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生 汪德尚 姚自鳴
摘 要:當前農業污染已上升為整個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其主要表現形式是長期使用化學肥料引發的面源污染以及農作物秸稈焚燒、不合理使用農藥、畜禽養殖場排放等造成的污染。面對農業污染現狀,其有效解決途徑:一是增施有機肥料,減少化肥使用;二是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力度;三是加快畜禽養殖規范化建設與廢物利用,四是農作物秸稈還田與回收利用。
關鍵詞:當前;農業污染;現狀;解決途徑
中圖分類號 X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5-17-03
近年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其嚴重程度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擔憂。但人們一說到環境污染,首先就想到工業污染而忽視農業污染。其實,農業污染,即農業生產過程中對空氣、水和土壤所造成的污染已經成為整個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據環境部門檢測,農業污染已占整個環境污染的60%左右。最近幾年長江、淮河和巢湖反復出現的“紅潮”、“藍潮”現象,主要是農田氮、磷肥料養分流失所導致的水體富營養化而產生的農業面源污染;沿淮沿江地區大面積的農作物秸稈焚燒所引發的空氣污染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中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超標等現象,嚴重影響了安徽的農業生態環境和空氣環境。已經引起了國內各大媒體的普遍關注和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面對越來越突出的農業污染,政府雖然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手段,逐級簽訂責任狀,加大了省內幾大水系的綜合治理,強化秸稈焚燒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處罰力度,但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始終拿不出很好的解決辦法,沒有形成農業污染治理長效機制。筆者根據從事農業第一線工作的體會和多年的調研結果,針對我省農業污染主要形態與解決途徑談點拙見。
1 農業污染現狀
1.1 長期使用化學肥料引發的面源污染 化學肥料的使用雖然為農作物產量的大幅度提高產生了革命性的作用,但長期使用和過分依賴化學肥料而出現的“化工農業”,導致了農田土壤有機質普遍下降,土壤理化性能弱化,綜合機能失調。既影響農作物抗性和品質,又造成化學肥料的利用率不高,流失嚴重。據農業部門估計,目前農業生產上的化學肥料的田間利用率不足40%,其余60%以上主要通過高溫揮發和水利排灌流失到江河湖泊,造成大面積水系富營養化,破壞水系內環境,打破水生動植物生態平衡而引發的水面污染。
1.2 農作物秸稈焚燒造成的污染 最近幾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郊區和糧食主產區,農民對秸稈作為傳統生活燃料的需量減少,加之秸稈的分布零散、體積大、收集運輸成本高、利用的經濟性差和產業化程度低等原因,導致剩余秸稈難處理。為了趕農時、圖方便,農民采取了在田間焚燒的方式處理秸稈,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資源,而且造成了大氣污染、土壤礦化、火災和引發交通事故等大量的社會、經濟和生態問題,成為政府關心、社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
根據衛星監測圖像顯示安徽省是全國農作物秸稈焚燒最嚴重的省份,焚燒點主要分布在江淮和淮河以北地區。這是一種既浪費農業生物質資源,又污染空氣環境和惡化土壤結構的不良行為。焚燒秸稈時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特別是剛收割的秸稈尚未干透,燃燒時產生大量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在陽光的作用下還會產生二次污染物-臭氧等。這些有害物嚴重污染了空氣,危害人們的健康。然而在田間直接燃燒農作物秸稈,僅能利用所含鉀的30%~40%,其余氮、磷、有機質和熱能則全部損失,而且焚燒秸稈使地面溫度急劇升高,會直接燒死、燙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破壞耕地環境和土壤結構,影響農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充分吸收,從而影響農作物產量和品質。
1.3 不合理使用農藥造成的污染 雖然,近幾年禁止使用一些高毒高殘留的農藥,但農業生產中無節制的、不科學合理的使用農藥而造成的農作物產品污染和面污染是無法估量的。農業生產主體的分散、規模化程度不高,致使農業綜合管控技術和統防統治技術無法有效推廣,病蟲害防治上過度依賴化學防治,生產上濫用化學農藥形象非常嚴重。甚至一些違禁農藥仍被一些不法廠商生產銷售,使用在不該使用的作物上,把一些農產品變成了“毒產品”,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民眾的普遍擔憂。
1.4 畜禽養殖場排放造成的污染 近年來,隨著畜禽養殖業的迅猛發展,畜禽養殖糞便的隨意排放已上升為農業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據環保部門檢測,畜禽養殖排放污染占整個農業污染的30%左右,畜禽養殖區域的當家塘、溝、渠、河以及地下水均不同程度受到畜禽養殖排放物的污染,嚴重的情況可謂觸目驚心,水是黑的,空氣是臭的。這些黑水、臭水通過水系的流動擴散形成面污染。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畜禽養殖場規模小、分散、不規范、沒有統一規劃。有些養殖場雖然建設比較標準規范,配套了畜禽養殖排放處理系統(如沼氣池等),但由于循環利用不能跟上,其排放處理系統形同虛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由于養殖污染物治理滯后,污染問題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2 有效解決途徑
2.1 增施有機肥料 減少化肥使用 土壤是農業之根本。長期使用和依賴化肥是對土壤掠奪式生產,使土壤有機質下降,破壞土壤理化性狀。過度使用化學肥料,使肥料流失嚴重,導致江、河、湖等水系富氧化,造成面污染。應大力推廣化學肥料科學施用新技術;通過政府制定激勵機制,出臺更加完善的提升土壤有機質獎勵政策,鼓勵大面積使用有機肥與休耕等措施,扭轉掠奪式生產方式,改良土壤理化性狀,增強土壤持水持肥能力,提高土壤自我調控水平。增施有機肥,打破依賴化肥習俗,保護耕作土壤應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戰略。
