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莉麗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上,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礎。根據“角的度量”這一課關于技能教學的困惑和疑問,深入展開探究:為什么學生會有這么多的錯誤?追根溯底尋緣由。通過前測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了解他們的困難,后測發現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總結尋找解決的策略,使教學更加有效。讓技能教學變得豐富、厚重而充滿思考,讓學生獲得持續發展,讓教學更加有效。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技能教學
一、刨根問源尋誤點
1.錯題分析
同時對平行班已經上完此課的學生進行后測,目的是檢測自我,發現問題。
■
從表中可以反映出學生度量角中出現的錯誤有以下特點:(1)誤差偏大是主要問題。(2)內圈外圈刻度混淆,也就是銳角和鈍角混淆,是一個關鍵問題。(3)度數不是5或10的倍數的角其測量錯誤率明顯高于度數為5或10的倍數的角。(4)所測量的角不是水平放置比水平放置的錯誤率高。(5)左右開口方向不同,左邊的比右邊的錯誤率高。
2.問題的原因分析
進一步觀察學生的操作,發現錯誤的數據背后是錯誤的操作和認讀。
(1)沒有準確做到二合一看
部分學生中心點和角的頂點沒有對得很準,中心點對頂點差之毫厘就謬之千里。還有部分學生只把量角器的刻度線和角的一條邊大致對齊而實際上刻度線與角的這條邊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夾角,從而導致測得的誤差偏大。
(2)內圈、外圈刻度混淆
這種錯誤是在角的度量中最常見的一種錯誤,引起的后果就是銳角和鈍角測量數據混淆。
(3)目測估計數據
當角的邊比較短時,有些學生不會將需要讀數的這條邊進行延長后找到其在量角器上相應的刻度線,而是采用目測估計的方法,所得度數有偏差。
二、探徑循路找對策
基于以上的前測,這些鮮活的原始的認知是他們的起點,給空間讓他們思考,借助他們的想法,澄清誤區。后測進一步發現師生共同存在的問題,尋找如何減少或者防止出現這樣的錯誤,提高教學質量。
1.課前檢查量角器的選擇
我們在上課之前要求學生購買購買教師認為可以減少誤差的量角器。
2.深入認讀量角器及其構造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讓學生真正地接受這個“彎尺子。因此,我們要架設量角器和思維之間的橋梁。
3.強化角的形成過程
學生在測量角的度數時,只將被測量的角看作是靜止的圖形而非動態的過程,將角看成一個頂點兩條射線,就像量線段、看鐘表一樣,認為只要把一條邊對準零刻度線,另一條邊指著幾就讀幾。其實不論是何種開口方向的角,都應當能還原成以其中任一條邊作為起點,慢慢打開,而度數隨之增加的動態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射線繞端點旋轉”與相應的角的大小的關系。如果能體會這樣一個過程,操作程序的原理自然迎刃而解。我們可以利用課件演示,將半圓均分成180份,180份里又分10度一份,每次量角時都從角的始邊對著零刻度線開始,10度10度地往上數,一直數到另一條邊所對應的度數,這樣動態形成角,同時也減少了內外刻度讀錯。這樣也就不會出現把60度的角讀成120度角。
綜上所述,經歷“角的度量”一課實踐的探究,結合以上的解決策略改進教學設計,實施于教學中,發現學生在作業中反映出的錯誤率明顯降低。深刻地理解技能的學習不是簡單模仿與訓練,需要教師先讀懂學生,了解學生已知什么,有什么困難,我們需要教什么,如何教。課后了解學生學會了什么,再返回去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學,這樣循序漸進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丁麗.“角的度量”教學研究報告[J].思想,2013.
[2]陳力.數學本質:有效教學“發生”的核心要素[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0.
[3]李新梅.淺談小學數學技能教學:聽名師講“角的度量”[J].新課程:教師,2010(07):36.
(作者單位 浙江省金華市江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