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楊
【摘要】目的分析髕骨骨折的治療及遠期療效觀察。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髕骨骨折患者共34例,均采用記憶合金髕骨爪內固定治療,對其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本次研究所有患者骨折均全部愈合,愈合時間為6-10w,平均(8.3±1.6)w,患者均未出現術后感染、膝關節僵硬以及其他并發癥。結論在對髕骨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時,采用記憶合金髕骨爪進行治療,具有治療效果好、操作簡單且并發癥少等諸多優點,同時能夠縮短患者下床活動時間,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手段,在臨床中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髕骨骨折;治療效果;遠期觀察
【中圖分類號】R274.1【文獻標識碼】B
在全身骨折中髕骨骨折占1%,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骨折。髕骨處于人體膝前皮下,極有可能出現暴力損傷,從而導致成為粉碎性以及移位性骨折[1]。針對于髕骨骨折患者而言,治療方法較多,若是處理不當則極有可能出現關節僵硬以及創傷性關節炎等各種不良后果。我院對34例髕骨骨折患者采用記憶合金髕骨爪進行治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將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2014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髕骨骨折患者共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齡48-72歲,平均年齡(58.3±3.1)歲。其中包括16例橫行骨折,18例粉碎性骨折;左側14例,右側20例。17例跪跌傷,17例車禍傷。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全部行腰部麻醉,取患者髕骨正中行縱行切口,約10cm,將皮下組織以及皮膚及髕前筋膜全部切開,暴露髕周內以及髕骨,對患者游離微小碎骨塊以及關節內淤血采用生理鹽水沖洗,若發現復位困難時可從髕骨外側關節囊處行1.5cm小切口,觀察患者關節面平整情況。骨折復位后,根據患者髕骨大小選擇合適的記憶合金髕骨爪,在患者髕骨上極置入3個爪部位,下極置入2個爪部位,同時縱向切至骨質。在髕韌帶中插入3個髕尖爪,鉤抱住髕骨上下緣,采用無菌鹽水復溫5min,記憶性聚合髕骨。針對于矢狀位髕骨骨折患者而言,可將髕底爪經髕內側支持帶插入,根據患者碎骨片所處部位不同,反序安放。可適度波動看其是否牢固,最后在關閉切口。患者若未粉碎性骨折,則需要根據內固定原則,若是考慮患者在拔針后骨塊趨于不穩定狀態,則可保留克氏針固定。在X射線機以及C型臂透視下,觀察是否固定牢靠,關節面是否處于平整,最后在沖洗創面,縫合傷口。
手術完成后2d內患者便可行股四頭肌收縮鍛煉,同時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在醫生指導下行膝關節屈伸功能鍛煉。無石膏固定患者方可在2w后下地扶拐行走。
1.3療效判定
根據Bostman髕骨骨折療效判定,對患者助行、工作、疼痛以及打軟等方面進行評估。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數據采用SPSS16.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的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量資料的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并應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骨折均全部愈合,愈合時間為6-10w,平均(8.3±1.6)w,患者均未出現術后感染、膝關節僵硬以及其他并發癥。其中30例患者優,2例患者良,2例患者差。治愈率為94.12%。
3討論
髕骨骨折屬關節內骨折,若對患者處理不當則會導致患者出現關節粘連僵硬以及創傷性關節炎等[2]。對患者采用手術治療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能夠使伸膝裝置的連續性得以恢復,降低關節骨折發生其他并發癥的幾率。髕骨手術的方式較多,其中包括克氏針、鋼絲以及記憶合金聚髕器固定等。
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髕骨爪會抵消膝屈曲以及股四頭肌收縮時產生的張應力,能夠很好的維持患者骨質愈合,同時能夠恢復關節面的平整,減少了關節粘連僵硬等各種不良后果,是最為理想的治療方法。針對于粉碎性骨折患者可以采用可吸收絲線對患者髕骨周圍環形縫合,在確保患者關節面平整之后再進行打結,安裝髕骨爪進行固定。應當對患者選擇適合的髕骨爪,可對髕骨爪進行塑形,確保安裝到位[3]。患者術后對髕骨關節面進行磨合,確保平整,更有利于患者的關節功能恢復。本次研究所有患者骨折均全部愈合,愈合時間為6-10w,平均(8.3±1.6)w,患者均未出現術后感染、膝關節僵硬以及其他并發癥[4]。
綜上所述,在對髕骨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時,采用記憶合金髕骨爪進行治療,具有治療效果好、操作簡單且并發癥少等諸多優點,同時能夠縮短患者下床活動時間,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手段,在臨床中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張國棟. 髕骨骨折幾種內固定方法的臨床療效分析[D].吉林大學,2013,03(2):114-118.
[2]崔閩山,林金礦. 200例髕骨骨折的治療及遠期療效觀察[J].福建醫藥雜志,2013,04(3):63-64.
[3]唐列云,宴儒博.記憶合金髕骨爪內固定治療髕骨骨折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3,18(11):82-83.
[4]劉斌,陳英祥,高吉海.絲線固定法修復髕骨骨折124例遠期療效觀察[J].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2012,04(3):206-2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