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文+王迪+錢中平
信用證是國際貿易中常見的結算方式之一,其中通過SWIFT系統開出的信用證已成為主流。信用證正本遺失現象時有發生,各銀行處理辦法不一,主要包括暫不受理、改為信用證托收、銀行間確認后再受理、由申請人到開證行補發信用證、憑保函/說明到通知行補發信用證等。總的說來,銀行一般都需要補辦信用證正本。信用證正本真的如此重要嗎?本文將對此深入探討。
一、銀行是否必須審核信用證
UCP600中,除第2條第5段和第14條第1款規定了銀行把單據和信用證比對的義務(即審單義務)和第9條規定了通知行的確認信用證表面真實性義務(即審證義務)外,并沒有明確規定通知行以外銀行的審證權利義務。根據習慣解釋規則,“法律行為所使用的文字詞句有疑義的,應當參照當事人的習慣解釋”,而根據交易習慣,銀行可鑒別信用證真偽。因此,應理解為銀行有審證的權利。
權利是可以放棄的,這是否意味著銀行可以不審證呢?
其一,根據文義和目的解釋規則,“應探求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不得拘泥于所使用的不當詞句”,“應當采取最適合于實現法律行為目的的解釋”。信用證中各當事人的真實意思,是以信用證為媒介通過單據幫助買賣雙方實現貨物的控制和貨款的支付,審單的目的即通過符合信用證要求的單據實現對貨物的控制,如果銀行僅審單而不審證,即使構成相符交單,也不符合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也不能實現當事人的目的。
其二,根據公平解釋規則,“應遵循公平解釋規則,兼顧當事人雙方的利益。…如屬于一方當事人單方面決定法律行為內容的情形,則應按照對決定一方不利的含義解釋”。如果銀行有審證權利而無審證義務,還是側重于保護銀行利益,不能兼顧銀行和當事人的利益。
綜上,銀行有審證權利,同時也有審證的義務。
二、交單時是否必須提交信用證正本
既然銀行有審證義務,那么銀行要求交單時提交信用證正本似乎是順理成章的。那么交單時是否必須提交信用證正本呢?
UCP600第2條第13段規定,“‘交單意指信用證項下單據(documents under a credit)被提交至開證行或被指定銀行,抑或按此方式提交的單據(documents)”,“under”一般含義為“在某物下面,且與之無接觸”,據此,可得出如下結論:(1)單據(documents)與信用證(credit)“沒有接觸”,即單據中“不包括”信用證,這種把單據和信用證分開的表述,在UCP600中很多;(2)信用證由開證行制作,且未與受益人協商,應把信用證理解為“一方當事人單方面決定法律行為內容的情形”或“格式條款”;(3)UCP600作為一份文件,其中“單據”的含義應前后一致;(4)信用證項下交單,僅須提交“單據”,不包括信用證;(5)交單時不提交信用證,不構成不符點,指示銀行不能收取不符點費;(6)審單期限自其收到提示單據的翌日起算,與是否收到信用證無關,因此,未提交信用證不影響審單期限。
當然,UCP600僅是一個國際慣例,如果信用證中特別規定“必須提交信用證正本”,交單時必須照做。比如,SWIFT MT700/701使用規則規定,“對自由議付信用證,如果收報行不再用MT710轉通知,那么該銀行必須在信用證上加注:(1)每次議付時必須提交通知受益人的信用證正本;(2)議付行必須在所通知的信用證正本上注明每一次議付情況”。
綜上,除非信用證另有規定,交單人無須提交正本信用證。
三、銀行可否以未提交信用證正本為由拒絕審單
UCP600第14條第1款規定,“按照指定行事的指定銀行、保兌行(如有)以及開證行必須(must)對提交的單據進行審核,并僅以單據為基礎,以決定單據在表面上看來是否構成相符交單”,此處用詞為必須(must,無條件的強義務),不是應當(shall,有條件的弱義務),更不是盡最大努力(best efforts,,強調主觀上的努力,而不強調結果)。因此,審單是銀行的強制性義務,銀行不僅要主觀上盡最大努力審單,更要實現審單結果。事實上,除了從交單人處獲得信用證正本外,銀行(開證行或通知行除外)還可通過SWIFT通訊從開證行或通知行處獲得信用證正本(電子形式),因此,銀行不得以未提交信用證正本為由拒絕審單。
