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兵
摘 要:在農村小學工作了幾十年,每次聽課都能聽到孩子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而高年級的教師總是說基礎不好,低年級的教師則推到幼兒園。從三年級語文教到六年級語文,又在實踐中聽了許多低年級教師的課,低年級側重于拼音的識記與鞏固,強調音準;中年級強調正確、流利、有感情,兩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不過中高年級存在朗讀過程中唱讀、頓讀(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書),讀書過程中多字少字,這些問題不能簡單地責怪哪一個教師。
關鍵詞:農村小學;朗讀能力;培養
在中高年級循環教學實踐中,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有了一些淺陋的見解,與大家分享。
一、及時干脆停頓,迅速糾正唱讀習慣
學生唱讀的形成,和低年級老師曾探討過,低年級的老師認為,孩子在低年級不唱讀,到低年級聽課的過程中,你可能真的不能感覺到孩子在課堂上有唱讀的感覺。一到三年級,讀起來,你就明顯感覺有唱的成分在里面。幾次聽課,終于發現,原來低年級教學以字音為主,每課主要以能讀準字的聲母、韻母和聲調來讀準漢字。這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低年級教師認真而有效的強化,讀準拼音,特別是韻母音的過渡,拉長的讀音更有助于學生辨別韻母是否讀正確。低年級時,以識字為主,讀兩個字就會停下來,中間拉長,一個詞是體會不出來的,因為第二字也要讀準,也要拉長一下音體會。而到了三年級,生字詞的教學單列,課文朗讀和默讀成了學語文的重點,這時成段的文章出現,學生還像低年級一樣讀,唱讀就自然顯露出來。明白產生的原因,不能說是低年級教師的錯,應該說中年級朗讀的訓練沒有到位,改變這種唱讀,就要寧停不拖。簡單地說,就是作為語文教師,在學生讀完一句或一個字的時候,要求學生果斷地停住,加快詞語朗讀時韻母的滑動。教學生詞時,不再過分強調舌位的移動,而是把重點放在吐詞干脆上。課堂上,開火車讀,比速度,比準確。教師示范讀每個詞,給學生形成直觀的印象。學生的唱讀會在教師的堅持下,漸漸消失,如果能堅持一兩個月的教師范讀,就一定能把這個唱讀的毛病改掉。
二、以詞語朗讀為訓練抓手,改正學生頓讀的缺點
學生頓讀表現為讀書時不是以詞為單位,而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往外迸,這也和他們在低年級學習生詞的習慣有關。低年級一般“春”重讀,然后組詞“春天——”這樣就讀完了,所以你聽低年級課時,沒有這個問題,到了中年級,一句話十幾或幾十個字,這個就成了問題。頓讀時學生的注意力在每一個字上,不以詞為主,重視每個字的準確,忽略詞語的內在連接。改正這個習慣也很簡單,教師在讀書時,不要求先讀,可以先范讀,在范讀時,讓學生注意傾聽。第一遍聽時,什么也不要做,初步感受教師朗讀中詞的讀法;第二遍讀的時候,要求學生拿出筆來畫出聽到的教師讀的詞,然后相互討論,看看大家畫的詞是不是相同。然后看看誰的錯了,糾正一下;最后教師范讀,學生跟著教師的節奏來體會讀正確的朗讀方法。三遍過后,掃清了攔路虎,這時就可以讓學生來讀。以三步訓練學生的朗讀,學生的頓讀會慢慢消失,逐漸形成語感,感受讀書的快樂。
三、把握讀書節奏,改正搶讀、漏讀毛病
中年級學生讀起課文,你聽著有時就會發現,有的字少讀了,有的時候又有幾個字沒讀,多字少字令人頭疼,這和學生從低年級讀書特點也是有聯系的,篇幅短小,學生讀起來沒有壓力,三年級篇幅長了,想盡快讀完,又缺少訓練,看漏眼,讀起來就少字。平時練習熟練的詞,但在課文中并不是以這種形式出現,他隨口而出,就成了錯字、多字。這時朗讀的訓練就要借助默讀來進行,讓孩子平心靜氣地,不出聲在心里讀幾遍,讓他能預估讀書的時長,心里有了準備,朗讀時錯的可能就小得多了。教會學生有一個合適的提前閱讀,但不可過于提前,要掌握好節奏。從默讀開始訓練,朗讀水平提高之后,再次默讀,提高了學生閱讀的效率,也有利于學生充分感受朗讀材料的內涵,體會朗讀帶來的快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重視朗讀訓練。各年級段都要“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位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中年級學生在朗讀方面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教師要針對學生特點,耐心細致地指導學生,讓學生遠離唱讀、頓讀、少讀、錯讀,從而更好地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精彩,從朗讀中體會讀書的快樂,達到課標要求的“有感情地朗讀”。
(作者單位 大豐市新豐鎮第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