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榮茂
摘 要:理解現代大學制度的內涵,明晰民辦高校與現代大學制度的聯系,了解民辦高校黨內民主建設的現狀及其存在問題,從而提出針對性的意見,有助于提高民辦高校黨內民主建設工作的質量和水平,把握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新規律,推動高校黨內民主建設的發展。
關鍵詞:現代大學制度;民辦高校;黨內民主
一、現代大學制度的內涵
現代大學制度,是指大學為順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施民主管理、全面落實大學作為法人實體和辦學主體所應具有的權利和責任相統一的管理制度,反映了大學與政府和社會關系的治理模式、制度規范和行為準則。其內涵包括兩個基本維度:第一個維度是關于大學的體制設計,涉及大學與政府的關系、大學與社會的關系、大學與大學的關系等;第二個維度是關于大學內部機制安排,主要表現為大學的內部治理結構。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政校分離,學校自治;二是大學辦學自主權;三是制定大學章程,循章自主管理;四是建立科學合理的決策體制和高效快捷的運行機制;五是實行教授治學,將行政權和學術權予以合理分離。
現代大學制度是高等教育實踐理性的產物,沒有高等教育的實踐活動,就不可能出現對現代大學制度的需求,也不可能有現代大學制度的產生與發展。歷經600多年的艱辛探索,西方現代大學制度的基本框架才趨于完備。為防止政府、黨派、教會以及世俗力量干預大學事務,遂產生了大學自治制度;為保證大學教授不受任何外在約束、自由充分地表達思想觀點,遂產生了學術自由制度;為維護學者地位平等和權力公允以及大學按照大多數學者的意志發展,遂產生了大學內部的民主管理和學者治校制度。正是以大學自治、學術自由以及內部的民主管理等為主要內容和表征的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才保證了大學這一教育和學術機構始終葆有活力與生機。
二、民辦高校與現代大學制度的聯系
伴隨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民辦高校面臨的要求和發展環境已經并且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迫切要求民辦高校建立現代大學制度,以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一)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獲得了迅速的發展,業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一支生力軍。民辦高校在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求的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挖掘和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培養社會急需人才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顯示出了強勁的生命力。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民辦高校發展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諸如辦學指導思想不明確、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辦學水平不高、社會競爭力不強、內部管理不規范等等。這些問題直接制約了我國民辦高校持續健康的發展,迫切需要我們認真地研究解決。要解決這些問題,有三個方面值得重視:一是以科學的大學理念指導辦學實踐,徹底糾正那種辦學過于市場化、功利化的傾向;二是完善學校內部運行機制,建立健全學校依法自主辦學、自主管理、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機制;三是完善公共治理機制,建立健全科學的宏觀管理體制。上述三方面,集中到一點,那就是:以科學的辦學理念引領現代大學制度。這樣,才能增強民辦高校競爭力,促進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二)民辦高校構建現代大學制度的優勢
與公立民辦高校不同,民辦高校是面向市場、自主辦學、自負盈虧的高等教育機構。自主辦學的特點和優勢,使得民辦高校在建立現代大學制度過程中具有公辦民辦高校所沒有的某些優勢。
1.法人實體地位能更易明確。
法人實體地位的取得,是現代大學自主辦學的前提,也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基礎。相對于公立民辦高校,民辦高校是與國家權力主體相分離的獨立辦學實體,其獨立的法人實體和利益主體地位更能得到保證。眾所周知,民辦高校是“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高等教育機構,他們的辦學資本,不是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而是來自單位經營資產或個人金融資產,因此,民辦高校比公立民辦高校擁有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具有更加強烈的主體意識。辦學自主權和主體意識的確立,使得民辦高校能擺脫公辦民辦高校“等政策、看規定”的條條框框的約束,不斷修正自己的發展目標,直接面向市場自主辦學,實行科學管理和有效經營。就政府來說,它只是作為所有學校(包括民辦高校)的管理者,而不是學校的舉辦者,它只能根據國家的方針政策與法律規定對民辦高校實行宏觀管理,不能干預學校具體管理工作。所以,民辦高校的管理權和舉辦權是分離的。
2.法人治理結構能更易明晰。
明晰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是現代大學制度的本質特征之一。相對于公辦民辦高校而言,民辦高校在明晰法人治理結構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民辦高校的舉辦權、管理權和辦學權三者分離不涉及到政體改革,因此,民辦高校在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方面要比公立大學容易得多,這已被實踐所證明。目前,相當部分民辦高校已實行了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立了決策、執行、監督的運行機制和規則。在這個制度框架中,董事會是學校的決策機構,一般是由出資者、學校管理和教學人員以及社區代表組成,負責制定學校發展規劃、遴選校長、籌集辦學經費等重大問題的決策;行政管理機構則在決策機構確定的原則下,獨立地行使職能,實行校長負責制,其工作對決策機構負責,其主要職責是負責學校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工作;評議會或監事會等則作為服務對象(顧客)參與學校的管理和監督。
3.適應社會的能力更強。
具有對社會、市場作出迅速反應的能力,也是在知識經濟條件和市場經濟背景下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一項重要訴求。與公立民辦高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辦高校從一誕生開始就具有很強的社會適應性。民辦高校的發展所需要的主要資源,如辦學經費、場地、生源、師資等都是從市場獲得的,不是來自于政府的給予,盡管政府制定的政策會對相應資源的市場供求關系有影響。endprint