2.2 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力度 嚴格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提倡科學合理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大力推廣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隊伍和機制的建設,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采用法律手段,嚴打重罰違法違規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者。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準,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制化。endprint
2.3 加快畜禽養殖場規范化建設與廢物利用 目前,農村環境衛生問題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加強養殖業污染綜合防治、有效化解養殖業持續發展與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加強畜禽養殖場在一定區域內的統一規劃和布局,規范畜禽養殖場規模與標準,激勵發展規模化、標準化、清潔化養殖。通過環境污染重罰等環境倒逼機制,促進現有規模小、不規范、不標準,對環境污染大的養殖場進行升級改造,凡是投資畜禽養殖場,必須配置畜禽糞便發酵(如沼氣池)等排放物處理系統。
大力推進種養結合的農業生產機制,培育種養大戶和以種養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政策激勵和市場機制引導畜禽糞便發酵產生的沼氣、沼液、沼渣等為紐帶而發展起來的一系列相關的產業。鼓勵沼肥還田和以沼肥為原料生產有機肥料。促進沼肥還田、沼液養魚等多模式的生態循環經濟發展。
2.4 農作物秸稈還田和回收利用 農作物秸稈及其副產品也是農業產出資源,富含氮、磷、鉀、鎂、碳氫化合物和有機硫等營養成分,農作物光合作用產物約50%以上存在于秸稈中,可用作肥料、飼料、燃料及工業生產的原料等。
農作物秸稈還田技術已經推廣多年,但由于季節讓茬時間短以及技術程序較復雜難以被土地生產經營者所接受,很難大面積推廣。因此,農作物秸稈及其副產品作為農業資源產品加以回收利用已成為當前首要任務。首先應利用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大力推廣秸稈打捆機,集中和規格化田地間分散無序的農作物秸稈,方便于回收運輸。其次,通過環境倒逼機制、政府激勵機制和市場調節機制推動農作物秸稈及其副產品資源向良性化、產業化方向發展。目前產業化回收利用的主要途徑有4種。
2.4.1 加工畜禽飼料 秸稈富含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等非淀粉類大分子物質,作為粗飼料營養價值低,必須對其進行物理法、化學法和微生物發酵法的加工處理過程,將大分子物質分解為便于吸收的低分子單糖或低聚糖等營養成分。必須加大農作物秸稈加工技術集成研究的力度,大力推廣秸稈直接粉碎飼喂技術;青儲飼料機械化技術;秸稈微生物發酵技術;秸稈高效生化蛋白全價飼料技術;秸稈氨化技術;秸稈熱噴技術等。通過市場機制,鼓勵飼料加工企業增加以玉米、大豆、水稻等農作物秸稈為原料的飼料生產比例。形成以農作物秸稈及其副產品為原料的飼料加工產業。
2.4.2 加工有機肥料 農作物秸稈回收加工有機肥也是廣義上的秸稈還田。通過各項政策支持和引用市場機制,鼓勵企業利用農作物秸稈加工有機肥,加快農作物秸稈及其副產品加工有機肥技術集成研發和推廣。通過工廠化、市場化、產業化解決農作物秸稈還田問題。
2.4.3 農作物秸稈發電 生物質能源是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在世界能源總消費量中占14%,我國每年農作物秸稈資源量約占生物質能資源量的近50%。安徽省現有十幾個縣建成或在建生物質發電廠,主要以農作物秸稈燃燒為火力。農作物秸稈能源轉化的主要方式是秸稈氣化。除秸稈氣化以外,秸稈還可以用來加工壓塊燃料、制取煤氣等。通過市場引導作用,進一步落實政府獎補政策,強化再生性能源生產管理,盡早制定再生性能源生產標準,以防止生物質發電造成二次污染。只要堅持建設美好安徽的戰略方向,強化監督管理,正確引導,安徽農作物秸稈發電產業必將蓬勃發展。
2.4.4 建材、輕工和紡織原料 秸稈是高效、長遠的輕工、紡織和建材原料,既可以部分代替磚、木等材料,還可有效保護耕地和森林資源。秸稈墻板的保溫性、裝飾性和耐久性均屬上乘,許多發達國家已把“秸稈板”當作木板和瓷磚的替代品廣泛應用于建筑行業。此外,經過技術方法處理加工秸稈還可以制造人造絲和人造棉,生產糠醛、飴糖、酒和木醣醇,加工纖維板等。在總結國外技術經驗基礎上,在根據本地區情況進行技術集成研究成熟的條件下,推廣農作物秸稈的全面工業化應用。
3 結語
通過以上幾種途徑和措施實施,既可緩解農業面污染、空氣污染與農產品污染,又能改良土壤環境、空氣環境和農產品質量;既使農作物秸稈及其副產品向良性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又拉長農業產業鏈條、促進農村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可謂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1]王川,施六林,等;低碳農業與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3,3.
[2]周良.對國內秸稈利用現狀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2,32.
[3]汪翔.江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5.
[4]任仲杰,顧孟迪.我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與循環經濟[J].安徽農業科學,2005,11.
[5]管叔琪、汪建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難點與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0,3.
[6]耿士均,陸文曉,等.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與修復[J].安徽農業科學,2010,25.
[7]尹麗輝,劉欽云,等.湖南省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防控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1,23.
[8]李偉華,袁仲,張慎舉.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控制措施[J].安徽農業科學,2007,33.
[9]王建英,邢鵬遠,袁海萍.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11.
[10]耿士均,陸文曉.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與修復[J].安徽農業科學,2010,25.
[11]張安福.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刻不容緩[J].湖南農業科學,2012,24.
[12]賀藝.扎實抓好農藥監管,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J].湖南農業科學,2011,22.
[13]張益民.岳陽市屈原管理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現狀、問題及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1,22.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