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人”這一獨特的生命體有了更多的關注。生命化教育要尊重生命的獨特性,凸顯生命的靈動性,開啟生命的智慧,享受生命的美好。生命關懷理論下的課堂教學細節要真正將學生作為一個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來對待。反觀當今課堂教學細節,還存在有悖于生命發展的問題:教學細節中生命思想的虛化、“思想感情化”、對學生的假性關注以及無視學生鮮活真實的生命形態等。如何在小學語文生命化課堂教學細節實施過程中充分體現生命關懷,讓我們的教學使學生體現出應有的生命之本?就實施策略而言,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思考。
一、細讀文本,主體參與
1.挖掘字里行間的豐富內涵
我們要用兩只眼睛閱讀文本,一只眼睛看到文字的表面,一只眼睛看到文字的背后。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通過對文本生命意蘊的挖掘,然后引導學生產生共鳴,與文本同喜樂,發現生命存在的意義。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積累審美經驗,用一雙明亮的眼睛去發現文字中所蘊藏的生活之美,用一顆柔軟的心去感受課文中所描述的生命之美。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欣賞人體姿態之美,體味人間真情之美,感悟人性內在之美,領略人們的創造力、智慧之美,感受勞動成果之美等。所以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挖掘字里間的豐富內涵,從而讓學生領會生命之美好,生命所賦予的世界之美、生活之美。不管是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 贏得生前身后名”的意氣風發,抑或是杜甫困守長安“朝扣福兒門,夕隨肥馬塵”的失落,還是李清照的“凄凄慘慘戚戚”……雖然并非一路坦途,但無不一一展現出了生命的寶貴與美好。
小學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比起其他學科來說有著得天獨厚的教育環境。我們的教材課文,源于生活的題材,我們應充分利用課堂平臺進行貼近學生生活的設計,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
2.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生成
在平等互助的教學氛圍中重塑生命激情。課堂的對話要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中開展,自然就能形成交流互動的氛圍,師生的生命的活力就能得到彰顯。教師在宏觀調控課堂結構時,應當充分利用自己較豐富的人生閱歷,較深刻的生命感悟以及剛好適度的姿態與學生進行對話,這可以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敢想、敢說、敢辯,吸取并整合各自觀點,提高自身的生命境界,創造富有激情、活力的生命課堂。
以教學《五彩池》為例。
品讀完《五彩池》第二自然段時,教師播放圖片和錄像讓學生欣賞,學生發出驚嘆聲。
師:假如你來到這里,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學生迫不及待地舉手)
生1:我要拍一組最美的照片,帶回來做永遠的留念。
生2:我要畫一幅巨大的彩畫,把鮮艷多彩的池水畫下來。
生3:我要寫一首飽含感情的詩歌,贊美五彩池。
生4:我要舀幾瓢五彩池水帶回家給爸爸媽媽看。
生5:我最想做的就是脫下衣服,到五彩池里游泳。
(教室里先是一陣哄堂大笑,接著,馬上就是附和聲連連,學生一個個都興奮極了,說自己也想去游泳。)
師(一怔):面對這么絢麗多姿的景色,同學們產生了許多美好的愿望。很多愿望只要你去努力,都是可以實現的。可“游泳”這個愿望,有可能實現嗎?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再來發表意見,能或不能都要說明理由。
(學生認真看課文后,展開了一場小小的辯論。)
生1:我認為不能,因為五彩池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淺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底。
生2:那有大的呀,“面積不足1畝,水深不到3米”,我們小孩是可以游的。
生3:對,再說水來自同一溪流,又清又干凈,在這樣的水里游泳一定是一種享受。為什么不能游?
生4:不能游。水是干凈,但這么奇麗的自然風光,如果有人下去游泳,把水弄臟了,不就破壞了美景了嗎?
