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賢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學要求以識記和理解為主,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停留在“是什么”的層面,而高中物理研究的對象復雜且抽象,通常要用抽象的思維、定量的方法進行分析、推理和論證,對物理學的探究和學習上升到“為什么”和“怎么辦”的層面。因此,高中物理教學面臨重重困難。教師要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角度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困難,并提出了應對對策。
關鍵詞:物理教學;困難分析;應對策略
從近幾年的高考題物理得分來看,絕大多數學生得分偏低,甚至遠遠低于化學和生物;從平時的教學過程來看,學生依然反映學不懂的攔路虎是物理……這樣,“物理難”成了時下許多高中學生棘手的通病。如何有效克服這一“老大難”的問題?筆者認為,只有認清“病因”,才能“對癥治療”。這就需要教師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分析存在的困難,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加強物理圖像情景教學,通過觀察和實驗,有意識地提高學生自己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并獲得知識,檢驗所學物理現象及物理規律,以逐步消除“物理難”的負面影響,重新點燃學生學習物理的曙光,促學生成才。
一、學生存在的困難分析
(1)學生缺乏學習物理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
訣”,相當一部分高中生受傳統評價“物理難”的影響,提早打算學文科,因而一踏入高中的門檻就放棄了物理的學習;還有部分學生初中基礎差,基本知識和基礎訓練不過關,升入高中后面臨難度更大、深度更深、范圍更廣,專業性更強,理論、規律更加抽象化……使原本消極應戰的學困生只能被動應付。
(2)基本概念含混不清,基礎知識不牢固。沒有基礎談不上能力,有些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不重視基礎知識,沒搞清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及對知識本質意義的感悟,沒有把握好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明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如位移與距離,勻速直線運動和勻變速直線運動,勢能與動能、動力勢能、彈性勢能之間的關系含糊不清等。
(3)學習方法不當也是影響物理學習的制約因素。物理知識需要記憶的內容也是非常多的,單單物理公式高中物理課本中就有二百個左右。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我們僅靠機械記憶顯然是不行的,應該以意義記憶為主,而理解物理知識是記憶的關鍵。
(4)學生缺乏正確的實物模型。教學多以平鋪直敘的說教或抽象的講授為主,缺乏形象化的物理模型,這樣很容易造成理論與實際相脫離。例如對于懸掛小球的擺動問題,學生能夠輕而易舉地解決,而對于小孩蕩秋千問題卻一籌莫展;對于小球過頂的圓周運動,學生胸有成竹,而對于汽車過拱橋的問題卻顯得束手無策。在反映實際問題的諸多現象中,學生思維容易受到問題的干擾,很難抓住隱藏在現象背后的本質特征,因而難以從實際抽象出物理圖景和物理模型,形成了認識上的思維障礙。如果能運用正確的物理模型,問題將會化難為易。
(5)學生缺乏有效的針對性訓練。艾賓浩斯遺忘規律表明:人的遺忘從剛剛接觸就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下降。這就需要學生學完每個知識點后及時通過練習并加以有效鞏固,以減少遺忘。同時,在問題的應用上,學生仍然習慣于傳統的認識和思維方式,久而久之,就認為物理是套用公式的數學演算而已,因而淡化了物理思維的訓練,形成方法上的思維障礙。
二、解決困難的應對策略
(1)通過情感滲透、鼓勵表揚等手段給予學生自信。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關系,更是師生情感的交流活動。學生喜歡上科任老師,也就會喜歡上這門課。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多一分寬容,少一些責備;多一分幫助,少一些疏遠;多一分關愛,少一些冷落。要走近學生,設身處地去體驗學生的疾苦,而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因小事小非而斤斤計較或怒火沖天。對于學生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差”,教師應用一顆包容的心去鼓勵他們,縮短“師道尊嚴”的距離;對于學生取得的丁點進步,應及時肯定和表揚,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如對基礎差的同學,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可贊揚他們的某些思維獨特;對基礎好的同學,及時給予更高的評價,可表揚他們的思路清晰、分析綜合能力強,讓不同層次的他們都有成功感和成就感。
(2)指導學生靈活選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適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雖然學有法而無定法,但是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針對不同的知識點,教師可提供形象記憶法、抽象思維法、列表法、公式套用法、易混知識“對比學習法”等讓學生揣摩。如對比學習法可把不同部分的學習內容相比較,防止相似概念混淆,是鞏固知識的有效方法。比如在加深對加速度的理解時,我們可對速度、加速度和速度的改變量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通過列表的方式從以下方面進行比較:物理意義、定義式、決定因素、方向、大小。
(3)精心設計實驗,激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通過演示實驗、小組實驗,可擺脫單純的傳統說教,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實驗過程中,既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又鍛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更為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奠定基礎。如對“彈力”一節的教學,其難點內容是對物體發生形變的認識,可取生活中的日常用品進行。實驗1:用圓珠筆壓放在平面上的海綿,演示筆桿與海綿的接觸,觀察平面的形變程度。實驗2:用手彎直尺,感受彈力與形變的關系,可感受到發生形變的手指,直尺對于它所接觸的手有力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身感受物體所發生的一切,一則可加深理解,二則可增強記憶,三則可提高興趣。
(4)做好科學有效的鞏固訓練。高考雖然把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但無論如何都是以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為載體進行拓展和衍生。以課本知識為核心有時考查理解能力,有時卻考查推理能力或分析綜合能力,或以新穎的情景或新的設問角度考查同一知識點,這就要求我們要站在科學有效的角度上精選試題、研究試題、分析試題,注重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提高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同時,要讓學生學會解答傳統的基本題,建構正確的解題程序:畫草圖——想情境——選對象——建模型——分析狀態和過程——找規律——列方程——求結果。教師選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題目可既加深學生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應試習慣,使他們考上理想的學校,促學生成才。
參考文獻:
[1]陳浩.論如何突破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難點[J].數理化學習,
2013(8).
[2]李世堂.如何處理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難點問題[J].新課程,2012(4).
(甘肅省通渭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