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摘 要:2012年在美國掀起的“慕課”風暴,對學校教育尤其是教師的角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慕課”時代教師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本文將討論新的教師角色以及幫助教師實現角色轉變的措施。
關鍵詞:“慕課”時代;教師角色;定位
在多哈舉行的2013世界教育峰會上,“慕課”(MOOCs)成為熱點議題,自2012年在美國掀起的“慕課風暴”逐漸波及國內,近來有報道稱高校的慕課,已開始向中小學領域滲透。“慕課”推倒了大學圍墻,震醒昏昏欲睡的課堂,也把老師推到世界平臺同臺競技。我們不禁驚嘆:“慕課”時代來了。這項“印刷術發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會強烈沖擊教師的職業。盡管如此,教師永遠不可替代,但未來幾年教師的角色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面對“慕課”時代對教師的挑戰,學校教育應幫助教師重新考慮教師的角色定位。
一、走進“慕課”
“慕課”,英文名稱為“MOOCS”,“M”代表Massive(大規模),與傳統課程只有幾十個或幾百個學生不同,一門MOOCS課程動輒上萬人,最多達16萬人;第二個字母“O”代表Open(開放),以興趣導向,凡是想學習的,都可以進來學,不分國籍,只需一個郵箱,就可注冊參與;第三個字母“O”代表Online(在線),學習在網上完成,無需旅行,不受時空限制。MOOCS是新近涌現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不同于傳統的通過電視廣播、互聯網、輔導專線、函授等形式的遠程教育,也不同于教學視頻網絡共享,更不同于學習軟件或在線應用。它是包含課程、課堂教學、學生學習進程、學生的學習體驗、師生互動過程等的“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
二、“慕課時代”教師角色轉變的必然性
自從心理學家米德運用“角色”一詞說明個體在社會舞臺上的身份及其行為后,“教師角色”就被用來解釋教師行為、教師的社會地位及社會對教師的期望等,其實質是對“教師是什么樣的人”的概括。由此可以將“教師角色”定義為:教師在學校教育中,為實現與其身份、地位相對的權利和義務時,所表現出來的符合社會期望的態度和行為模式的總和。
不同時代對教師有不同的社會期望,這就構成了教師角色的時代特征。在我國的歷史進程中,教師角色大致經歷了長者為師、智者為師到知識傳授者為師三個階段。不可否認,長期以來人們對教師角色的上述定位促進了中華數千年文明的傳承和中華民族的昌盛,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教師的社會地位,同時也培養出許許多多的優秀人才。然而,伴隨著社會的前進和發展,傳統教師角色定位的局限性開始凸顯。
在“慕課”時代的大背景下,傳統教師角色的局限性凸顯了教師角色轉變的必要性。
三、“慕課”時代教師的角色定位
(一)由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
教師即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是“慕課時代”教師角色的根本變化。
傳統的教育以“知識”為中心開展的,教師角色的扮演也就圍繞知識來進行: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作為教師,其主要職責就是傳授知識,將自己“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后”所獲取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傳授活動結束,教師的教學也就完成了。
在“慕課”時代,教師的角色將發生重大變化,教師的課堂將逐漸電子化,微課堂將逐漸成為課堂的主流,實踐性視頻將沖溢學生的時間,越來越直觀地將現實問題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對現實問題的探索將成為學生的補充,甚至占據主導地位。優秀教師的視頻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學生可以在學校學習,可以在家中學習,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進行學習。學習的方式也在學習網絡上發生改變,學習者可以輕松看視頻,可以徜徉在學科游戲中,可以在討論吧進行自由地闡釋自己的觀點,自然的教師將成為吧主,成為視頻的主角。智商可以在“慕課”中得到發展,情商與愛,責任意識都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通過了解學生,能夠分析學生,引導學生自主發展,自主學習,于是教師的教書職能在信息化過程中逐漸被告弱化,指導者和促進者的職能將逐漸被強化。
對于教師,需要指導、鼓勵和督促學生完成在線學習,照本宣科和滿堂灌式的教法已無立足之地。教師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師為孩子成長提供優質服務。
(二)由課程實施者轉向教育資源的整合者和設計者
在我國傳統教學中,課程作為系統的學科知識是由課程專家設計的,教材也是由國家統一編訂的,教師雖然處于教學的中心,但只是表現為課程的執行和使用。被固定在國家既定課程標準“傳遞者”的角色上,成為標準化。科學化教學模式和方法技術的“操作員”。
“慕課”時代,為教育發展創造的最大便利條件是便于聚集教育資源,教育領域的合作類型與形式都得到了拓寬。例如, 2013年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加盟了MOOCS三大平臺之一的全球最大在線課程聯盟Coursera,成為加入Coursera的第一所中國內地高校,將和耶魯、MIT、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學一起共建、共享全球最大在線課程網絡。同年5月21日,被視為MOOCs“三駕馬車”之一的edX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線課程項目,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內的6所亞洲名校赫然在列。 面對如此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要積極地利用各種有效的信息渠道,培養自己聚集各種教育資源、分析教育資源。開發教育資源的意識與能力,在聚集教育資源的過程中完善自己。教師需要各種各樣的考察、學習機會,要吸收其他教師的成功教育經驗,要依賴于自己獲取教育資源的主動性、創造性,從這一點來說,教師成為教育資源的開發者,也是教育資源的最大受益者。
