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摘 要】小學數學作為培養小學生數學認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課程,對學生未來學習能力的發展極為重要,然在當前小學數學的教學中,仍過于注重“以教師為主體”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能力發掘。對此,必須積極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并開發多種教學模式,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助推學生綜合能力的“躍升”。本文正是著眼于此,探討“體驗式”數學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應用,為提升數學教學的科學化、實效性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真正主體,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利于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感的和諧發展。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不僅要幫助學生儲備知識,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掌握探求知識的方法,真正體驗發現、發明直至創造的感受,調動學生探索研究未知領域的強烈愿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總結規律以及預見未來事物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把教學活動的重點從教師傳授知識轉到學生體驗數學的有效學習。只有教師在每一節課中實施體驗數學的有效教學,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發展、提高。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的實施,確實使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如何在課堂上全面地落實新課程所闡釋的基本理念,許多教師還感到茫然和困惑,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甚至為了“趕時髦、走形式”,造成課堂教學中許多不合理的學習。
1.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現在,幾乎所有的數學課堂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只是一種形式,實際在走過場,缺乏實質性的合作。主要表現在:合作學習的內容沒有探討價值,小組合作前缺少讓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有些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流于形式,為討論而討論。這種流于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被動的合作學習,根本達不到實際的教學效果。
2.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
新課程改革使我們的課堂“活”起來了,但現實中我們有的教師上課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們小手如林,“老師,我,老師,我……”的喊聲不絕于耳。當老師指定學生回答時,下邊還是喊聲不斷。對于學生下邊的表現,老師全然不顧,只是陶醉于自己創造出的“活躍”的課堂氣氛里。還有的教師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同于“滿堂問”,盲目追求課堂教學中提問題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分析。也就是說,沒有區分學生的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性參與還是形式性參與,這樣“熱鬧”的課堂教學是少有成效的。
3.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簡單化地理解新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課堂上的數學活動不十分有效,單純地用“生活化”、“活動化”沖淡“數學味”,甚至把數學課上成活動課、游戲課;有時過分追求“觀賞價值”,非常淺顯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不必分組的安排小組學習,顯而易見的結論要求學生實踐、驗證,對所學內容不加分析,似乎沒有討論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組就沒有“合作”,沒有實踐、驗證就不會“發現”……
二、怎樣進行有效學習策略
我們的教學怎樣才能激起學生的有效學習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四方面。
(一)活動探究教學內容。
《課標》明確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教師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原有的經驗,給學生以必要的支持、幫助與指導,組織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過程中實實在在地體驗數學內容、數學思想,發現數學的結論和方法。教師絕對不能完全“退居二線”,學生放任自流,使探索活動流于形式,成為點綴,致使大多數學生云里霧里,不知所云。
(二)要有恰當的課堂教學活動形式。
要實現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學習,還應當注重開展恰當有效的數學活動。數學活動需要通過學生的操作實驗、思考討論、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來完成,恰當的活動形式有利于數學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感悟數學思想與方法。
(三)讓數學和兒童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
若能將數學和兒童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數學才是活動的、富有生命的,才能使學生懂得為什么要學數學,怎樣用數學,從而萌發數學應用意識,進而真正喜愛數學。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意識所謂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結合起來。如在教學一位數乘除法時,可以把簡單的計算題設計成日常生活問題——“媽媽買了6千克豬肉,每千克32元,一共花了多少錢?……”這樣,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社會、生活、實踐,又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深切體會到數學知識的作用,培養促進了學生的數學意識,形成自覺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的內驅動力。
(四)開展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
課堂教學并不是教學活動的全部,教師還應該針對一些課本知識開展一些課外活動。例如,在講到“對稱圖形”的時候,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做一些手工勞動:找一些對稱的實物,根據這些實物來學習畫對稱圖形,初步感受對稱圖形的特點;把自己畫出來的對稱圖形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從而進一步了解對稱圖形的特性。通過這一系列的實際操作不僅能夠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總之,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各種策略,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愛學;要善于創造條件,放手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習活動,發揮學生主動性,使學生能學;要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會學,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娟.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J].吉林教育.2010(28)
[2]臧小蕾.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例談[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01)
[3]張啟士.如何有效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考試周刊.2008(49)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渴口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