此外,根據UCP600第16條第1、3、4款,銀行“確定提示不符時,可以拒絕兌付或議付”,且銀行“決定拒絕兌付或議付時,必須做到:(1)確定提示不符,且必須具體列明每一個不符點;(2)必須通知交單人,包括每一個不符點;(3)只能一次性通知,交單人如在規定期限內改正所列不符點后重新交單,銀行不能提出新的不符點。
如果銀行以未提交信用證正本而拒絕審單可能面臨這樣的風險:(1)違背了UCP600第14條第1款規定的審單義務;(2)構成拒絕兌付或議付;(3若交單人找到信用證正本后,在信用證有效期內重新交單,銀行不能提出任何新的不符點。也就是說,開證行和保兌行拒絕審單,就相當于承認構成相符交單。
四、信用證正本遺失若干建議
在信用證正本遺失時,銀行通常認為:受益人提交信用證正本,一般可證明其從合法途徑取得信用證,從而減少銀行被詐騙的風險;如果不提交信用證正本或信用證遺失后,存在受益人二次交單、其他人持正本信用證詐騙等風險。銀行顧慮并非沒有道理,為避免信用證遺失時產生爭議,建議如下:
第一,開證行明確規定是否必須提交信用證正本。如第二部分所述,如果信用證沒有規定是否必須提交信用證正本,交單人無義務提交。因此,開證行在開立信用證時必須明確做出規定。
第二,少開立自由議付信用證。自由議付信用證丟失后,議付行可能是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家銀行,即使想通知議付行信用證已遺失,也無法一一通知,風險較大。建議把議付行限定在本國,最好限定在本地的銀行。
第三,選好往來銀行作為通知行,并把正本留存在通知行。建議受益人選好一家或幾家往來銀行,作為通知行兼議付行,并把正本留存在上述銀行,只拿著信用證副本繕制單據。這樣可以避免信用證遺失后,議付行和通知行之間的SWIFT通訊,進一步提高效率。
第四,銀行間多利用SWIFT加強溝通。一般地,通知行在收到受益人保函/說明后,不會繼續通知開證行或可能的議付行(通知行不一定是議付行)。在得知受益人已遺失正本信用證后,通知行無法通知議付行防范已遺失的信用證,尤其是全球自由議付信用證。即使是國內自由議付信用證,通知行除了經總行或相應地區分行通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通知其他銀行。同樣,開證行在得知信用證正本遺失后,也無法通知可能的議付行。由于銀行間溝通不足,銀行系統內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銀行間還須進一步通過SWIFT加強溝通,把信用證遺失信息通知開證行或可能的議付行或其他相關銀行。
第五,在SWIFT系統內建立信用證掛失制度。各國沒有信用證掛失制度。在現有信用證制度下,法院通常只有在信用證欺詐時,才發出止付令,禁止銀行支付信用證項下款項,因此,開證行同意掛失和法院判決止付的概率很低。
基于各國法院系統建立信用證掛失制度可行性不高,鑒于大多數信用證都是基于SWIFT系統開立,可在SWIFT系統內建立信用證掛失制度,該制度性質上屬于國際慣例,在SWIFT系統范圍內有效:(1)在SWIFT系統中,專辟信用證掛失區,供會員行掛失和查詢;(2)掛失僅限會員通知行,通知行掛失時,應提供遺失的信用證相關信息,并通知開證行;(3)根據SWIFT系統及銀行操作習慣等,明確信用證掛失生效時間并在系統內公告(或通知所有會員行);(4)信用證掛失生效后,會員行議付或承付的,由會員行自行承擔,受益人不承擔任何責任;(6)信用證掛失生效后,由通知行或其指定行向開證行寄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