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璀瑩
摘 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當下中國思想建設和現代市場發展現實共同提出的重大課題。雖然取得預期效果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必然要求,而這一內在規定卻在現實教育活動中受到多重挑戰,為應對挑戰,需要在堅持思想教育的同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與企業社會責任塑造的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培育國家認同相結合,以實現對企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效果”困境的超越。
關鍵詞:企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困境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1-0294-03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抓好思想理論建設這個根本”[1]。十八大報告清晰地指出了加強企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然而,如何將這一宏偉目標轉變為企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就成為接下來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本文試圖從企業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效果”困境角度對該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一
取得預期效果是當前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標之一。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對防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表現為極端化個人主義和極端化利己主義的利益追逐行為對社會規則和秩序的侵害具有重要意義[2][3];是使企業員工得以超越單純的個人優先意識而對包括企業利益、社會利益以及國家利益在內的“集體性”利益有所關注的必須手段,以便形成現代社會中良好的“道德性”個人基礎[4][5]。從我國確立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以來,中共中央多次部署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推進,以塑造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條件下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從而形成國家的經濟改革、現代企業建設與思想道德建設的互補。
21世紀以來,執政黨和學界逐漸意識到企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涉及黨對意識形態陣地的領導權[6]、促進以主流的思想和意識形態進行政治社會化這一龐大社會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國家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涉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問題,還涉及組織機構乃至基本教育方式創新等問題,從而具有豐富的內涵,其自身可以被視為一個復雜的系統。
由于經濟和社會變遷具有的持續性以及變遷本身的復雜性,這也意味著企業也是其中一種不斷變革和調整過程中的組織結構,因此也要求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必須以取得時效性為基本目標,并與企業不同時期的發展目標、工作重點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密切結合成為一個整體,才能發揮獨特的教育功能。在“帝國主義化”的市場原則主導下,社會的公共政策和治理機制具有明顯的“效率”和“利益”傾向,從而造成社會秩序和社會價值領域的矛盾、混亂,積累了大量的社會危機要素。在此背景之下,如何加強包括企業在內的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為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就成為避免社會過分突出“利益”導致的“上下交爭利”局面的必然做法。在此意義上,加強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就成為規范現代化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建設和企業培育的必要機制。
然而,以取得預期效果為目標的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遠比認定教育的重要意義和確定預期的教育目標艱巨,其核心的要素是在利益和價值觀念已經多元的人群中形成某些共同的政治意識,特別是某些具有階段性特征的政治觀念和政策導向的接受和認同,實際上就是主流政治價值和觀念的傳播[7],培育目標人群在精神和行動兩個層面形成對國家政治生態以及取向的積極認可和理性的支持,即構建出主流政治觀念教育機制。這種思想政治教育機制與計劃經濟時代的單純灌輸方式的根本區別在于:教育的對象所接觸的信息渠道和思想意識更為個性化,教育的實施與目標對象之間的關系也相對更為平等和均衡,教育模式也由政工組織及其外圍機構單向的主導向政工組織與其他思想觀念傳播主體的競爭轉變。也就是說,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在繼承既有的優勢基礎上,必須積極尋求在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渠道的相互競爭中體現出自身的優勢,從而取得相應效果。黨和國家提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就是對上述社會變遷趨勢的回應。其中,如何實現在變化的社會環境和企業自身的市場導向中實現教育目標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
二
取得預期效果和企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之間不僅是簡單的因果關系,更是相互促進的關系。預期效果既是教育活動的基本動力又是基本的評判標準。在黨內和學界就加強企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達成共識并在如何積極推進這一工作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8][9][10]。作為推動工作的結果,使我國的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組織架構和保障體系基本建立。然而,作為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與教育活動預期的目標規劃相比則未能完全落實。
