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信息技術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然而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因為學生的基礎差異很大,有的學生小學已經學了word,他們對于七年級課程中要講的基礎知識,熟悉鍵盤,word等等都沒有興趣,而有的學生小學并沒有開設真正的信息技術課,連鼠標都沒摸過,對于又認為教學進度太快了,跟不上。這就形成“優生”吃不飽,“中等生”提不高,“學困生”吃不了的尷尬局面。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如何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做、都有所收獲,讓課堂活躍而有序?這是個值得思考和探究的課題。通過查閱資料以及與其他老師的探討,我就此課題提出“分層教學、以學定教”的設想。
孔子倡導“因材施教”。所謂分層教學,就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不同,開展不同層面的教學活動,并針對不同發展層次學生的需要給予相應的學法指導,以達到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證明,許多教學方法在某方面或某個層次上效果明顯,然而這些教學方法的效用也只是局部地參與解決教學問題。因此,教學方法需要得到整合優化,而不是“一法包攬天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以學定教,就是以學為本,面向每個學生,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以科學高效的學法作為確定教法的根本依據,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讓學生主動和諧地發展。這是分層教學的指導思想。
一、學生分層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根據水平相近原則以及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差異,將全班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
A組(發展層),有一定的電腦知識,理解接受能力強,學習方法正確,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成績優秀;
B組(提高層),是基礎和智力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左右的學生;
C組(基礎層),是基礎、智力較弱,理解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
但是層次劃分不是固定不變的。實行升降制,學習期間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層次調整,使他們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以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分層后的各小組并不是完全獨立的,我們同時建立“一幫一”的伙伴關系,比如優秀生與學困生結成對子,這樣既可以落實優秀生的知識又可以教授學困生更優的學習方法,使他們更快的掌握知識,還可以把教師從學生群體同時提問而分身乏術的困境中解救出來。而對于信息技術課來說,恰當的位置安排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是在計算機房中進行組織教學。我將學困生安排在教室的前部,中等生安排在教室的中部,優秀生安排在教室的后部,這樣學困生可以得到老師的更多關注,聽得更清楚,提高其積極性,優秀生在一起學習亦能夠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從而得到提高。這種排位方法,有利于老師上課組織教學,有利于個別輔導,也有利于學生信息反饋,同時也方便提升層次而進行的座位調整。
二、上課分層
上課是教學環節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教師最富創造性的部分。上課分層最難操作,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有面向全體學生的“合”環節,又要由因材施教的“分”環節。
分組探究。信息技術大多是操作性的練習,如果教師直接把操作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很容易遺忘,且不能夠學以致用。以學定教,先學后教,可以讓學生手腦并用,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比如在指導學生美化一張封面時,展示實現美化后的封面,設置問題如何添加背景圖,然后讓A組學生自主探究出設置方法;讓B組和C組的學生自學課本內容,設置出美化后的封面。在規定時間后,一起討論學習探究成果,C組的學生實現了預習的效果,B組的學生基本完成了添加背景圖,A組的學生不但完成任務,而且探究出了幾種實現效果的方法。
集體探討。學生在自主學習,分組探究中得出的結論往往是表象的,畢竟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是有限的,所以為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還得教師借助集體探討交流的平臺完成。比如美化卡片這一任務,學生探究的結果,通過讓各小組成員上臺演示,來共享探究結果,從而達到共同學習的效果。同時教師進行操作細節上的補充,為學生查漏補缺,也起到強化學習效果的作用。
三、評價分層
教學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恰當地評價學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實施分層教學,評價也應當分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如對A組的學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己;對B組的學生采取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C組學生采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喚起他們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培養他們對學習信息技術的自信心。同時讓提高快的學生升層,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利用“信息技術教學輔助系統”對學生作業情況進行及時的反饋,對學生作業進行打分,附上評語,這種教學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
實施分層教學,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之間的差異當作是一種教學資源。教授知識不但要“因材施教”,而且也要“量體裁衣”。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適應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學習需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享受成功的喜悅,這樣我們的教學就成功了。
(作者單位:貴州省貴陽市第二十九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