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珂 張鵑鵑 王立成 張向立 邊濤 李鵬飛 朱勇鋒
【摘要】 目的 觀察并分析老年患者心臟術后急性腎損傷(AKI)臨床特點及診斷標志, 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 回顧性分析實施心臟外科手術的528例不同年齡段患者的臨床資料, 重點分析術后AKI發病率、危險因素及預后。結果 中青年組患者心臟術后AKI發病率顯著低于老年組和高齡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AKI患者死亡率上, 老年組、高齡組與中青年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住院時間同樣隨著年齡的增高而逐步延長,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老年心臟手術患者AKI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升高, 且預后愈差。術后并發AKI時及時救治對改善預后意義重大。
【關鍵詞】 老年;心臟手術;急性腎損傷;預后
急性腎損傷(AKI)是心臟術后較為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 老年患者由于腎臟功能多存在退行性病變, 因此術后AKI發生率要高于中青年患者[1]。目前國內關于老年心臟術后AKI的流行病資料還比較匱乏, 本文為此進行了專門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528例在本院實施心臟心臟外科手術不同年齡段人群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中青年(<65歲)患者245例, 老年(≥65歲但<80歲)患者220例, 高齡(≥80歲)患者63例。
1. 2 方法 回顧性分析528例接受心臟外科手術的患者臨床資料, 包括術前心功能分級、術前合并癥、基礎腎功能、手術類型、術后脈阻斷時間、術后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情況及臨床轉歸等。
1. 3 AKI診斷標準 患者7 d內血肌酐升高絕對值>25 mmol/L, 或血肌酐較前升高>50%;或尿量<0.5 ml/(kg.h)且持續時間≥6 h。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不同年齡段心臟手術患者術后AKI發病及預后情況 結果顯示中青年組患者心臟術后AKI發病率顯著低于老年組和高齡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青年組、老年組和高齡組總院內死亡率分別為0.8%、1.8%和7.9%;而對應的并發AKI患者死亡率分別為3.7%、6.8%和14.3%, 說明死亡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住院時間同樣隨著年齡的增高的逐步延長,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 我國心臟外科手術患者術后AKI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漸上升趨勢, 特別是接受腎臟替代療法的危重AKI患者死亡率更是高達54%~82%。對老年患者而言, 由于多伴有腎臟功能退化, 心臟手術后并發AKI的風險極高, 如何有效防治心臟術后AKI并發已成為老年心臟學科研究的重點。
有大量研究心臟術后并發AKI的術前危險因素發現, 年齡、手術類型、糖尿病、有腎功能不全史、冠狀動脈左主干病變等均是術前危險因素, 其中年齡是被確切證明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2]。國外的Saito等對13488例行瓣膜聯合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患者進行回顧觀察發現, 隨著年齡的增長, CABG后AKI發病率持續上升, 與本組年齡段劃分相似, 其AKI發病率分別為3.8%、5.6%和7.4%, 顯示年齡與發病率呈正相關。而學者Ristikankare等按照AKI的RIFLE診斷標準, 發現高齡患者(≥80歲)心臟手術后的AKI發病率高達56.4%, 這與本組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 原因可能與此年齡段的老年患者普遍并發糖尿病、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手術耐受性差等原因有關[3]。另外, 研究結果還顯示, 中青年組患者術后AKI院內死亡率為3.7%, 而高齡組患者則達到14.3%, 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老年或高齡患者心臟手術并發AKI存在較高的死亡率, 對此年齡段術后并發AKI應及早進行干預, 必要時可采取腎臟替代療法, 以有效降低手術死亡率, 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 何金選,陳建.心臟手術相關的急性腎損傷的診治.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2, 6(15): 8-10.
[2] 滕杰,許佳瑞,方藝,等.老年人心臟術后急性腎損傷的臨床研究.中國血液凈化, 2013(1): 21-24.
[3] 秦春妮.心臟術后急性腎損傷的防治研究進展.醫學綜述, 2012, 18(17): 2807-2809.
[收稿日期:2014-04-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