第一,雖然相關企業都在不同程度地營造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圍,吸引企業員工參與到教育活動中[11][12]。但在現實中,個人的私人化傾向與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的矛盾總是能夠體現出來。對業務和廣義業績的關注是企業在日常的經營和管理中最為重要的活動,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塑造和收益導向的管理體系,在個人從觀念和現實利益兩個層面建立起與企業的密切關聯。由于上述關聯對于企業各個相關部門乃至個人的現實收益具有直接作用,所以在絕大多數的企業中,對宏觀意義上的物質利益的極端重視傾向日益嚴重。對個人物質利益的極端重視破壞了對于“公共”和“總體”層面的關注,把原本關系到社會和國家的利益和行為置于個體利益選擇之下。這樣,關注“公共”和“總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變成了與個人利益關聯日益稀薄的外在領域。
第二,21世紀以來,在國家大力推動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出現了企業員工對社區活動愈發倚重的現象,這兩種現象在企業員工的精神和社會生活中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社交生活對企業員工社會和精神生活的介入,固然在提供精神慰藉、形成社會支持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但由于社交生活所依循的小群體行為邏輯和行為方式往往將企業員工對國家層面的政治認同消解為對小群體的認同。依循個人利益而展開的小團體系列關系與現代市場經濟中對于組織內部的整體性需要和組織合理運行所必須的理性訴求相互矛盾,但在實踐中卻相互聯系在一起。當企業中存在多個“小群體”社交團體的情況下,彼此間的差異往往會削弱企業員工對更大意義上“整體”觀念的接受[13][14]。
第三,不同層級群體之間會在企業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效果”的認知方面存在某些差異。在經濟社會持續變遷的條件下,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對個人利益和個人權利的認知水平達到較高水平并成為指導個人行動的重要因素,由此加強了對國家大政方針和主流政治意識形態的關注。但是在這種關注的傾向中同樣具有某種利己主義的成分。這些個人或者群體是以個人利益的實現和權利的維護為出發點,特別選取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對于個人物質利益增值或有利的部分;同時,一些企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式時常因為與教育對象的現實物質利益關聯性較為薄弱而難以獲得應有關注。由此形成了企業與員工之間對于教育內容之間關注重點和選取角度之間的張力。在部分企業員工以獲得企業某種形式的關注并謀取某種對于個人利益為導向,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體現出了某種工具主義特征。
從國家和執政黨的角度來講,加強企業思想政治教育是構建政治認同、強化執政合法性、凝聚國家意識的重要內容。任何國家都必須通過適當的政治社會化形式實現國家的維系和持久發展,從而形成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內容、目標指向以及需要遵循的基本邏輯,希望建立主流政治價值觀念主導的意識形態格局。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劃過程中,重視對理念和思想本身的認知[15][16][17]。然而,在企業內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必須主要由具體的政工機關和人員實行,從而體現出自身的某些特殊需求。部分企業政工人員主要關注作為手段的教育形式和傳播的方式,相對較少關注如何在具體的企業條件之下真正實現理論和觀念的傳播。一些企業政工人員在教育活動中重視“形式”的傾向容易以口號化乃至符號化傳播取代深層次的價值認同。在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空洞化的同時既導致教育效果的不穩定,又導致真正需要傳播的理念處于缺位狀態。
國家、企業政工干部和企業員工三者之間在思想政治教育關注重點之間的張力導致了相對消極的結果。雖然國家已經意識到在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對此領域的資源投入,但政工干部在教育活動中卻存在將教育活動形式化、內容口號化的傾向。這種矛盾突出地體現在政治理念在傳播過程中的扭曲和內容遺失。而普通企業員工在思想政治教育與個人利益并非直接相關的情況下往往采用消極應對的方式。“教化努力不得不越來越依靠組織的剛性束縛,在科層制度的層層過時過程中,從時間上、形式上和激勵上加以硬性約束。”[18]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成為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中愈發疏離而漸次演變為某種儀式化的行動。這導致了一方面國家和企業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對員工進行動員并對參與的員工進行“物質獎勵”,以吸引員工參與;另一方面導致了以集體性的政治冷漠對待國家和企業的政治教育的現實。在企業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內形成國家、企業、員工在時間和精力的投入與預期效果之間的投入產出比過大。
三
雖然企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存在較為普遍的“效果”困境,但仍然可以從某些特殊途徑探尋推進方式,從而實現一定超越。筆者認為,應該結合中國經濟社會乃至政治環境發生的變化趨勢,以長遠的眼光來審視企業思想政治教育,適時創新,具體包括:
第一,探索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企業的社會責任構建相互結合的途徑。在構建公共性傾向方面,企業思想政治教育與企業的社會責任塑造存在較大重疊區域。無論是企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還是企業社會責任構建都是以克服企業員工和企業自身單純的自私行動為自身的基本目標之一,因此,在克服單純自私行動方面可以探索兩者結合推進的機制。隨著現代市場經濟規范的日益完善,企業的社會責任越來越成為公眾對企業產品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進而社會形象對于企業長遠發展和市場保又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19][20][21]。因此具有長遠目標和宏偉規劃的企業已經意識到應增加在自身行為中超越企業直接經濟利益的內容。為實現自身的持久發展,企業必須履行自身社會責任。在履行自身社會責任需求的推動下,企業自然需要在社會公共福祉增殖方面,投入資源、技術和人員,這些投入在客觀上可以發揮加強企業員工對于社會國家的“整體性”的認知和認同的作用,可以在事實上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將企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企業履行自身社會責任行動結合起來,并充分發揮企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在企業層級將自利與利他有機結合起來,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展開提供更為積極的推動因素,在實際的意義上取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隨著企業組織和任務內容的不斷變遷和調整,與相關業務和行動結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已經成為可能,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總體需求。