生5:我也認為不能游。課文第三小節寫著“池底生著許多石筍”,那去游泳太危險了呀。
(最后一位學生的意見得到了大家的贊同。)
師(順勢引導):是啊,因為五彩池得天獨厚的特點帶給我們不同的體驗。其實這“池底生著許多石筍”就是五彩池變幻色彩的原因。我們接著來探究。
學生合作討論的自由表達、多種活動的即時變化、探究問題的難以預測,這些都不一定可以讓教師運用確定的知識和預設的程序去主導課堂,反而經常會發生一些老師意想不到的偏差。但偏差往往會因為“偏”而成為全體學生的“興奮點”,這“興奮點”就是課堂細節,點化引導得好就成為了難得的教學資源。
這個案例中的老師捕捉到了這個有價值的細節,將細節“放大”,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自由對話,與老師、與文本、與自己,在這樣一次次對話交流中課堂生命的內涵得到挖掘。本案例中老師并沒有因為課堂中學生的嬉笑而怒視課堂,而是尊重、信任學生,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水到渠成,課堂流淌著生命的律動。
二、理解想象,體驗感悟
1.文本空白的填補延續
“空白”一詞原指繪畫中的一種構圖方式,即通過虛實相應的效果,給鑒賞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間,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去填補空白內容。 魯迅先生說過,孩子們的想象是值得敬服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借助想象,孩子可以上天,可以入地,甚至可以到達小鳥到達不了的地方。想象,給思維插上飛翔的翅膀,給情景留下展望的空間。 而語文的“教學空白”是學生積極思索的過程,容易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
以生命關懷為前提的小學語文 “教學空白”如何填補?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考慮:一是讀后填補“空白”;二是問后填補“空白”;三是講后填補“空白”;四是板書填補“空白”。
2.情感因素的深度挖掘
小學語文生命化課堂細節教學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恰到好處的激情、導情和引情,進而實現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共同發展的終極目標。
(1)巧設情境,由境入情。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熱情。葉圣陶先生在《二十韻》中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語文是交際的工具,是用來反映和服務于生活的。情境創設的起點是教師、學生、生活三者之間的聯系。語文教學課堂是師生交流互動的動態過程,要求教師因教材因環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語文教學脫離了情境,就是麻木的、僵硬的。語文教學應依據課文情境創設出“情景即在眼前”的境界,使學生在教學情境中與課文內容產生心靈對話,形成情感共鳴,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課文,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筆者在教《救命骨髓》這篇課文時,就輔以音樂背景給學生聲情并茂地講述了這個故事。因為音樂的渲染,創設了較符合課文情境的氛圍,學生與作品的主人翁史鐵生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為學習全文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調。
(2)發掘情感,以情導情。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真正把情感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習效率自然會大大提高。孩子們心靈的深處有著與兒歌、游戲、童話天生的親密感,課堂中有效設置有趣的環節不失為豐富情景的好辦法。我們還可以以“美”為突破口創設美景,老師用富有美感的語言,不斷豐富學生的表象,調動學生的思維、想象、聯想、情感,讓學生欣賞到美、感受到美、聯想到美,引導學生追求美、品味美。誰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觸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領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融化。文章不是無情物,“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境”。
(3)引導探究,體悟感情。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自得與自悟。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情感意志,學生應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圍繞目標,相互提問,相互討論,促進感情交流。學生的討論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索精神,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他們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去鉆研,等學生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地步時,求知的欲望也達到了最高點,注意力、思維力、理解力都處于最佳興奮狀態,一經指點,頓覺柳暗花明,自然也就能舉一反三了。
3.移情入位的心靈對話
以情感人是基于生命關懷的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特點,也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一條基本要求。
第一,從教材的角度看,文章不是無情物。優秀的課文,必然是作者情動于衷、言溢于表的產物。任何一種寫作,作者總是在客觀事物的影響下,有了生活積累,產生了情感體驗,才見諸言辭,寫成詩文佳作的。可以說自古至今一篇篇名篇佳作都是作者飽蘸著自己的思想情感,乃至凝聚著心血和生命而寫成的。
第二,從學生的角度看,他們都是有情人,喜怒哀樂盡分明。如果能把他們的情感調動起來,那么爆發出來的力量是無窮的。正如法國著名哲學家狄德羅所說的:“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巨大的情感才能使靈魂達到偉大的成就。”
第三,從教者的角度看,“做教師的決不能夠沒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老師。”語文教師應該像一團火,不應該是一塊冰。一個冷冰冰的人,是很難成為一個好的語文教師的。因為教與學雖然都是理智活動,但同時也離不開情感的參與。教師不但要喻之以理,而且還要動之以情,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對所教的課文做到:讀,如出我口;講,如出我心。正因為以情感人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點,所以一個稱職的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善于移情的能力。這種能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利用教材調動學生的情感,把學生的感情“移”到教材中,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二是把作品中的“情”移到學生心上,讓他們增智益志,受感染,受教育。
以上是筆者結合自身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生命化課堂細節研究策略的些許感悟。總而言之,讓生命課堂教學細節處理中充滿靈動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輝,讓教學細節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亮點,體現對學生的真切關注和終極關懷應成為教師永恒不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