的法律法規。
2、加強政府及社會團體方面的建設,促進公民教育中的社區參與的發展
積極培育和發展各類民間組織及社會機構,使其參與到社區的建設及發展中去,對于進一步開展公民教育的實踐活動、促進公民自治不可或缺。在我國社區中,教育活動有過強的行政色彩,官辦特色尤為突出,在策劃、開展實施等環節中均實行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過強的行政化使社會團體參與度較低,阻礙了團體自我管理積極性的培養,同時也降低了社區活動在公民教育中的感召力。美國、日本的公民教育中的社區活動,有各種社會組織和協會等的積極參與,他們給兩國的公民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相應地,如果我們積極地培育和發展各類民間組織、公共團體,使它們參與到社區公民教育活動的組織實施中去,就能夠有效促進全民自主開展公民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各方的協調合作來共同促進公民教育的長遠發展。
3、提高公民的責任感與主動參與性,積極發揮公民“主人翁”意識
公民是一個社區乃至整個國家的基本構成要素,公民教育的作用直觀地體現在公民是否具有責任感與參與意識。只有公民具有責任感和主動意識,才能使得我國社區參與在公民教育中做到事半功倍。而在我國,傳統官辦的活動形式影響較深,加上城市流動性所帶來的社區人際關系冷漠,給社區組織管理居民參與活動帶來了一定困難。人作為教育的主體,也是教育的受體,只有當人的各方面素質得到了培育和發展,只有每個居民自覺、自主地參與公民教育活動,才能推動整個社區的發展。在社區進行公民教育,可以發揮其全員性、全程性的特點,通過鄰里之間、社區之間的共同參與,提高個人參與的積極性。我國要繼續在公民的培育上做積極的努力與嘗試,逐步引導其樹立責任感與主動參與意識,同時以人為本,注重對不同教育群體進行劃分,以期在公民教育中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政治學院)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7.
[4] [8]楊秋芬,李穎.公民館:日本社區的公民教育設施[J].中國德育,2008,(03):1-2.
[6] Levine,Peter.The Case for“Service”[J].Philosophy & Publicy Quarterly,2008,28(3/4):2-8.
[7] 李文英.日本公民館發展的歷程、特點及其啟示[J].日本問題研究,2002,(04):2-3.
[9] 楊倩.美國公民教育理論(2000-2010)研究[D].北方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42.
[10] 梁曉玉.日本公民館在公共精神培育中的作用及對我國的啟示[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6
[11] 武宏志.論批判性思維[J].廣州大學學報,2004,(11):12.
[12] 尤曉磊.公民教育視域下的美國學校服務性學習研究[D].首師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35-36.
[13] Carolyn Gascoigne Lally.Service/Community Learning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J].A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