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2013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刑事訴訟法中規定了刑事和解制度,文章通過法理學的角度對該程序從理論上進行價值分析,通過對當下時代背景的分析,解析刑事和解制度的確立對我國的刑事制度的重要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同時,從法理學的價值觀念出發分析刑事和解制度的三大法律價值,即該制度與正義、平等和效率之間的關系。最后,針對該制度在我國的建設提出要結合本國國情、自身傳統更好地發展好這一制度。
【關鍵詞】刑事和解;法律價值觀;正義;平等;效率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起源與流變
刑事和解,又稱加害人與被害者的和解(即victim–of–fender– reconciliation,簡稱VOR)是指在犯罪后,經由調停人,使加害者和被害者直接相談、協商,解決糾紛沖突。其目的是恢復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間的和睦關系,并使罪犯改過自新,復歸社會。刑事和解的思想淵源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會的私人分割賠償,但作為一種刑事思潮和理論,它發端于二十世紀中葉,是西方國家新的刑事思潮和法律價值觀變化的產物。
西方刑事和解產生于兩個社會背景因素:一、以被害人為導向的刑事保護政策思潮的勃興,完成了從犯罪人中心主義到被害人中心主義的刑事觀念和刑事政策上的轉變,并直接提出了刑事和解的重要理論,為刑事和解的實際應用提供了理論支持;二、以犯罪為中心的監禁、矯正政策的失敗,使得人們從監獄外去探索預防犯罪和使犯罪人復歸社會的有效方法,這樣,刑事和解就成為法律改革者們所推崇的一種新的社會復歸措施。
在我國,刑事和解制度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刑事訴訟法中被引入,在該法第5編第2章第277至279條中,對刑事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進行了專門的規定,按照法律規定,因民間糾紛引起,涉嫌侵犯人身權利、民主權利、侵犯財產犯罪,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故意犯罪案件,以及除瀆職犯罪以外的可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案件納入公訴案件適用和解程序的范圍。但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內曾經故意犯罪的,不適用這一程序。對于當事人之間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可以依法從寬處理。該規定的出現是我國第一次正式在立法上提出公訴案件的和解制度,但是,在此之前我國學者早已對這一理念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是從西方法制理念角度,或者實踐操作的完善上進行分析,本文則通過從法理學角度對我國確立的刑事和解制度進行法理學價值分析。
二、我國刑事和解制度形成的社會背景
(一)刑事和解制度是在和諧社會、法治社會的背景下確立的
任何理論的提出都應具有制度創新的時代特色,又帶有所處的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理念等社會元素的深刻印記;既具有歷史的必要性,又具有即時性與功能性的特征;既是服務于當時當代社會治理的工具,又是傳承民族文化、反映民族文化,發展民族文化的價值集合。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重申要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構建和諧社會,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構建法治社會。基于這樣的思考,筆者認為,新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刑事和解制度是以我們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為根本指導思想的。
和諧社會,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根本目標,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基本特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當今社會發展的思想指南,各方個面都要認真貫徹這一思想,在立法、司法層面同樣如此,要以和諧理念為指導,以和諧狀態為目標,更好地服從和服務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局,通過嚴格、公正、公平,體現對違法犯罪進行制裁,又彰顯法律的人文關懷,體現對權利的尊重、救濟和教育、感化、引導、預防等價值,注重通過司法化解矛盾、沖突、糾紛,減少社會對抗,使破壞的社會關系秩序得到修復,促進社會和諧。因而,和諧理論是刑事和解制度最根本的思想指導和理論基礎。
