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承杰
摘 要:暑期外語支教活動,是高等院校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是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對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提出了嚴峻的考驗,也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期,大學生不僅要擁有國際視野,更要懷揣中國情懷。
關鍵詞:高等院校;暑期外語支教;調查
中圖分類號:G639.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1-0165-02
一、高等院校開展暑期外語支教活動的重要性
(一)是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高等院校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的重要體現,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第二課堂教育的有效形式,也是加強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鍛煉意志品質、培育愛國情懷的重要途徑。早在1980年,清華大學學生就以“振興中華,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為口號,率先拉開了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大幕。而以外語作為主要內容與手段,大規模開展暑期外語支教活動,則是在改革開放政策之后,特別是90年代以來,在中國與國際逐漸接軌的過程中,由點及面,大范圍鋪展開來的。進入21世紀,國際化、信息化等趨勢的不斷來襲,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與摩擦愈發交織,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弄潮兒,不僅要在知識上游刃有余,思想上與時俱進,還要在責任上敢于擔當,情懷上道濟天下,這一切都離不開校園教育,離不開實踐的歷練。暑期外語支教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大學生品格的塑造、能力的鍛煉、理念的升華。
(二)是服務國家戰略、引導社會導向的重要形式
高等院校肩負著培育人才、服務國家與社會的雙重任務。對于我國這樣的教育大國而言,地域經濟發展的失衡,導致基礎教育水平參差不齊。高等院校依托學科優勢,投入基礎教育教學,是對國家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持,是服務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活動引發的社會效應,也是對公眾認知的一種良性導向,有助于高等院校之外的更多機構與個人參與到基礎教育扶持中來,從而推動國家基礎教育水平的整體發展,也促進大眾責任意識的整體提升。
筆者于2013年12月——2014年4月間,針對北京地區5所高校(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工商大學)進行了問卷調查,就目前各高校開展暑期外語支教活動的情況進行數據采集,利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目的是對于當前高等院校開展暑期外語支教活動的現狀進行全面的認識與了解。問卷下發300份,實際回收268份,有效率89.33%。
二、高等院校開展暑期外語支教活動的現狀
(一)成績比較明顯
1.逐漸形成品牌項目。走品牌化道路,日漸成為高等院校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外語支教活動作為暑期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與組成部分,也深受這一模式的影響,并呈現一定規模。北京外國語大學“歆語工程”項目,就是依托于突出的外語優勢,以暑期英語支教與培訓為內容的社會實踐項目。自2005年開展至今,9年時間,覆蓋全國12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與文化效益。2010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暉教育創新獎。這可以說是以品牌化建設推進暑期外語支教活動的典型。
2.高校重視不斷加強。高等院校對暑期外語支教活動重視的加強,一定程度上認可并反映了暑期外語支教活動在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培育大學生品質意志,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以及高校反哺社會方面起到的切實作用。調查中,當問到“您是否了解您所在學校對于暑期外語支教活動的重視程度時”,41.4%的受訪者表示“了解,比較重視”,17.5%的表示“了解,非常重視”。而當問到“您所在學校重視外語支教活動的體現”時,53.8%的表示“已形成品牌化活動項目”,51%的表示“有一定的資金、師資以及保險政策等支持”。可見,目前高等院校在暑期外語支教活動方面投入與重視正在不斷加強,這與該活動取得的成績與效果密切相關。
3.社會效果日益明顯。暑期外語支教活動,一方面加強了大學生的自身教育。調查中,61.8%的受訪者表示,通過暑期外語支教活動,“受到了教育,人生觀、世界觀有所改變”,67.1%的表示“學會了關心他人、奉獻愛心”,64.6%的則表示“鍛煉了自己吃苦耐勞的精神與意志”。另一方面,促進了基礎外語教育的發展。而這種發展不僅源于高校的直接幫助,還來自于支教活動所引發的社會效能,即更多的機構、更多的人財物對基礎教育的投入。2012年7月,清華大學團委、清華大學書脊支教團與學而思教育等聯合發起2012年暑期支教項目,赴清華、貴州、西藏、新疆等地支教。隨隊前往的還有學而思選派的9名優秀教師和9個學員家庭志愿者。2013年4月,“歆語工程”更是成功與新加坡紅十字會簽署合作協議,開始了國際化合作的嘗試,重點選派了十余支隊伍奔赴陜甘寧貧困地區進行支教,并捐助電腦等教學設備若干。良好的社會效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資源、國際組織與本土化支教活動的有效結合,有力地推動了基礎教育的大踏步發展。
