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靜雯
摘 要:本文通過介紹“文化”及“跨文化交際”的定義,指出外語教學中除了傳授傳統的語言能力之外,還需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本校德語專業課程設置為例,探討如何在德語課堂上導入文化元素,培養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外語人才。
關鍵詞:文化;德語教學;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
1. 引言
外語教學在中國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相對成熟,建成了一套較為系統的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外語教學基本是按照“4+5”的模式進行的,即語音、語法、詞匯與修辭四大內容,加上聽、說、讀、寫、譯這五項基本技能訓練。[1] 這種傳統的純外語語言能力地教授已無法滿足不同文化間的交往需求,由于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理解困難也成為學生學習外語過程中的絆腳石。在外語教學中導入文化元素已經成為時下培養合格外語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將以德語教學與德國文化相結合為例,探討如何在德語課堂上引入文化元素,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
2. 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
1871年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給出“文化”的定義是:“從廣義人種學的角度來看……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和接受的其他所有能力和習慣的符合整體。”[2]薩姆瓦等人在2000年出版的《跨文化交際》一書中對文化的表現形式做了說明,即文化表現在居住在特定社會的人們的日常行為中,表現在作為交際形態的行為方式中,還表現在所使用的語言當中。此外,薩姆瓦等學者還總結了文化的幾個特點,提出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以符號語言為基礎的。[3]
跨文化交際在《郎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中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思想、信息等的交流。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問題一般要比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中出現的問題多。每個參與者都根據自己的文化習俗和預見理解別人的話語。如果說話者的文化習俗迥異,就很容易引起誤解,甚至導致交際的完全失敗。”[4]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要達到有效的、成功的交際,除了需要掌握外語語言能力之外,對對方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也是必要條件之一。
衡量現代外語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要看他們是否具備文化認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要培養出合格的能夠從事國際商務活動的應用型人才,專業教學應著重于養成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中國與德國分處兩個不同的大洲,各自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文化差異非常顯著。文化所涵蓋的內容很廣,信仰、風俗等文化因素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滲透于外語教學當中,在培養學生外語語言技能的同時培養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3. 德國國情教學
國情知識(Landeskunde)是讓學生了解目的語言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外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情知識是指以特定國家和地區為研究目標,解釋當地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等情況為目的的區域性研究,而在外語教學的范疇內,國情知識即所學語言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文化信息。[5]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又是語言發展的土壤,在教學大綱中設置國情知識課程,可以將語言學習和了解目的語言國所創造的文化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全方位了解德國的文化,同時了解德語與德國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生學習德語的興趣,增加對德語的熱愛并且尊重德國人民的歷史文化傳統。
目前,國內幾乎所有高校的德語專業都會開設《德國概況》這一門課程。本校是在一年級的時候就將《德國概況》作為專業限選課程供學生學習。由于一年級的專業學生德語水平較低,閱讀原版的國情教材非常困難,因此使用的是國內出版的中文教科書。市面上適用于德國國情課堂教學的出版物不多,本校使用的是由姚寶教授編著的《當代德國社會與文化》,這是一本系統性介紹德國歷史和文化的專著,以闡述、分析和研究為主,適合德語專業的師生使用。遺憾的是,此書是2001年寫成的,距今已有十余年,書中部分資料數據已經過時,可輔助使用由德國外交部組織撰寫的《德國概況》。《德國概況》是2010年收稿,內容新穎,數據即時更新,在網上即可下載到各國語言版本的內容,并且附有相關鏈接作為拓展性地閱讀。另外,在網上點擊率非常高的一系列紀錄片“Deutschland von oben”(俯瞰德國)也非常合適作為德國國情教學的素材在課堂上播放。這部紀錄片拍攝角度獨特,展現出了德國美輪美奐的風景和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當今時代互聯網的發展為國情教學帶來了更多便利。
除了教材之外,國情知識教學對授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同于傳統的外語教學,國情教學要求教師對目的語言國的國情要有深刻的認識,單是掌握該門外語還不足夠,還需要掌握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在外語教學的過程中,母語及本國文化會干擾學生學習一門新的外語,因此教師除了具備有中文與德語兩種語言對比的語言學素養,還應具備中德文化的比較文化學背景知識。各院校往往會傾向于由有德國留學經歷的教師承擔德國國情這門課程的教授,原因顯而易見:有海外經歷的教師對于中德文化差異有切身體會,在授課過程中也會注意向學生解釋這些文化差異產生的相關背景,加深學生對中德文化差異的認識。
