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俊英(1971-),女,湛江機電學校講師,工學學士。主要研究方向:機械類專業課教學。(廣東 湛江/524200)摘要:本文針對中職學校機械制圖課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課程內容的重組、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評價方法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機械制圖;課程重組;教法;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7-0141-02《機械制圖》是中職教育機械類專業所開設的一門專業技術基礎課。對整個專業課程體系而言,具有引領專業核心課程的重要意義,學生在后續專業課學習和從事生產實踐中,常用到有關機械制圖方面知識。但傳統的機械制圖教學注重教學內容系統性與完整性,偏重學科系統理論教學,忽視了對工程制圖運用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模式已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適應現代職業教育改革要求。本文針對在械制圖教學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何進行教學內容重組和教學方法與手段、評價方式選擇方面的一些建議。
一、機械制圖課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基礎差,難以理解課程內容。中職學校的學生來源于中考后未考上高中或是中考前分流出來,其學習處于中等偏下水平,空間幾何知識非常薄弱,而機械制圖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很多學生學習起來很吃力。
2.課時設置不符合學生的現有學習能力培養。為加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中職學校把技術基礎課的課時進行壓縮,教師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每一節課程安排的教學內容非常多,學生難以完全消化和理解。這樣就造成了學生課上聽不懂,課下作業完成較難,錯誤較多。長期下去,學生就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二、教學內容重組
多數《機械制圖》注重課程系統性和完整性,教學內容繁多,在教學課時有限情況下,完成教學內容是不可能。本著“突出應用,服務專業”的指導思想,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同步進行的教學思想,運用模塊化教學理論,按照“夠用、實用”原則。對機械制圖的教學內容重新組合為適合中職教育,編寫了《機械制圖項目實踐教學教程》。該教材摒除傳統學科本位思想,變革舊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注重突出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生產實踐的聯系。教學內容設置不再按章節,而是將教學內容體系劃分為四個模塊。
1.機械制圖基本知識模塊。本模塊由繪制四個平面圖引出機械制圖國家標準的一般規定、常用圖線的種類和應用尺寸的識讀、常用繪圖工具的使用及平面圖形的畫法等內容學習。
2.識讀視圖模塊。本模塊由繪制幾個與實訓相關的實體、模型的三視圖的學習任務引出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特性,基本體及其切割體、組合體的投影,軸測圖的畫法等內容。本模塊淡化了畫法幾何部分的內容,突出以體為中心,強化體與視圖的內容聯系。
3.識讀零件圖模塊。本模塊通過繪制齒輪油泵的主要零件圖的學習任務引出機件常用表達方法和局部放大圖、常用簡化畫法等局部結構表示法,標準件和常用件的規定畫法,零件圖中尺寸和技術要求標注方法與要求及識讀零件圖的基本方法和步驟。針對珠三角外資企業較多,中外技術交流頻繁,而我校畢業生多數是到珠三角工作的特點,在這個模塊中把過去作為選學的第三角投影知識(歐美國家使用)變為必講內容,并豐富該內容,以適應本地區經濟的要求。
4.識讀裝配圖模塊,本模塊通過繪制齒輪油泵的裝配圖引出裝配圖的規定畫法和常用表達方法,識讀裝配圖的基本方法和步驟;螺栓、螺釘等連接畫法,軸與輪的鍵連接畫法,軸承的識讀等內容。為了提高學生查閱并運用有關標準的能力,增加了附錄的內容。
前兩個模塊屬基礎理論部分,后兩個模塊屬于實踐活動應用部分。每一模塊由一些具體的項目組成,將各知識點涵蓋在對應的項目中,體現了“做中學,學中做”的 理實一體化教學理念。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在機械制圖教學改革中除了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外,還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采用以真實的工作項目為載體,理論與實踐穿插進行的項目化教學模式。并借助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和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教法·機械制圖教學內容重組與教法探討 (一)教學方法
針對大多數中職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薄弱,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易對新鮮事物產生興趣,對實際工作項目存在很強參與意識的特點,在機械制圖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1.任務驅動教學法。通過教師精心設計任務,讓學生在一個一個的任務驅動下,展開學習活動,通過學習活動可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課程中知識點、技能點,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生自己動手動腦,主動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體會制圖的快樂與成就感。為創設更活躍的課堂氛圍,在授課過程中可將啟發引導法、討論法、閱讀法、演示法有機地融為一體。
2.講練一體化教學法。對于知識含量多,結構復雜,對記憶、思維能力要求相對高的任務,可采用教師講解示范一步,學生模仿訓練一步的同步演練教學。如講截割體的三視圖,教師利用泡沫邊演示切割過程,邊講解示范作圖,學生也按照切割過程切制模型和繪制三視圖。通過這種同步演練教學,課堂氣氛活躍,目的明確,學生學習積極性高。
3.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質是一種發現性學習,要求學生直接參與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和評價。學生通過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思考、探索的過程,培養了他們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提高機械制圖的空間想象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對零件圖的教學,效果更好。
(二)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的實施依賴于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以提高教學效果。
1.采用直觀性教學。運用實物、模型、掛圖、等教具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化抽象的投影關系為直觀的視覺印象,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根據圖樣用橡皮泥自做模型,這樣既降低了學生學習難度,又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2.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在教學時應用多媒體課件動畫演示復雜三維與二維相互轉化過程,將那些難用語言和粉筆描述的內容直觀地表現出來,降低了教學難度。但課件的運用要適度、適量,不能用多媒體課件完全替代板書。
3.現場教學。現場教學是通過仿真或實際的生產實習現場實施教學過程的一種教學方法。制圖教學進入零件圖部分內容,安排學生到實習車間進行軸類零件加工見習。這種教學手段能使學生能將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使抽象理論變得直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較好地解決了制圖課學完后學生還是讀不懂零件圖的問題。
四、教學評價方式
機械制圖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術基礎課,它體現了知識與技能的統一。所以本課程評價方式也應把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考核結合起來建立多元化評價方式。筆者所在學校在本課程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將傳統的評價方式調整為過程性評價(70%)和終結性評價(30%)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法。其中過程性評價由三部分組成:自我評價、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基本知識技能掌握情況,任務完成情況,學習態度以及日常學習中出勤、課堂表現,團隊合作表現等方面綜合性評價,力求能客觀合理評價學生。終結性評價是通過考試,根據教學內容可以采用不同的考試方式。根據課程內容特點第一學期的成績評價采用閉卷考試形式,第二學期的成績由兩部分組成:小組繪制繪制四張零件圖的平均成績和個人口試識讀零件圖及裝配圖的成績。這種評價方式能客觀反映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又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針對中職學校是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教學目標及學生實際學情,有必要在機械制圖教學中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評價方式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實踐。實踐證明,這種以項目為中心展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實施教學,以多種方式相結合進行評價的教學改革,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達到學生在學習中既掌握了理論知識,又提高了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周衛勇.走向發展性課程評價[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姜大源.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5).
[3]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