(三)由實踐者轉向研究者
在不久之前,“教育研究”可能會讓一名普通教師望而卻步。研究似乎是教育研究機構的專利,只有高校的教授或者科研院所的研究員和專家的工作才能被尊稱為教育研究,而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學,開展教育研究至多算是錦上添花的“副業”。
“慕課”時代,當教師從繁重的、重復性的課堂教學中解決出來,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 精力從事教育科研,教師的角色應從“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轉變。研究信息技術條件下在教育、教學中的特點、規律等問題。例如,網絡教學情況下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怎樣的影響;對網絡提供的教學材料進行選擇和利用,等等。
(四)由道德說教者轉向學生的精神導師
青少年時期是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如果能順利發展就會形成良好的個性,否則便會產生一些心理缺陷,給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利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工作、學習節奏的加快,各種壓力不斷增加,競爭加劇以及網絡的負面影響,導致心理問題的流行率越來越多,在傳統課堂,教師充當著道德說教者的角色。
“慕課”與傳統課堂相比有很多的優勢,但它畢竟是一門技術,一種工具,在授課過程中,無法實現對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的培養。此外,多年來呼吁的德育教育,以及對當下學生缺乏溝通能力、過于依賴網絡等方面的擔憂,顯然也無法通過慕課模式被簡單地解決。在“慕課”時代,我們應避免“唯技術論”,更多注重人的價值、情感的培養。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的教育就是從外部世界把信息塞進學生的腦袋里,因此,科技進步帶來的教育革新對教師人格的要求反而更高。未來教師角色的轉換方向——成為學生的精神導師,教會孩子如何成為一名真正的人,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創新,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教師的最大任務是學會如何合理利用工具,塑造學生的內心,為人性的成長服務,而這,其實也是讓教師的角色回歸了本源。
四、“慕課”時代幫助教師實現角色定位的措施
在“慕課”時代,教師由傳統的角色向“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教育資源的整合者和設計者”、“研究者”、“學生的精神導師”等新角色的轉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此,結合我國的實際情談談應采取的措施。
(一)轉變教師的觀念
雖然,目前對“慕課”的應用還在大學,但不可否認,這種融教學與評價為一體的在線課程體系,在不遠的將來不可避免會將觸角延伸到基礎教育階段。到那個時候,學校的課程內容,課堂的教學方式乃至教學的評價標準都將徹底翻轉。教師也罷,教育管理者也罷,都必然面臨一次徹頭徹尾的沖擊,教師群體的觀念的變革刻不容緩。
面對新的信息媒體,要適應、掌握它,轉變觀念是前提。如果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觀念,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也不會發揮作用。轉變觀念就是要轉變和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知識觀、人才觀。使廣大教師對“慕課”時代的到來及其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重大變革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讓教師認識到,他們的作用在于培養學生成為“全人”,因此自己的地位永遠不會被代替,并且教師是新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它們的出現,為教師施展才華提供了契機。教師應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新技術的挑戰。要樹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掌握新技術,組織好教學。面對“慕課”的挑戰,如果能完成自我調試,主動出擊,有望迎來教師的“第二春”,如果固步自封,那么將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
(二)對教師進行現代信息技術培訓
“慕課”時代的到來,對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把信息化技術滲透到日常工作中,用信息化手段教學生或進行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二是教會學生使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學習,并啟發他們利用這種先進的技術深入學習的各個方面,非僅限于課堂。因此,首先要對學校教師、技術與管理及行政人員進行不同層次的全員培訓,注重提高教師使用計算機的實際操作水平,培養教師自己設計制作課件的能力及網上操作能力。只有教師把互聯網技術密切滲透到日常教學中,才能全面體現教育信息化,迎接“慕課”時代的挑戰。
(三)為教師提供多媒體計算機和教學軟件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還很不平衡,不可能一下子要求所有的學校都增添先進的教學設備。各校應通過各種渠道籌集經費購置多媒體計算和教學軟件,為教師實現角色的轉換創造必要的軟硬件條件。
總之,教育的任何一種創新或突破,都應立足于學生的綜合發展,而學生的發展又取決于教師專業的現代化。無論怎樣追新逐潮進入色彩斑斕的“慕課”時代,都要遵循教育的規律,尊重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永遠不可替代,但未來幾年教師的角色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面對“慕課”時代對教師的挑戰,學校教育應幫助教師實現角色定位,從而實現適應時代特征的教師角色的真正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