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芳
摘 要:朗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并不樂觀。
關鍵詞: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現(xiàn)狀和對策
中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強調讀。古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就說明了“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蒙童入學,文義不懂,先把《三字經》《百家姓》讀得滾瓜爛熟。及至年歲既長,“四書”“五經”也往往讀得倒背如流。這種“死讀”當然有其弊端,然而這種“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但在今天的語文教學中,朗讀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學生瑯瑯的讀書聲常常被教師的過分講解所代替。由于受考試成績的影響,語文教學帶上了功利色彩。
一、教學現(xiàn)狀
現(xiàn)狀之一:重講輕讀,重問輕讀
現(xiàn)階段一個普遍的情況是,朗讀教學不被師生重視,成為“被遺忘的角落”。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功利思想影響。一些師生的觀念不正確,思想上認為朗讀不重要,考試也不考。教師往往很難把心思用在怎樣省時高效的指導朗讀上來,很多朗讀也只是流于形式,更難說教師能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的范讀了。無聲的語文課堂,使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索然。課堂上老師更注重講和問,更注重對內容的理解。拿到一篇課文,老師就用提問的方式進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目的就是為了疏通課文的情節(jié),理解文章的內容。有的老師甚至拿出往年的中考題,通過講題的方式來處理教材,根本就“擠”不出時間讓學生朗讀課文,朗讀成為根本得不到師生關注的“丑小鴨”,更談不上學生的個性閱讀。朗讀訓練上的缺失,使語文課失去了它的原汁原味。
現(xiàn)狀之二:目的不明,要求不清
備課時,我們雖然都設置了三維目標,但是卻很少涉及朗讀訓練的目標。這是由于老師對朗讀教學的目的不明確,對各年級朗讀教學的要求不清楚。很多時候課堂上的朗讀都帶有很強的隨意性,要求不是過高就是過低,老師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也不具體,學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讀的怎么樣。事實上是老師對文言文的朗讀指導更細致、更到位,老師對文言文的朗讀重于現(xiàn)代文,因為每年的中考題中有一個小題是考查文言文中句的節(jié)奏劃分,占二分。
現(xiàn)狀之三:指導無方,效率不高
目前朗讀教學指導中,最突出的問題是抽象化、簡單化或以錄音代指導,缺乏老師的具體指導和示范朗讀。比如,一位老師執(zhí)教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結尾處這位老師想升華一下課堂,便問:哪句話把“天涯淪落人”的無法言傳只可意會的感受與苦楚傳達得淋漓盡致?(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教師趁勢指導,讀這句時,要讀出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感傷之情。學生齊讀以后,老師不滿意,啟發(fā)說還要讀得再傷感一些。學生依舊讀不好。假如,這時老師能拋磚引玉,示范一下,再創(chuàng)設一下情境,學生讀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又如,我在執(zhí)教《黃河頌》一文時,我也知道學習本文應以誦讀為主,通過大聲的情感朗讀,學生感受黃河的英雄氣魄與波瀾壯闊的形象,理解黃河所凝聚著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體味詩人的愛國情懷,激發(fā)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可是我采取的方式也是簡單地用錄音代指導,在朗讀環(huán)節(jié)上備課不充分,功夫不到,進了課堂感覺力不從心。
二、采取措施
根據(jù)自己多年來從事語文教學的實踐,我認為要改善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從思想上重視朗讀
葉圣陶說:“吟誦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親切的體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解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學習語文,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說:“非朗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鏗鏘之美,音樂之美;非朗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起承轉合,急迫舒緩。”這些話都強調了朗讀的重要性。
實踐證明,反復朗讀是對文本咀嚼享受的過程,只靠教師空洞的說教和蒼白的講解是難以更好地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的。
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對于百草園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眼里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好:那景色優(yōu)美的大自然,那充滿誘惑的傳說故事,那雪地捕鳥的樂趣,都讓我們讀者為之贊嘆和神往。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反復朗讀文中描寫精彩的段落,甚至要求學生熟讀成誦,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朗讀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發(fā)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去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走近作者。
又如,《最后一課》的最后一部分,即下課鈴響時,韓麥爾先生表情的變化,語言的哽咽,寫字的遒勁,揮手的無力這些細節(jié)的描寫,就可通過逐句逐段朗讀時的感情處理,使學生進入文章的感情中去,從而自然而然地體會出韓麥爾先生復雜的心情。比如,“放學了——你們走吧。”一句,指導學生讀出破折號延緩語氣的作用,體會韓麥爾先生難以割舍的情感,這樣比單純地講解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2.明確朗讀的目的要求
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當然,同樣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各年級的要求也不同。教師必須明確所教年級在朗讀上要達到的要求,明確了朗讀的基本要求以后,再通過步步深入的指導和訓練,學生的朗讀水平必然會不斷提高。
朗讀訓練的要求因課而異,比如,《鄧稼先》一課朗讀的要求是體會課文語言平實、感情真摯的特點。《安塞腰鼓》則是培養(yǎng)學生痛快淋漓地朗讀能力,讀出文章大氣磅礴的氣勢,釋放出自己的個性。
我相信,隨著語文教育界對朗讀教學的日益重視,隨著語文教師閱讀理念的加深,朗讀教學的春天一定會來到,在和風聲、雨聲、分數(shù)聲的斗爭中,動人的讀書聲一定會響徹校園。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新市鎮(zhèn)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