(二)問題依然嚴重
1.重形式而輕效果。當前,很多高校在開展暑期外語支教活動的過程中,容易出現重形式而輕效果的毛病,即追求“高、大、空”。每年暑期大張旗鼓地宣傳、廣泛開辟支教點,而忽視了志愿者教學能力的訓練、中小學學生的實際需求、支教活動的實際效果以及活動后期的延續性,導致對大學生的教育鍛煉效果不明顯,對于支教地區的幫扶流于形式,缺乏針對性。長期來看,不利于該活動在大學生中積攢人氣,更不利于該活動在全國范圍內的深入開展。
2.體制機制尚不完善。體制機制的不完善,直接影響了該活動的縱深開展。調查中,當問到“您所在學校每年開展暑期外語支教活動的師生規模”時,45%的受訪者表示“0~100人”,26.7%的表示“100~200人”,僅有28%左右的表示“200人以上”,這從側面反映了當前該活動的規模依然較小,有待進一步拓展。當問到“您認為哪些因素影響了暑期外語支教活動深入開展”時,65%左右的受訪者表示“高校對于活動在資金、師資方面的保障支持”以及“對支教地區貼近實際的課程體系的設置安排”成為主要影響因素。在問到“您所在學校是否對志愿者進行相關的課程、教學技能培訓”時,39.2%表示“不清楚”,24.3%的表示“有,但流于形式”,僅有不到27%的表示“比較系統”。在調查者的反饋意見中,多數同學建議應該對支教地區的教育水平有更加實際的了解與掌握,并且對于支教后期工作,要有切實的跟蹤、反饋等。這一系列的建議,反映出了該活動在體制機制建設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三、基于調查結果的思考與建議
綜上而言,針對如何有效促進高等院校暑期外語支教活動縱深發展,更好地體現該活動的實效性,既能夠真正促進大學生群體在實踐中得到鍛煉,也能夠為基礎教育薄弱地區的外語教育提供切實的幫助,吸引帶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基礎外語支教活動中來,需要高等院校在活動的組織建設、具體開展、后期追蹤等方面全面改進與完善。
(一)進一步明確活動目的,健全體制機制建設
首先要目的明確,即暑期外語支教活動不僅僅是為了促進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同時還要實現一定的支教效果與社會影響,要達到綜合受益的效能。
其次,要進一步健全體制機制,為活動的開展提供足夠的保障:1)硬件保障機制。在學校財政支持的基礎上,要善于吸引、利用社會力量,拓展校企合作模式,廣泛的吸納資金支持、技術支持等。2)師資保障機制。要充分調動、依靠專業教師的力量,給予各支教隊伍專業的、充分的教學技能培訓,并且依托高校外語教學模式,設計具有本校特色的支教課程體系,分模塊、分年級、分內容的進行教學課程建設。同時,從興趣培養與中高考應試技能兩方面著手,完善課堂教學。3)信息獲取機制。對支教地區進行前期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配合成熟的支教課程體系,根據支教對象的特點穿插安排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教學。建立后期反饋機制,掌握活動呈現的不足,及時改進。4)成果轉化機制。建立、完善對于大學生實踐教育成果的轉化機制,要讓大學生充分體會到參與的快樂與收獲,從而帶動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志愿者投入到該活動中來。
(二)重視網絡課堂建設,加強后期跟蹤宣傳
新時期,開展外語支教活動,不能僅限于傳統的方式,還應該學會利用新媒介,通過網絡實現遠程教學、廣度宣傳。通過將歷年活動的圖文資料上傳、支教課程內容的分享、實際教學過程的展示、支教地區師生意見的反饋等,建設一個依托于網絡的教學、交流、宣傳平臺,大學生志愿者可以通過網絡與中小學師生進行溝通交流、在網上進行問題解答;中小學師生也可以通過網絡課堂,學習該活動特色的課程內容,提出對該活動的改進意見。同時,通過互聯網,將該活動的情況進行國內國際的宣傳,擴大影響,從而推動該活動立體化、規模化良性發展。
(三)探尋多平臺合作模式,定位國際化發展趨勢
1.探尋多平臺合作模式,是該活動縱深化發展的方向。高校作為以培育高等教育人才為主要目標的機構,在社會實踐方面的資金、人力投入畢竟有限,外語支教活動要向大規模、縱深化發展,單單依靠高校是難以實現的。尋求多方合作,校企聯盟,是主流趨勢。企業可以提供資金、技術支持,學校提供教育資源,這將更大程度上推進這一活動的深入發展。同時,也可以吸引單個家庭的加入,有助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結合,促進孩子更好地成長成才。
2.定位國際化發展趨勢,是該活動走向國際的重要途徑。外語支教活動以國際化發展為趨向,既可以鼓勵吸引國際學生、教師志愿者的加入,也可以尋求國際組織的合作,在資金、技術、教學資源上得到支持。這一方面有助于國內大學生與國際師生之間的交流、文化碰撞,也有助于中小學學生面對面的接觸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師生群體,有助于中小學學生在外語學習時,認識、理解方面的深刻變化;另一方面,更多國際組織的參與,一定程度上將有助于推動國家在基礎教育投入方面政策的調整變化,從而促進基礎教育地區間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正浩,胡克培.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調查及思考[J].當代青年研究,2009(2).
[2]張成翠,張杰.暑期社會實踐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影響研究[J].前沿,2013(13).
[3]呂富媛,呂富彪.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的路徑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