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勝
青年教師的成長是漫長而艱辛的,青年教師的成長過程是多元化的。為了使青年教師快速成長,教育部和財政部在2011年開始實施“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旨在讓“國培”成為青年教師成長的階梯。2013年10月20日至31日,筆者在廣西師范大學與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的高中政治教師一起參加了“國培計劃(2013)”——廣西師范大學高中政治(骨干教師)培訓班,通過學習,筆者收獲很大。
1.拓展訓練后的感悟
2013年10月21日,我們參加了由“邦德眾”拓展公司舉辦的戶外拓展運動。在戶外拓展活動中,我們玩得盡興,感受了許多,也想了很多,認識到了計劃的目的性以及啟發想象力與創造力的重要性,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團隊拓展運動中,要發揮所有人的力量,用最短的時間制訂計劃、確定目標。溝通是大家凝聚的橋梁,從溝通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打破傳統思維定勢,增強了自信心,在活動中磨煉了戰勝困難的毅力,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大家學會了欣賞、關注、關心,懂得了珍惜、感恩。
2.“師德沙龍”讓我們深受鼓舞
“師德沙龍”由廣西師范大學副校長鐘瑞添教授主持,特邀嘉賓是最美鄉村女教師黃業珍,廣西師范大學唐凌教授等。黃老師,28年來,她把學校當做家,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子女一樣呵護。2005年6月,黃業珍體弱多病的老母親去世,由于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她疏忽了對自己孩子的照料,在送走母親的當天,她15歲的兒子意外溺水身亡。這一打擊讓她精神崩潰,痛哭過后,她擦干眼淚及時調整,第二天照常上課。“只要我在講臺上一天,我就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決不能耽誤孩子們的學習!”唐教授通過言傳身教及對教學工作的創新,使舊知識不舊,新知識更新,對學生作業的修改細致到每個標點符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師范人才。黃老師偉大、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唐教授嚴謹治學、努力創新的科研精神令我們深深感動。
3.深刻認識新課改精神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前副司長朱慕菊做了《研究課標,深化課改》的主題報告,通過解讀數學課程標準,讓我深刻認識了第八次課程改革的相關信息,體會到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怎樣注重三維目標的實現,怎樣把課堂還給學生,創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國家督學、廣西師大教育科學院院長孫杰遠博士,做了《關注學生的社會型發展——價值觀教育》的報告,讓我進一步了解現代學生一些行為的深層次原因。他啟示我們要認真研究教學對象,研究他們的心態變化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重視教育培養缺失和扭曲現象及其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這次培訓真是一場“及時雨”,為我揭開了在教學中存在的謎團和困惑,使我學到先進的教育科學基本理論、現代教育觀、學生觀和學習觀,同時也讓我明白,作為一名教師,要善于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向品德高尚的人學習;要立德育人,用高尚的師德和人格魅力打造動學生;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研究者,帶領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和學生一起開發本土課程資源;教師要成為學生心靈和能力的引發者,要熱愛學生,把學生點點滴滴的進步作為自己最大的幸福。
4.堅持學習,不斷提高教學業務水平
在培訓中,通過認真學習各位專家的講座,和同行在一起互相探討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種種問題,我明白了教師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做好角色定位,堅持不懈地學習,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不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教師不但要有高尚的情操,更要有高雅的格調與健康的思想,才能熟練駕馭課堂,引領孩子們踏上探索、求知的道路。教學活動要積極開發本土教學資源,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由被動學變為我要學、我想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積極合作交流,自主發現問題,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規律。
5.深刻反思,爭做科研型教師
在本次學習中,與來自一線的專家學者交流他們的成功經驗,讓我認識到未來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師,這就要求我們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給自己不斷充電,不斷提升教學能力,不斷提高教學方法和技巧,消除職業倦怠,提升教學思維。教育和培養他們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還要不斷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設計,及時記錄每一節課或平時的教學所思所得,通過反思提升教學能力及教學水平。教學反思是每一位教師提升教學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通過“反思—教學—再反思—再教學”這樣的一個循環教學鏈條,才能真正提升我們的教學效果。
總之,這次培訓是一次對教師專業成長極有意義的培訓,帶給我最深的體會就是教學不僅是一門復雜的學問,同時又是一門高超的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去研究,不斷去反思,不斷去提高。唯有如此,我們才會在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