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泓晟
【摘 要】中國傳統的整體性思維方式明確了“天人合一”的和諧包容觀點,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統一體,尊重和順應自然規律,科學發揮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滿足人的利益。整體性思維方式對于指導人們實踐,特別是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科學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偉大的理論意義及具體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整體性思維 天人合一 可持續發展
一、“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認識局限
西方哲學奉行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在最初認識人與自然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不久就引出了“人類中心主義”的話題,即在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中,只有擁有意識的人類才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一切應當以人類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自然作為人類創造價值的工具,由此造成了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惡化;當然也存在另外一種與之截然相反的“非人類中心主義”,這一理論思潮源于西方的環境保護運動,在人類社會當前所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的背景下,人們試圖通過對“人與自然物的平等”等論題的討論作為保護自然的前提,從而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思想忽視人類自身利益訴求的實現,片面強調客觀事物的存在和規律制約的作用,弱化甚至無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把人置于一種碌碌無為的被動適應環境社會發展的境地,看似保護生態環境,實則限制了整個人和社會乃至自然界的全面發展。其實本質上人與自然并沒有目的論的關系,也就不存在所謂的中心,兩種“主義”最后的落腳點也都是為了人類的利益,因此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尋找更加適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與道路。
二、整體性思維方式的優點
中國哲學的特點在于它主張主客體的統一或合一,在順應客觀規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實現人的主觀能動和全面發展,有關自然界和客體的問題,最后都要落腳到人的存在和人生意義的問題上來。這種思維方式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具有明顯的優勢。第一,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個互相對應的有機整體。人和自然界不是處在主客體的對立中,而是處在完全統一的整體結構中,二者具有同構性,即可以互相轉換,是一個雙向調節的系統,不是把主體與客體分裂開來,在統一體內,不論是實現對所謂“主體”“客體”各自的發展,還是減小由于各自對立產生的阻力,最大限度促進整體的全面有序發展;第二,在傳統思維中,儒道兩家都主張“天人合一”,道家傾向于把人自然化,儒家傾向于把自然人化,即人和自然界是一氣相通、一理想通的,要尊重和順應自然規律,在規律作用的范圍內合理發揮人的能力,尊重規律才能更加清晰地擺明人的立場,不把自己凌駕于客觀規律之上,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順應規律才能做到趨利避害,最終實現人的利益;第三,整體性思維并不是以認識自然或者贊揚人類為目的,而是以實現真善美合一的整體境界為最終目的。不是把人置于被動適應環境變化的境地,而是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正視人的作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計劃、積極主動地開展實踐,既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抽象思維能力,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與規律,從而正確地指導人們的行動,又要保持堅強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勁,需要充滿活力的精神狀態,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界的全面發展。
三、整體性思維方式對于可持續化發展的指導意義
第一,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做到主客體的統一。主體客體只是相對而言的,更不能片面采用“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學說,而應該堅持聯系的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天佑眾生,世界大同,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充滿慈愛,善良安定,就是強調注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界整體的平衡,就是一種廣闊的胸懷。因此需要我們樹立整體觀點,同時搞好個體之間關系,使得整體功能的發揮大于個體簡單相加之和,在有機統一的整體內,個體也得到最佳的發展。
第二,尊重與順應自然規律。生命在周而復始中變遷演化,大自然運行的規律是客觀的,神圣不可更改。崇尚“無為”,不是毫不作為,而是不要“妄為”,即不要破壞天、地、人的和諧與平衡。萬物都在遵循自身的規律生息繁衍,新陳代謝,通過人與環境之間的協調求得一種穩定的生存境界。人們在利用自然的同時,也在開發和升華自我。維持生態平衡,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滿足人的需要的同時,讓其能夠積極地休養生息。在處理人和自然界關系上,要合理取舍,綜合開發,整體把握。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只有遵從自然的秩序,尊重客觀規律,采取順時而動的生產措施才能使自然保持一種和諧的良性循環的狀態,才能使有限自然資源獲得最有效的利用。
第三,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適應人類需求,協調環境發展,實現可持續。資源的循環利用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在科技日益發達的當代環境下,對于資源的有序利用和重復利用已經被證明了可行。不能片面利用資源能源高消耗換取經濟發展高速度,雖然取得了暫時成果,卻對未來長遠的發展不計后果。對于有限的資源,已經用掉的能否通過人為手段進行補充,正在流失的應該減緩浪費速度,增進利用層次,還未觸及的,在綜合論證和優劣評估嚴密論證下保護性利用,用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滿足盡可能多的效率,用科學的綜合利用取代傳統的粗放榨取,在自然資源不可持續的限制中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仲澤,方延軍.天人合一[M].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2008.
[3]王崎峰,王威孚.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環境倫理價值[J].求索,2009(6).
[4]林可濟.“天人合一”與“主客二分”—中西哲學比較的重要視角[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5]周崇圣,李荃輝,劉方博. 中庸思想的合理內核與可持續發展的協調、適應、和諧觀[J].才智,201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