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濤
在課堂教學中提高效率一直是我們的目標.我個人認為有效教學是實現這一途徑的必要條件.那么體現在教師的教學方面,就是突破傳統教學中單純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方式,側重于教師對學生學習上的導向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的學習壓力,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而如何才能促進課堂的有效教學呢?筆者認為,應通過構建合作課堂,實現師生、生生的互動.
一、科學合理分組,優化組合
小組合作活動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內容或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分組類型.其中最簡單的分組方法是以座位就近原則,按座位前后4~6人為一小組.此外,筆者和課題組成員也曾嘗試依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和興趣愛好等方式做以下分組,有成功也有不足.
1.成績差異分組.①強弱聯合.把后進生、學優生混合分組,讓學優生帶動后進生,幫助他們共同進步.但缺點明顯:學優生說得多,做得多,后進生參與程度低,鍛煉的機會少,會逐漸產生自卑感.②同層聯合.將學生按能力水平分組,學優生與學困生各自組合.如此教師能根據各組的能力,提出針對性的要求,分層教學,同時對于學優生來說能夠通過互相的學習、交流和比較,促使他們向更高水平提高;而對于后進生來說,在小組內不再是明顯的“困難戶”,有利于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增強他們在活動中的主人翁感和責任感.但缺點是教師的主觀意見占主導地位,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少,學生成績易兩極分化.
2.興趣搭配分組.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由組合,這樣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更加積極,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安排小組活動內容,滿足他們的想象,發揮創造能力.但缺點是持久性不夠,易過多地關注自己的興趣,影響課程的學習.所以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需經常提醒并給予指導和幫助.
3.正反觀點分組.課堂教學中常出現學生對某一個問題持不同看法,教師可將持不同意見的學生分成正、反兩方,相互辯論.如教學八年級《12.1軸對稱》時,筆者提出問題:“線段有幾條對稱軸?”學生們紛紛議論,有的說一條,有的說兩條,于是筆者便趁機按正反觀點把學生分成兩組展開辯論,最后根據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幾何》(1998年)第二冊指出:線段的對稱軸是它所在的直線和它的垂直平分線.即線段有兩條對稱軸進行說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這樣分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辯論能力,教師也能最大限度地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但缺點是若全組看法錯誤,繼續討論錯誤就會印象加深,容易形成思維定式;而且學生辯論能力不強,往往存在跟風的現象.
二、分配角色,明確責任
合作學習小組組建之后,若沒有明確的任務分工,沒有給每一位組員指派某一特定的小組角色,組員之間就難以形成積極的角色互賴,小組成員就不能認真學習.在合作學習實踐中,根據活動不同的需要以及小組人數分配不同的角色,一般來說,小組規模多為4人,常見的4種角色如下:領導者、激勵者、記錄者、檢查者.在小組活動時,我們通常有這樣的要求:①領導者引導小組活動,確保任務能夠全部按時完成.②激勵者激勵所有小組成員參與活動(確保沒有人壟斷或被忽視),要求小組成員各抒己見.③記錄者分發小組練習材料,記錄小組討論成果.④檢查者檢查小組中每個成員的參與程度和掌握程度.
三、合理設計,保障有效
為了使合作更有效,我們應做好以下幾點.
1.重視學情,合理設計.我們在研究過程中,曾出現教師設計的小組合作活動在課堂中無法進行,課堂教學擱淺的情況.究其原因,是教師在備課時對學情分析不夠,教學目標偏高,學生的認知水平達不到教師的要求高度所致.因此,教師必須在備好教材的同時備好學生的學情,合理設計合作學習的方式、時間等,畢竟教案備得再精彩還得顧及學生的實際水平.
2.適當合作,提高成效.一節課中小組合作學習的頻繁使用會降低合作的成效.課改中雖大力提倡小組合作,但并非每一節課都要使用或一節課使用多次.過于簡單、缺少討論價值的任務仍設計小組合作討論則有濫用或走過場圖形式之嫌.只有當學生感到獨立思考出現障礙,憑一個人的力量難以很好完成任務、解決問題方法多樣、知識需要拓展、問題具有探究價值等最佳合作契機出現時,教師再適當、合理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3.有效調控,適時指導.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不能只立于講臺上充當觀眾或在學生中間漫不經心地踱步,而要有效地管理合作學習過程,巡視并觀察小組合作的情況,注意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創新之處,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進程,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這樣,學生的參與激情會大增.
(責任編輯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