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靜宜
摘 要 要在高校中展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最為重要的部分和基礎就是高校的德育,而高校德育課程的設計是否優良將直接影響德育的實效性。在德育課程和隱性課程的基礎上出現了隱性德育課程,其是前兩者的下位概念,也是前兩者的交集。學校顯性課程、校園環境、制度、學校文化中都蘊含著隱性德育課程,高校隱性德育課程的優化依賴于加強高校環境建設,提高高校教師隊伍道德素質。
關鍵詞 隱性課程 德育課程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Optimization of College Hidden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AI Jingyi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To expand in the College of socialist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university's foundation is moral, and universities are excellent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hidden curriculum moral education courses appear, which are lower in the first two concepts, but also the first two intersections. Dominant school curriculum, campus environment, institutions, school culture contains both implicit moral education courses, optimization of hidden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lie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mor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Key words hidden courses; mor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隱性德育課程簡述
隱性德育課程的概念產生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但是直到二十一世紀才開始受到教育界的重視,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這是一種新型觀念。什么課程才能被稱為隱性德育?隱性德育課程結合了德育課程和隱性課程,其是后兩者的下位概念,也是后兩者的交集。對于隱性德育課程,具體概念是不并出現在學校的課程計劃以及政策中,但卻是學校教學經驗中教育實踐經驗和教學成果,很普遍常規,但卻有效。隱性德育課程是非學術性質的,所以無法評定這些課程對學生的教育影響。隱性德育課程需要持續不斷地教學,才會達到穩定的教育效果,且這些效果都是不可量化的,只能通過教育對象也就是學生的思想品德、價值觀念、情感、道德意識等方面體現出來,最終啟發和引導學生的行為。
當前我國高等學校在德育課程上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講述德育知識的課程,比如說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思想修養等課程;第二種是行為性德育課程,例如輔導員通過與學生間相互交流、溝通來傳遞思想、觀點;第三種就是所謂的滲透性的德育課程:在平時的教學課堂中,由老師來傳達教材中所包含的為人處世的德育觀點、思想。從上述三種課程的概念看,它們都是顯性德育課程。這種德育課程體系確實發揮過重要的積極作用,但往往在道德教育中隱性德育課程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應該特別關注、重視隱性的道德教育,從而提升高校隱性道德教育課程的質量和水平。
2 高校隱性德育課程顯性因素的分析
2.1 顯性課程中包括的隱性德育課程
對于學校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方法、途徑,教學理論相關的學者提出了兩種方式:第一種,就是像傳統科學文化課程一樣,建立具有學時、學分的專門的思想道德教學課程(例如形勢政策課),但現有的升學考試制度使得這種顯性的德育教育往往淪為填鴨式的教學,為了通過考試,獲得學分,學生往往只會重視、關注與課程考試相關的知識,而不重視課程所傳遞的思想,這就與該課程設計的預期、目的背道而馳。第二種,就是學生通過師長的言傳身教或者同學之間的朋輩教育,下意識地明白了某些為人處世的思想、道理、態度,這種方式是學生通過別人的經歷、經驗,下意識地影響了自己的思想、行為、道德的發展,而往往這種潛在的或者稱為潛意識的德育教育對學生思想影響更深,下意識地讓學生接受了德育方面的思想。
2.2 校園硬件環境中包含的隱性德育
學生在學校中學習、成長、發展的重要基本要素就是校園硬件環境,其主要是指學校建筑設計、道路規劃、電教實驗設備、各類器材以及各種自然景觀、人文物質景觀等。特別是那些具有潛在教育意義的代表學校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的校園人文景觀。學生在校園中對這些物質景觀的好奇、了解都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等。
2.3 學校制度中包含的隱性德育
學校制度有多種含義,如組織機構、教學、管理方式等。2004年的8月,中央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提出“要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要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根據該文件的精神,各高校紛紛在2004-2005年修改了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嚴格了諸如逃課懲處制度、宿舍管理制度,這些制度的實施和落實,一是靠高校的學生管理力度,二則是要依靠學生們的自律性。而大學生的自律性的培養就跟隱性德育課程有很大關系,如果高校重視隱性德育課程,投入硬件與軟件去進行隱性德育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學生們會被課程所吸引,主動參與到課程當中去,反之,如果學生缺乏對該課程的興趣,就不會主動參與學習,也不會自覺、持久地學習該課程。
2.4 學校文化精神中包含的隱性德育
學校精神文化包括很多方面,有師德師風、學風建設、校園風氣、社團氛圍等。這些精神文化層面的教育主要通過暗示、模擬、感動等方式來傳播,是潛移默化的一個過程,在學生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可以改變學生們的性格、文化價值觀念、思想品德,也可以形成一所高校特有的風格和精神面貌。
3 高校隱性德育課程的改進、優化
3.1 完善高校環境建設,改進高校隱性德育課程
高校校園的物質和精神環境共同構成了高校環境,而隱性德育課也存在于高校環境中。在優化、改進高校的隱性德育課程時,必須要加強力度,嚴格要求。在建設高校的物質環境時,不能想當然地認為修建新的教學樓,增加校園綠化面積等就是物質環境建設,而是要將培養高校學生的環境、公共意識的理念融入到校園硬件的規劃、設計、建筑中。精神環境的建設則指營造良好校園風氣、學校氣氛、社團組織氣氛,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引大學生建立和諧人際關系。
3.2 增強高校教師隊伍道德水平,改進高校隱性德育課程
在學校的德育課程資源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教師道德,并且教師道德都是默默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日常行為。通常情況下,學校對教師的專業素質,即專業知識、能力的水平要求比較嚴格,但卻很少關注、重視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新時期以來,社會上出現了很多教師缺乏師德的案例,都反映了我國國內忽視師德師風建設的問題,我們要長期堅持改進教師隊伍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個人素質。由于對學生進行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同于科學文化課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進行道德教育相關的教師自身道德水平較差,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傳授思想道德知識。因此只有教師意識到自身思想素質將直接影響對學生的德育,教師隊伍的道德素質才能提高,教師才能主動反思自己的相關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并不斷改進,才能做好對學生的德育工作。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2004]16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08-26.
[2] 魯潔.德育社會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3] 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4.
[4] 何靜.高職學校德育潛課程研究.天津:天津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9.
[5] 田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實踐路徑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學位論文,2007.
[6] 黃立營.論隱性德育課程與高校德育課程體系構建.北京: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