4. 在基礎德語課程的教學中引入文化因素
《德國概況》旨在全面系統的介紹德國文化,而在日常基礎德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適當地在其他專業科目的課堂上引入文化因素,以語言為基礎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的素質。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引入文化因素,是指在教授語言的一般性結構規律和知識、技能的同時,設法使學生了解以至習得所學語言所包含的和語言的使用法則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識及應遵循的文化規約,從而使學生獲得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實際的交際能力。[6]傳統的基礎德語課程往往只注重語法及詞匯的演練,學生習慣于由詞句來理解文章內容,而不是在文化背景的框架下進行閱讀理解。脫離了語言文化內涵的教學方式往往會制約學生學習德語的效率,也會影響學生使用德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請客吃飯時中國人會說“請您慢慢吃”,而德國人則是說“Guten Appetit”(“祝您胃口好”),如果將中文的“請慢慢吃”直譯成德語“Essen Sie bitte langsam”說給德國人聽,則會造成對方的誤解,以為主人覺得客人吃得太快,要吃慢一點。由此可見,中德兩國在禮貌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會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細節里,教師在教學過程應該有意識地將這種文化差異列入教學內容.
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應該采取合適的方法和手段,教授學生語言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交際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傳統的基礎德語教學過于強調語言知識地傳授,教師在課堂上講解課文,專注于語法和詞匯地解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只是被動地接受語言知識,缺乏練習,造成學生死記硬背語法詞匯,卻忽略了如何在交際情景下正確地使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因此教師應該走出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法,更多采用交際教學法。交際教學法并不意味著摒棄語法詞匯地教學,而是強調實際應用,注重語言技能地培訓,教師不再是課堂的單一主體,除了講解語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通過正確使用語言來完成交際任務,培養他們正確使用語言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德語被動態時,教師除了講解被動態的構成,還應當培養學生使用被動態對物品的特點和性能等進行介紹的語言能力,因為德語的產品說明一般都是使用被動態。通過“介紹物品”這個交際任務可以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被動態的語法規則。
(2)要達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際目的,除了培養學生正確使用語言的能力之外,還需要培養學生識別兩國文化差異的能力,即在進行語言知識傳授和語言技能訓練的同時,適當地講述蘊藏在語言材料中的文化意義。在交際教學法的基礎上加入文化因素,這種跨文化交際教學法能使學生從更深的層次上全面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內容,在語言習得的同時獲得文化習得,促使學生由單一知識型向知識能力型轉變。例如在教授節日問候語時,教師除了羅列德語中的節日問候語如“Frohe Weihnachten”(圣誕節快樂)、“Frohe Ostern”(復活節快樂)等,還可以簡單介紹一下這些德國節日的相關習俗,如圣誕節前第四個周日開始到圣誕節這段期間稱為是“Adventszeit”(基督降臨節),德國人在復活節的時候有一項習俗是畫彩蛋,因此德語中有“Osternei”(復活節雞蛋)這個單詞。
(3)在采用適當的教學法之余,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也有助于增加德語課堂上的文化因素。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投影儀、PPT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向學生介紹德國文化。在課余時間里,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多種媒介手段廣泛接觸德國文化,例如閱讀一些德語報刊。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德國很多媒體都推出自己的手機軟件,如Spiegel Online和Tagesschau都是非常方便實用的手機軟件,可以隨時隨地用手機瀏覽最及時的德語新聞報道。此外利用這些手機軟件也可以收聽德語新聞,為聽力練習提供最地道的素材。
5. 結論
作為德語教學工作者,我們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以實際運用為導向來改進我們的教學方法。德語作為一門外語,它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其中也蘊藏著德意志民族所創造的文化。除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語言技能外,在教學中還應當加深學生對德國文化的了解,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使學生在實際語境中也能熟練應用所學的語言技能,準確地用德語進行跨文化交流并且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6]趙愛國.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移入[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4(25):106.
[2]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M].蔡玉輝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3.
[3][4]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62-65.
[5]朱 諭.德語國情教學的發展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4,2(30):78.
(作者單位: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