和諧理論認為,和諧社會在形式上表現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要求社會依照既定的規則有序運行,反對無序狀態。實現社會和諧基于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和遵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就是法治國家,高度的民主意識是法治的關鍵,刑事和解制度就天生具有一種民主價值。刑事和解制度天生的民主價值體現了民主與法制結合的特質,其意義不僅是保留了訴訟當事人自我認知、自我決策的糾紛解決方式,而且是維護了法治社會中應有的一種民主態度與價值觀念,是民主法制精神在刑事個案處理中的具體貫徹于落實。
(二)刑事和解制度是當下社會強調多元利益有機結合的產物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幾千年形成的宗法專制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主導著我們的社會建設,因而,幾千年來的人治思想至今都對我們產生著很深的影響。在我國,人們一直都認為國家就是階級斗爭的存在體,誰掌握了政權,誰就可以隨意支配整個社會。國家意志是高于個人意志的,甚至是不會去考慮個人利益,中國社會的人治思想的主導狀態使得公民的個人思想、情趣和個人事務的決斷統統納入到國家的政治軌道,接受國家意志的改造和裁剪,任何利益都要以國家利益為先。但是,在今天,當我們打開了國門,歷經了苦難之后,我們已經深深地反思了歷史,深感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懂得了在民主和法治的條件下造就一個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諧社會就是要權衡社會各方利益,將社會上的各種利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重視個人權益,不再以國家利益獨尊。和諧社會中的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根本,以人為目的,而不是以人為資本去服從于國家,聽命于國家。刑事和解制度就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出現,開始注重當事人的個體本位思想,注重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利益。
在早期的刑法觀念中認為,犯罪是個人與國家的沖突,它侵犯的不是個人的利益,而是國家的利益;刑罰是一種公權,對犯罪人的追訴只能由國家進行,而不允許調解。正如馬克思對犯罪的論述,“犯罪--孤立的個人反對統治關系的斗爭”。而刑事和解制度則恰恰與這種國家意志理念相反,其尊重雙方當事人的自主意愿,重視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從雙方當事人的角度出發解決問題,兼顧了被害人和犯罪人雙方的利益,與此同時也是兼顧了社會的利益。這種解決制度不再單純以懲罰作為目的,而是通過雙方會談,令犯罪人深刻認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給他人帶來的痛苦程度,使其真心悔悟并采取實際行動對被害人予以補償,從而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對于被害人而言,這種方式不但能使其得到實質補償,從精神上也能得到寬慰,最后,當事人雙方都能更好的回歸社會。因而,刑事和解制度的這種多方利益有機結合的特征正是符合我國的現在的社會多元利益結合的價值規律。endprint
三、刑事和解制度的實質意義和法律價值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實質意義
刑事和解制度實質上就是通過達成“交易契約”最終解決糾紛,即當事人雙方達成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互相享有協議上的權利,承擔協議上規定的義務,最終使糾紛終局性地解決。
正如之前所述,社會是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標尺的,法律亦是如此。刑法,在我國一直以一種工具的性質而存在,其作用就是為了懲罰犯罪、維護社會安定有序。同時,刑法與國家主義是等同的,在刑法適用中,過程如何進行是與犯罪人及被害人都毫無關系的,只由國家單方面進行操作。不過,在權利本位意識的演變下,在刑事法律關系里,也開始加入了很多私法領域中才有的概念,犯罪人和被害人的地位都開始被重視,雙方可以在傳統上認為不平等的法律關系中,開始平等對話。通過被害人和犯罪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平撫被害人的情緒,使被害人及時得到賠償,從而實現糾紛的終局性解決,使司法活動能夠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價值
1.刑事和解制度所體現的平等價值
刑法平等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反對特權,任何權力不得位于法律之上。
