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
一、問題的提出
小學英語教學已經從詞匯教學和會話教學發展到了教學,這說明小學英語教學在遵循著語言教學規律向縱深推進發展。作為一個新的領域,目前大家都在熱衷于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一些進展,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從實際的教學現狀來看,目前的主要問題是小學英語教學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成人化的教學方式和習慣上,主要表現為讓學生學習新詞、難句及其含義,教師向學生講解文本,讓學生閱讀文本,讓學生理解文本含義,讓學生做做判斷、選擇等類似的練習題,等等。從語言輸入與輸出理論角度看,這樣的小學英語教學是低效率的,主要原因是語言輸入太多,而語言輸出太少,兩者沒有平衡發展。因此,筆者以為,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該加強語言輸出的力度,以此強化語言輸入,提高教學效率。
二、語言輸出的理論意義
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學生必須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反復操練所輸入的語言知識才能使之消化、吸收并進入長期記憶系統。從輸入到吸收需要足夠的重復率和凸顯性,重復率與練習、凸顯性與輸出分別息息相關。然而,只有操練或是練習性輸出還是不夠的,Chomsky認為人類學習語言不是單純模仿、記憶的過程,而是創造性活用的過程。如果沒有輸出的需要,往往會導致輸入轉成消極輸入;Skehan(1998) 也強調語言學習要有輸出的過程。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語言輸入不會立即自動轉化為語言能力,對于大部分輸入的語言,學生在語言理解任務完成后拋棄或是只吸收極少的語言形式,不會自動對語言形式加以關注,學生語言習得的速度、質量和數量得不到保障,這樣的學習是低效的,即所謂在語境中理解了的意思卻不會正確使用。Swain多次強調語言輸出的重要作用以及促進“注意”的功能?!白⒁狻辈粌H增強了學生對理解和輸出之間存在著差距的意識,還使學生發現其掌握的外語與外語本身的差距,發現在自己想輸出和能夠輸出的語言之間有差距,這樣才會尋找解決的辦法,從而提高語法能力。輸出比輸入更能促使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深刻地對語言進行處理,并且促使學生更主動和有意識地學習。
Brown(1994)認為兒童在習得第一種語言的過程中開始更為重視整體的習得,而非只局限在聽,說,讀,寫任何單獨一項。二語習得的目標是獲得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即聽說讀寫譯幾大技能的綜合掌握,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將幾種技能結合成一個整體來促進學習者二語習得的實現。
從上述理論可知,作為語言輸入范疇的教學,要想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取得相應的效果,就勢必要在教學中加強語言輸出。
三、小學英語教學中加強語言輸出的途徑
(一)建構學生英語語言輸出的有效條件
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以及支持學生,在完成語言輸入后創設有效的、科學的情景,讓學生自己編故事、對話等,盡可能地提高學生語言輸出的機會,營造出語言環境,幫助學生將已經學過的知識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比如說在學習了牛津小學英語中的“形容詞比較級”后,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用情景劇的方式編寫劇本。表演前教師稍加指導,學生劇本中所出現的詞語和語法錯誤就可以得到提前的修正,而且對話情節也更加地優秀,然后在上課時,我請兩名學生到講臺上為大家表演。表演之后,老師應當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和表揚,這樣不但會使得表演者更加自豪、更加喜歡表演,而且班級的其他學生也會產生興趣,進而提高了參與英語小表演的熱情,學生掌握英語知識的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更強了。
(二)調動學生對英語語言輸出的興趣
教師可以利用課后時間給學生布置形式豐富的輸出活動,以提高學生的作業效果,豐富作業形式,同時對學生的創造力進行培養。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一周小日記”,讓學生根據本周所學到的課文、句子,結合本周所發生事情寫一篇小日記,日記內容不限長短,三四句話也可以。這種生活小報告式的作業形式比較注重培養學生語言的交際以及應用能力,而且學生選材自由,寫作內容都來源于生活,可以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例如,在學校舉行運動會時,學生就在小日記中加以描述。教師在每周收到小日記后,都及時、詳細看,并對其中所出現的語病等問題進行修改,最后寫上評語和鼓勵的話語。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寫電影、短片的觀后感,比如說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開學第一課》的視頻,然后讓學生在課下寫觀后感。
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讓學生利用電腦或者是手機錄下自己朗讀的聲音,每周總結一次,作為自己的“成長記錄”,然后發到老師專門的郵箱。最后由老師組織在每個月的固定時間進行評比。
(三)及時反饋學生的語言輸出結果
老師不僅要支持學生的語言輸出,及時給予其鼓勵和表揚,還需要適當地進行反饋和評價。比如說在講解牛津小學英語6B unit 1 中的“形容詞比較級”時,在教授了各種變化規則后,由于單音節詞要在最后一個字母的末尾加-er 或者是-est 這點是最開始講的,學生印象比較深刻,一些學生在寫nice 或者是big 這個詞的比較級以及最高級時,就容易寫成niceer、niceest或者是biger、bigest,這樣的錯誤可能是由于學生沒有好好聽課或者是沒有記住等原因造成的,說明學生所掌握的英語實際程度還是和英語本身存在和一定的差距,所以老師應當針對具體問題,使用恰當的方法及時給予糾正,比如說抽時間再將知識講一遍,或者是對學生單獨輔導等等。
除此之外,學生在語言輸出的過程中也會有所發現,英語的語序跟中文的不相同,老師要及時講解英語語序和中文語序的相同和不同,以培養學生使用英語思考的習慣。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能夠運用語言。教學中的輸出活動應考慮到小學生的愛好、興趣、習慣、能力、策略等因素,材料應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直觀性和趣味性,這樣能夠促使學生把學過的知識靈活運用并使之系統化。重視語言輸出的作用并以多種方式提高輸出的效果,強化語言輸入,加強多樣化練習性的輸出和交際性輸出,提高學生在語言表達中語法的準確度,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生自信心,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大村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