三、民辦高校黨內民主建設的現狀
1.民辦高校黨內民主建設情況
近年來,各民辦高校積極推進基層黨內民主建設,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推進黨務公開。各民辦高校積極探索黨代表發揮作用的形式和途徑,有的學校每年召開一次黨代表會議,報告學校黨委上一年度的工作及新一年的工作要點,就學校發展中的重大事項進行通報,將黨代會代表列入干部民主推薦、年度考核和干部任前公示的范圍,邀請黨代表參加教代會等學校會議;完善黨內情況通報形式、情況反映渠道和重大決策征求意見機制。調動黨員參與黨內事務和學校事務的積極性, 以黨內和諧促進校園和諧。對黨員的意見和要求,做到有解答、有反饋:許多黨支部組織黨員討論校、院、系工作,聽取意見和建議。及時向上級組織反映,發揮黨員在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中的重要作用。各院系黨組織要定期向全院黨員大會匯報工作:在黨員教育、上黨課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對:黨員主體意識、民主意識、責任意識的教育。
2.民辦高校黨內民主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一,民主渠道還有待完善,民主意見表達常常受阻。民辦高校開設了許多有效的民主渠道,聽民意,集民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二,民主氛圍需要進一步加強,黨員民主意識需要提高。第三, 民主程序有待進一步完善,黨員民主權利需要保障。
四、民辦高校黨內民主建設對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作用
1.加強黨內民主建設有利于增強民辦高校黨的創新活力。
黨內民主是黨保持生機活力的關鍵。黨的生機活力在民辦高校是具體的、實際的,來源于每個黨員和基層組織。只有發展民辦高校黨內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全體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廣大黨員以主人翁的姿態投身于學校建設和發展事業:只有發展民辦高校黨內民主, 廣大黨員才能敞開思想、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敢講真話、實話、心里話,充分表達新的見解、觀點和思想,從而形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只有發展民辦高校黨內民主,才能讓一切有利于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創新理念得到尊重、創新舉措得到鼓勵、創新才能得到發揮、創新成果得到肯定,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創新活力, 形成齊心協力促進高教事業科學發展的生動局面。
2.加強黨內民主建設有利于促進民辦高校事業科學發展。
民辦高校黨內民主的充分發展能在黨內形成解放思想、暢所欲言、開拓創新、團結奮進的局面。保證事業蓬勃發展:就能凝聚全體黨員的智慧和力量.推進民主決策科學化、制度化、程序化,保證黨委決策正確和執行有效。民辦高校黨委在和諧校園建設進程中承擔著重大使命,和諧的基礎在于民主,民主是和諧的源泉,沒有民主就沒有和諧。黨內民主直接影響師生員工的政治參與熱情:黨內民主的狀況直接影響學校民主的狀況。
3.加強黨內民主建設有利于提高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
建設高水平大學,需要具有高水平的學術成果支撐,而高水平學術成果的取得,需要寬松、和諧的軟環境:理論的創新、新思想的形成只有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才有可能實現;培養、引進、留住和用好人才,更需要有濃郁的民主氛圍。民辦高校只有率先推進黨內民主建設。
五、加強民辦高校黨內民主建設的可行性措施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黨內民主是增強黨的創新活力、鞏固黨的團結統一的重要保證”。發展黨內民主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途徑,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民辦高校加強黨內民主建設,關系到民辦高校黨的建設的創新和發展,關系到黨在民辦高校領導核心地位的鞏固,關系到高等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
1.拓寬和疏通黨員民主渠道.保障黨員民主權利。
黨員的民主權利是黨內民主最深厚的基礎和保障。黨員有知情權,有知曉學校黨組織做出的重大決策的過程及其結果的權利,有閱讀黨內文件的權利。黨員有權選舉基層黨組織代表的權利,有參與學校及全國黨代會的權利。有對學校各級領導干部進行民主評議的權利。有被選舉為學校各級負責人的權利。
2.完善民辦高校黨內監督機制。
加強民辦高校黨內監督工作 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民辦高校紀檢部門的監督職能,對各級領導干部行使權力的全過程進行監督 另一方面,要健全群眾監督機制,使黨內民主過程有效地置于廣大黨員和群眾的監督之下,建立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相結合的制度。同時要鼓勵各民主黨派、群眾和新聞輿論的監督,形成嚴密的監督網絡和跟蹤監督、主動監督的機制。
3.完善黨代會常任制.將重大決策交由黨代會討論決定。
各民辦高校需要完善黨代會常任制.滿足黨員群眾的議政權和參政權.建立黨代表巡查、咨詢、聽證、黨代表參與工作方案審議與過程監督、結果考核等制度。把黨內重大決策、校內重大改革舉措等交由黨代會討論議決,發揮黨代會對學校工作實行民主管理的主要平臺作用。
4.強化黨員主體地位,發揮黨員主體作用。
強化黨員主體地位,是加強黨的先進性的前提,是發展黨內民主的本質要求。民辦高校要通過健全黨內民主制度,完善保障黨員主體性地位的制度體系:健全權利保障和養成制度,增強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民主素質和民主習慣;提升黨代表素質。推行黨代會常任制;拓展黨內基層民主的實現途徑,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黨員為中心,積極為黨員發揮主體作用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曾輝,劉新秋,新時期推進高校,黨內民主建設的幾點思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2).
[2]張俊宗,現代大學制度:內涵、主題及主要內容,《江蘇高教》 2004年04期 .
[3] 程忠國,周暉,曾光輝,民辦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教育與職業》 2012. 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