本文認為刑事和解制度很好的體現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價值要求,我們可以從刑法和解的適用范圍中得到證實。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強調的是在法律適用上的平等,主要體現在定罪平等、量刑平等和行刑平等方面。對于刑事和解而言,主要是定罪和量刑上的平等。刑事和解本質是一種犯罪處置方式或刑法適用方式,實際也是量刑方法的具體適用。在刑事和解的適用范圍中,已明確規定了可以適用的種類,超出該范圍的都不得進行和解,必須由國家公權力對其進行審判。因此,在范圍內的所有人都是平等適用這一制度的,沒有任何人有例外,刑事和解的適用范圍是排除特權因素的。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核心,從現實來說是要求做到任何權力不得位于法律之上。對于刑事和解,無論從理論觀點,還是從司法實踐看,其使用范圍是完全排除特權因素的。而目前,嚴重犯罪之所以未納入刑事和解的范圍,主要是基于維護公共利益和公眾現實的正義觀念,還不具有全面開展的條件,與人人平等的價值觀念并不矛盾。從這一點上說,其適用范圍是完全體現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
2.效率價值在刑事和解制度中的體現
刑事和解的效率意味著以較小的司法資源耗費,獲得較理想的實體性目標的實現。刑事和解的效率表現在三個方面:個案訴訟效率;刑事司法整體效率以及社會資源的成本節約。(1)刑事和解能直接實現個案的訴訟效率。訴訟的程序之多,且耗時較長,尤其是刑事案件的訴訟過程尤為嚴格,即使是輕微案件的定罪、量刑不會因為案件性質較輕而有所變化。同時,輕微案件很多情況下,都存在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舉證責任分配困難,如一味地通過司法途徑來解決問題,反而是降低訴訟效率的。刑事和解通過雙方當事人同意和解而避免了很多原本存在審判風險的案件能合理解決,并且,由于是雙方會面協商的方式,省卻了一系列的訴訟步驟,對于一些輕微刑事案件的解決實則是提高了訴訟效率。(2)刑事和解能間接實現刑事司法整體效率。由于司法構成的系統性,個案的處分效率必然會關聯到其他案件的處分效率。當前,嚴重暴力性案件又進一步分散了司法機關的精力直接影響到對惡性犯罪案件的打擊力度。如果刑事和解能快速、合法、有效的解決大量輕微案件的責任歸屬,那么司法機關就能更加有效地集中人、財、物方面的資源,重點處置對社會秩序造成嚴重破壞、社會影響較大的案件。因此,刑事和解制度起著訴訟程序的繁簡分流作用,對全面提高訴訟效率有著積極的作用。(3)刑事和解能節約社會資源成本。訴訟具有成本,刑罰同樣是有社會成本的,監獄花費資源用來看管、羈押罪犯、被監禁或者執行死刑的罪犯使社會失去生產力等等。對于可以適用刑事和解的一些社會危害程度較小犯罪而言,直接就被關進監獄即浪費了社會的資源,如需要獄警來看管、需要地方來管制他們等等。當這類人直接被關進監獄也使得社會喪失了一部分的勞動力,對于經濟也是只有壞處沒有好處的。因而,對于輕微刑事案件而言,通過刑事和解途徑,既能讓被害人得到應有的補償,也能讓犯罪人能從根本上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危害性,使得雙方都能更好的回歸社會,這才是真正對社會有益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新確立的刑事和解對于我國當下的法制建設從法理價值上而言具有一定益處,該制度的有效建立有利于我國社會和諧發展,對于社會穩定具有積極作用。
但是,刑事和解制度的發展對于我國而言處于初級階段,雖發展很快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該制度通過被害人和施害人雙方的物質補償及精神彌補來達成和解,就可能會造成社會的物質化,形成一種“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現象,有錢的人就能很方便達成和解,而相對貧困的人可能很難通過這一制度和平解決,這樣的情況對于社會的穩定同樣是不利的。而且,該制度的實施沒有完善的法律調整很容易走向趨利的異端,造成腐敗等現象。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立法規定就存在這一問題。本文雖然有提及我國已在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了該項制度,可是該規定仍然是不夠完善,比較原則、籠統;對于刑事和解的實施機關、適用范圍和程序操作等方面不足,會造成在具體案件適用上的疑惑和困惑。
因此,筆者認為,我國雖然已經確立刑事和解制度,并且該制度也是有益于我國法制建設的,但是,刑事和解制度之路還很長,我們應該結合本國國情、歷史傳統問題去完善該制度,從立法、司法、執法上加強完善,如完善刑事和解制度的訴訟程序保障,刑事和解的適用范機制,刑事和解的監督機制等。
參考文獻
[1] 卞建林,封利強.構建刑事和解的中國模式--以刑事諒解為基礎[J].政法論壇,2008,26(6):3-21.
[2] 肖仕衛.刑事法治的“第三領域”:中國刑事和解制度的結構定位與功能分析[J].中外法學,2007,19(6):721-734.
[3] 黃京平,甄貞,劉鳳嶺.和諧社會構陷中的刑事和解——“和諧社會語境下的刑事和解”研討會學術觀點綜述[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6,16(5):108-115.
[4] 周光權.論刑事和解制度的價值[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 2006,(5):138-142.
[5] 劉凌梅.西方國家刑事和解理論與實踐介評[J].現代法學,2001,23(1):152-154.
[6]劉方權,陳曉云.西方刑事和解理論基礎介評[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3,16(1):45-49.
[7]向朝陽,馬靜華.刑事和解的價值構造及中國模式的構建[J].中國法學,2003,(6):113-124.
作者簡介:巢成,上海政法學院法學理論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