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秀紅
【摘 要】文章力圖以主體參與思想,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論述學生主體參與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意義,提出文言文教學的三個策略,探討文言文教學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實施策略
綜觀近年的高考試題,文言文所占的比重已穩定。文言文閱讀分值為19分,古代詩歌鑒賞11分,另有名句名篇默寫6分,關乎古詩文內容共占36分。由此可見,文言文地位之重。可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卻不溫不火,把占語文試卷四分之一的文言文沒有放在眼里,這主要與當前文言文教學所存在的問題有關。所以文言文教學必須改變現狀,不但要提高文言文教學的實際效果,而且要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更深刻地感受古代文化的精妙,更好地了解和繼承中華文化,進而在高考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當前文言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三:一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種固定的程式:介紹作者、時代背景——逐詞逐句的串講——作“內容分析”,教師是基本上是“獨霸課堂”。二是目標單一,把教學目標只定位在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上,講究“字字落實,句句過關”,唯恐有所遺漏。學生成了被動筆記、背誦的工具。三是“從文本到文本”,缺少遷移。教學以讀懂一篇課文為目的,認為課文講完了,會翻譯了,教學的目標也就達到了,可學生不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一、以 “誦讀”為突破口,培養學生文言語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領會文章的要旨。大聲朗讀,口熟而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現代文更講究韻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來誦讀詩文,就是因為這樣做有助于對內容的理解。我們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語氣感情,讓學生在誦讀理解文意、體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語言感悟能力。一些難句、長句一時領會不透,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就會逐步弄清其義,而且效果遠比教師指點好。以《滕王閣序》為例,在幽雅的古樂曲中,聲情并茂的朗讀,更覺情與景會,事與心諧。
二、以“兩手抓”為教學重點,指導學生理解課文
文言文教學既要注重文言詞匯、句式的積累,又要注重文章結構內容、藝術形式的賞析。
眾所周知,對文言詞、句字面意思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因而它應當成為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之一,但也僅僅是之一。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很多都具有很強的文學性。《鴻門宴》、《項脊軒志》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其文學價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詩詞曲就更具文學性了。如果僅僅從字、詞、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詮釋,把文質兼美的課文整體割裂成支離破碎的古漢語知識,就毫無美感可言,也不能說是語文課了。同時,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態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修養、審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響的。因此,確立文言文教學是文學教學的觀念,指導學生對文言作品作適當的鑒賞、評析,讓學生認識文言作品的整體美感,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應成為文言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當然,“兩手抓”并非“兩手都要一樣硬”。就某一篇文言文而言,應當“因文而異”確立教學的目標與重點。筆者只是覺得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要兼顧到著兩個方面。
三、以“授漁”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學會遷移
由于學生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詞法、句法現象,無法自己獨立理解文意,更無法與作者的意趣共鳴。因此,更需要老師教會他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但老師教些什么,怎么教,那便是藝術了,有所講究,有所忌諱了。
第一:重點突出,忌貪多求全。因此教師的講要突出三個重點(常用詞法,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古代文化常識),以促使學生知識類化,積累常用文言詞匯,掌握文言詞法、句法的規律,達到觸類旁通。事實上,一些淺顯的文言文,注釋充分,教師適當點撥,學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還是能夠達到的。即使開始學生有些地方讀不懂,不是重點,暫時不懂也無妨。怕只怕教師完全代替學生去“讀懂”,這樣的結果只能使學生永遠無法自己去讀懂。
第二:講透、遷移,忌點到為止。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必須講透,以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如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和賓語前置、判斷句、狀語后置句等句式特點,通過比較差異,讓學生懂得“用現代漢語該怎么說”,并歸納整理,幫助學生做好文言文知識的歸納整理工作,促使學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并由此產生領悟和延伸,提高自學能力,并實現文言文閱讀遷移。
遷移的方式常有兩種:一是向與課文難度相當的課外文言文遷移,主要從文言文知識或思想內容方面遷移,比如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或主題相近(反)的、或描寫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為遷移訓練的材料。如學了《鴻門宴》,就可選《史記》中的其它有關篇目加以比照閱讀,在鞏固課內文言知識的同時,更進一步地把握項羽、劉邦的思想性格。二是向現代漢語遷移,主要把文言課文中的詞義與現代漢語詞語的語素義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理解詞義。這在現代漢語的成語中可作大量的遷移。比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的“可以”和現代漢語的“可以”;“前人之述備矣”的“備”和“關懷備至”的“備”等。當然,也可以將文言詞語和現代漢語中不同義的詞進行遷移,進行多義詞和古今異義詞的訓練。
第三:養成摘抄習慣,忌動口不動手。“不動筆墨不看書”,新課標要求學生“用摘錄或制作卡片等方式積累閱讀材料”。學習文言文,摘錄尤其重要,可以指導學生準備常用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詞義差異、詞類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語、警句、詩詞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基礎上反復朗讀 ,并逐步加深理解,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其實,文言文教學的策略還有很多。但不管哪種策略,都應著眼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一定能能讓文言文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