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安
摘要:道教音樂是一種古老的宗教音樂品種,它不僅包含豐富的唱腔經韻,也孕育了宗教性與藝術性兼具的器樂性曲牌。這些經韻與曲牌一方面是宗教信仰與儀式程序的象征,同時,也不失音樂自身的藝術本質。所以,在音樂風格上道教音樂在雅俗共融的色彩之中,體現出“陰柔”性的音樂個性與特征。
關鍵詞:道樂源流 經韻曲牌 風格
道教音樂是指伴隨道教儀式而使用的音樂形式,它包括演唱經文的韻腔和為之伴奏的器樂兩部分,同時,它更是一個不太為人們所熟知的古老的傳統音樂種類,在我國按不同社會階層所劃分的傳統音樂四大門類中,即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道教音樂屬于宗教音樂范疇。在我國流行的五大宗教中,即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對其音樂的研究要算道教研究更為深入、系統,成果也更為豐碩。這些研究有著眼于宮觀個案的,有關注道樂歷史的,有探討道樂經韻的,有研究器樂曲牌的,以及道教音樂風格,道樂與傳統音樂其它門類的關系等諸多領域。以下筆者就選取道樂之源流、經韻、曲牌、風格等方面對之做簡要的論述,以窺其初容。
一、道樂源流
道教及其儀式音樂的淵源可以追溯到遠古的祭祀和巫術活動,這些活動一方面是體現對神的崇敬,以期獲得庇護,另一方面還兼具所謂的“降魔”功能,達到驅魔辟邪的目的。在封建社會,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這種信仰與心理都具有寬闊的發展空間。到東漢順帝年間(公元126-144年),張陵于西蜀首創“五斗米道”,據稱學道之徒以五斗米為其謝師的方式而得名,這便是我國最早的道教組織。同時,黃巾起義的首領張角創建的“太平道”也是此時期有重要影響的道教派別。但是,這些起于民間的道教組織隨著黃巾起義的失敗都遭到當權派不同程度的打壓。不過,道教對“道法自然”的崇尚卻吸引了大量士大夫,他們的加入不僅挽救了道教本身,還為其發展壯大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依附于官方,形成道教的正統形式,即官方道教。到南北朝時期,北魏寇謙之與南朝劉宋陸修靜對道教音樂分別起到開先河與形成傳統的作用。因為,在道教內部沒有道教音樂之說,他們只認其為念經,當然念法則根據音樂性的強弱而區分為詠、吟、念三種腔型。史料記載,自寇謙之的《云中音誦戒經》開始,道教音樂有了吟、詠之腔型,但系統化的道樂唱腔則是陸修靜具《靈寶經》所做的規范與整理。因為,時至今日,陸修靜的韻腔體系也還在道教宮觀運用與延續。在道教音樂史上,這種延續不僅是音樂本身,還包括依附于官方的生存與發展方式。正是如此,在唐宋時期分別出現了一位皇帝道教音樂家,即唐玄宗與宋徽宗。兩位帝王一方面是大力支持道教的發展,廣建宮觀,同時,他們還親自參與道樂創作、排練和教育傳承。比如唐玄宗創作的《新霓裳羽衣曲》可謂仙味十足,而宋徽宗組織編撰的《玉音法事》則成為道樂傳承的首部曲譜集。正是受到以唐玄宗、宋徽宗為代表的皇室的庇護,才使道教音樂在唐、北宋時期形成發展史上的高潮。后世的清朝雖然推行崇佛抑道的政策使道教正一派失去了官方的扶持而再轉向民間,但道教的全真派卻又贏得了當權派的寵信而挑起了發展道教的大梁。當然,在近現代時期,我國社會的動蕩與混亂,也對昔日寧靜的道觀以嚴重的擾亂與打擊。但我國當代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為道教的發展營造了和諧的宗教環境,暮鼓晨鐘之音、繚繞香煙之氣又彌漫在道觀的上空,在重要的宗教節日,絡繹不絕的信徒與游客又漫步于道觀殿堂,不僅會祈福禳災、保佑平安,更會使信眾與游客心理獲得洗禮與凈化。
二、道樂韻曲
道教音樂通常分為聲樂類的唱腔和器樂類的曲牌。唱腔音樂在教內即是念經,其經腔在音樂性上也存在較大的差別。音調單一、調性模糊的腔型通常用于念誦篇幅較長的經文,其經文體裁多為咒、誥等,運用念誦腔;對于有一定的音調特征、調性較為清晰的經文,在唱腔上常使用吟誦性的唱法,也就是吟誦腔;而旋律流暢、音樂性較強的經腔則構成道教音樂的主要內容,也是最能體現道教音樂本質與性格的范疇。這些不同唱法的韻腔在道教儀式中也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一是用于道眾自我修持和溝通人神關系的所謂“陽韻”,這通常在道教的早晚功課和上章、上表儀式中使用,另外,在道教的度亡類儀式中,道樂經韻就具有驅魔辟邪、超度亡魂的功能,這也稱之為“陰韻”。相比之下,道教的器樂曲牌在功能上則主要用于烘托儀式氣氛與各儀節轉換。其音樂在形式上相對較為短小,但都能獨立成曲。尤其是法器音樂最能體現道教音樂的宗教性格,法器中的鐘和磬不僅作為樂器使用,通常還被賦予神秘性的色彩。因為這兩件樂器一方面是與古代帝王宮廷有直接的聯系,另外,還是天地的象征,即鐘為天,磬喻地。由此,也初步顯示了道教天、地、人三項合一的思想。由于道教音樂是隨儀式而進行的,而道教儀式通常較為長大,少則幾小時,多則幾天、幾十天,所以,其音樂就異常的豐富與雜多。但這些音樂又是有序地被組織起來,這種組織的手段一是儀式本身的情節關系,二是器樂曲牌的貫穿與分割,更重要的是經韻本體音樂材料的組合也具有高度的統一性。總之,經韻、器樂與儀節是道教音樂形成與延續的三個重要因素。
三、道樂風格
道教音樂作為宗教音樂的一個門類,其音樂屬性理應是宗教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也就是說,宗教的既定信仰與儀式是音樂的內在規定性,而音樂同時又是宗教信仰與儀式程序的外在體現。還可以理解為道教音樂固然是為著宗教信仰與宗教儀式服務的,但它也固守著自己音樂之藝術本性,有其自身的運行軌跡。就音樂風格而言,道教音樂與傳統音樂的其他門類不同,因為在風格因素上它既有全國通用的不受地域限制的意味與色彩,也有鮮明地體現其地域色彩的個性化特征,甚至還有地域性與通用性兼而有之的中間形態,這就使道教音樂在風格上體現出雅俗共融的狀態。但是,由于道教對“道法自然”的崇信,對我國南方柔美、秀麗地域文化的偏愛,以及道眾所持“虛靜”的修道心境,這三者的合力則使道教音樂的風格上體現出“陰柔”的典型色彩與意味。
道教音樂在我國傳統音樂諸品種中算是一種古老的樂種之一,更為可貴的是它以一種相對統一的形式延續了近兩千年,這就使它不僅具有較高的歷史性價值,也體現出難得的音樂文化之“活文物”價值。但是,在我國現實的研究中,對道教音樂的全面認識與深入考究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們對這種音樂文化的熟知和主動繼承也還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而此文也僅就道教音樂的幾個表面問題作了粗略的論述,當然,最大的愿望是能激起讀者對道樂進一步了解與學習的興趣罷了。
參考文獻:
[1]蒲亨強.道教音樂學[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2]蒲亨強.仙樂風飄處處聞[M].成都:巴蜀書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