第二,樹立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清醒意識,扎實推動企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展開,積極擴大常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企業應該以強化和擴大既有的方式、平臺的成效作為提升教育效果的基本點,而不是把重點放到建立新的教育途徑方面,一味地創新畢竟不是持久強化之道。加強企業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企業持久健康發展的內在動力之一。當前條件下,企業的日常運營和危機應對所必需的價值觀念培育,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較好效果,就會大大有利于企業的日常管理和危機應對;如果效果不佳,則必然也會累及其他思想價值觀念的培育,不利于良好的企業文化形成。在強化傳統教育方式的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持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存在的艱巨挑戰和某些關鍵性不利條件,認識到個人乃至于企業的自私化傾向仍然會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帶來較大干擾的持久性因素。因此,必須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確定堅定而清晰的原則,不斷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展開。
第三,在積極培育企業員工對國家和社會的積極認同的基礎上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說,對國家和社會認同的淡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背景性原因。但是,對國家、社會認同的培育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互相強化的,企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未來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當前既有的企業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并未將此作為突出的隱含的目標確定,體現出階段性和現實針對性強的特征,即能較為靈活地完成階段性任務,而長遠規劃的意識不足。構建系統性具有長遠謀劃的企業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應該堅持“國家好、才能個人好”[22]的思想,強調企業發展與國家發展、個人利益謀求與總體利益的協調,以企業的實際為基礎,明確總體性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
[2]賀敏.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意義[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3]羅洪鐵,王麗.三十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4]陳正桂.基于個人和社會向度的道德教育——對西方集中相關道德教育理論的思考[J].當代青年研究,2011(2).
[5]李衛平.大眾傳播與無意識思想政治教育[J].河南社會科學,2012(10).
[6]梅榮政.從五個高度認識思想政治工作的意義[J].社會主義研究,2000(6).
[7]趙虎吉.重構政治價值:中國政治發展的內在屬性與發展邏輯[J].學習與探索,2011(1).
[8]耿樹枝.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改進企業思想政治工作[J].河北學刊,2007(6).
[9]黃菊,藍江.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元問題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10]易彪.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析與重構[J].中國教育學刊,2014(2).
[11]陳列強,朱巧玲.文化認同驅動因素實證研究:企業利益相關者視角[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
[12]王莉,孫建華.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及其實現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6).
[13]劉進.論績效管理與員工主動性[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0(6).
[14]張秀華.工程共同體的結構及維系機制[J].自然辯證法,2009(1).
[15]申維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全面加強和改進企業文化建設[J].求是,2012(20).
[16]袁貴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中國社會科學,2008(1).
[17]龔群.論核心價值[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
[18]周雪光.權威體制與有效治理[J].開放時代,2011(10).
[19]劉建花,楊蕙馨.基于Fishbein合理性為模型的消費者相應企業社會責任的機理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10).
[20]馮照楨.異質機構、企業性質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12).
[21]趙艷榮,葉陳毅,李響.基于戰略視角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研究[J].企業經濟,2012(9).
[22]習近平.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EB/OL].人民網,(2012-11-30).http://cpc.people.
com.cn/n/2012/1130/c64094-19746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