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艷
摘 要:語言表達和閱讀故事的語文課堂創造著人與語言的相遇,用這種語言能構成世界的意義和形象,通過這種教學實踐能形成自我存在,以這種語言為紐帶可以尋求到同他人的聯系。這樣的語文課堂,可以形成多層次的教學經驗,豐富課堂教學,提升學生思想認識。這種教學,我們姑且稱之為“與語言相遇”的語文教學課堂,即通過尋求語言到尋求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
關鍵詞:語言;表達;閱讀;課堂
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用有個性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看法和相應的思想,但有的教師自己用的詞語卻是既不新穎又概念化的詞語;閱讀鑒賞詩詞的課堂,原本應該將詩詞賦予多層次、多樣化的意義,但有的教師偏向把賦予的意義變得單層次統一化;課文中的故事本來是通過細膩生動的語言表達思想,勾勒人生微妙的波瀾起伏,但有的教師用既生硬粗魯又過于邏輯性的語言來教學等等,這樣的語文課堂如何生動有趣?其實,文學隱藏著以魔鬼性來慫恿人背叛日常生活并體驗到前所未有的快樂的可能,然而,假如上語文課時,閱讀充滿健全性、道德性這種“教育”性很強的說教,語文課怎么能傳達出閱讀的樂趣,去吸引學生對語文有濃厚的興趣呢?
“上課再繼續這樣下去,我恐怕要失去我自己的語言了。”有見識的語文老師已經對枯燥的語文課產生焦慮了。他們有的在語文課堂上,進行各種教學嘗試,探索教學方式,讓語文課變得更生動有效,從而優化語文教學課堂。如,在上課的時候,徹底排除教師主導的發問而討論學生閱讀課文后產生的問題,學生之間自由地發表自己意見,過后自己去查資料,不斷思想碰撞,不斷產生思想的火花。還有的語文課堂,采取個人閱讀,教師組織學生交流每人的讀書感受,教師也發表自己的看法,但不強加于學生身上,等等。
一、與“人”相遇的語言課堂
我們生活在由大眾媒體信息組成的大眾消費生活里,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媒體單向地發出無數信息,創造著過多嘈雜浮躁的社會資訊,同時商業主義和宣傳活動運用的詩意語言與文學詞匯,刺激并主宰著人們的消費觀念、欲望和思想。正像后現代哲學家說的那樣,基于科技與大眾消費市場帶來的語言洪流中,我們已經只能反復地復制語言,喪失了他們本身的“意義”而漂浮不定。腦白金的廣告詞就是一個反復強調語言而讓人記憶而沒有任何文學內容的顯而易見的例證。于是,我們正掙扎于可以謂之一種“團體性失語癥”的危機中。
在這么泛濫的語言信息社會里,學校的語文教育要如何來抵抗這種“失語癥”?我覺得,可以從課堂教學的語言實踐去尋找語言本身的人文性質,并且探求以語言為內容的語文教學方式教學課堂所擁有的種種可能。
當我們把語文課堂視為語言空間時,介于教與學之間的語言受到三種語言的支配:一是喪失個別經驗和具體關系的語言,二是失去作為語言“身份”的聲音和形象的語言,三是喪失對話性質的獨白語言。課堂上的語言空間由教師“發問”“指示”“評價”與學生“回答”這種定型規則來組成,這個語言空間就是產生教育者(教師)和被教育者(學生)這種權力關系的系統。消除認識與表現的個性性質而將“我”這個第一人稱個性以及“我”和“你”這個關系上的對話關系。在語文課堂的主要關系上,教師和學生雖然彼此運用發揮各自“角色”功能的語言,但是大家都只不過是失去有個性的語言和經驗的“某個人”。在尊重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個體獨立性存在時,教師把單一的語言系統改成了多元化、多層次化的語言實踐。這個時候,教師再也不能將自己定位在角色或權威的這種穩定空間里,同時學生也不能處于隱藏自己的安全地帶。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獨特的真實體驗,表達自己真實的個體經驗,即作為“人”的真實獨特語言。
二、與“事件”相遇的語言
在語文課堂上,除了打破傳統的權力式師生關系,尊重學生個人意見,以師生平等合作交流的教學實踐,我們在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我們還聽到別人的語言,那就是別人一個一個具體而生動的“事件”。其實,作為“事件”的語言經驗不僅適用于語文學科,還適用于理科、社會學科、藝術學科。而“事情”性的語言教育需要學校教師一起通過自己的語言實踐來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因為作為支配學校語言空間的話語,一大部分取決于教師的語言系統,這里,我們先談到教師在教學中所使用的“事件”語言。教師專屬的學科語言和邏輯構成了教育內容,是由一個牢固的意識形態足證的系統,也是一種調節教師的實踐裝置。比如,教師經常使用“學習力”“課題”“目標”等等詞匯,或者“追求主題”“深刻理解”“讀懂”等等專門術語,都是賦予了教學過程和意義,并且控制和壓抑這種過程的裝置。這些數不清的概念化的語言泛濫,剝奪了教師經驗的個性,失去了課堂事件的具體性和獨特性,而掩蓋了每個事件的真正意義。教師教學實踐中需要教師自己獨特的語言,以便能夠表達教育教學經驗的新穎性和獨特性。只有教師運用自己的真實理解,投入自己的真實情感,運用自己獨特的語言才能創造課堂上的“事件”語言。
三、創造“人”與“事件”相遇的語言
作為“事件”的人與語言的相遇以及作為“事件”的語言經驗當然是一個以人文教育為主的語文教學中不斷去探究的課題。而我們的語文教育應該先解決我們常用的語言,即在我們的語言表面上淺顯易懂,但實際上原有的意義日益模棱兩可并完全解體。更具體地說,語言原來給我們提供的共同的含義和形象,實際上越來越失去共同性,并喪失對話作用和傳達功能,無論我們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或意見,運用的詞語越多越變得虛偽或者違背說話人要表達的意思,甚至有攻擊別人心理以及沉默中處于混亂狀態的語言原型。總而言之,我們的語文教育首先應該正視以我們的身體來表現并感受到的語言,即人的語言。
語文課堂教學應帶來人和事件相遇的語言。它首先要重新認識語言,不把語言當做“工具”或者“技能”,而把語言當做“經驗”或者“紐帶”,不斷鏈接人和人的思想情感、事件和事件之間的關聯、人和事件之間的主客本質關系。語言在這各種關系中產生,并表達這些關系。在這個意義上,語言既是“經驗”,又是“紐帶”。它將以具體獨特的事件為前提,針對每個人對“事件”的具體想法、獨立想法,促進師生思想交流,同學間個性表現,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課堂的生動性、有效性。與此同時,這也能根治現代人對社會事件、對別人的問題漠不關心的病癥。讓學生自然擁有人文情懷,能熱愛生活,關心他人,關注社會,真正提高人文素養,從而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教育目標。
因此,語文課堂教學需要的實踐是將上述的具體語言當做每個人的“經驗”,加之以體驗并作為一種“紐帶”,創造與人相遇,與事件相遇,人與事件相遇的語言教學實踐。
(作者單位 福建省石獅市石光華僑聯合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