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瑩瑩
【摘要】公共空間是公眾自由活動的開放式場所,人人均有權在此活動,然而權利的交織也產生了權利的沖突。對于公共活動區域進行的廣場舞,在滿足舞者健康娛樂權的同時卻侵犯了附近居民的安靜休息權,而法律規制的不健全、執法監督的不完善,激化了權利主體之間的矛盾,侵權事件時有發生。本文以廣場舞噪音侵權的問題來探究公共空間權利沖突的規制和解決。
【關鍵詞】公共空間;廣場舞;噪音侵權;法律規制
1公共空間權利沖突概述
1.1公共空間概述
公共空間,是相對于私人空間而言的。對于公共空間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狹義上,公共空間是指那些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間,包括街道、廣場、居住區戶外場地、公園等;而在廣義上,公共空間不僅僅只是個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進入空間的人們以及展現在空間之上的廣泛參與、交流與互動,這些活動大致包括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會和公眾自發的日常文化休閑活動。[1]
1.2公共空間中的權利及沖突
權利沖突是指兩個或多個主體,其所享有的權利之間發生摩擦、碰撞,從而導致不可調和的部分出現。權利沖突之所以發生,是由于兩種權利的界限相互交叉,使得其中一方或者雙方所享有的利益有所消減或者發生雙方權利不可包容的情況。
由于公共空間是公眾都有權利使用的室外場所,所以每個人都有在公共空間如公園、廣場等地自由活動的權利,而恰恰是人人有權利,導致了沖突的出現。
以廣場舞為例,它是中老年娛樂活動的方式之一,而且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重視而愈發流行。廣場舞所需要的空間一般會集中在公園或者是小區的廣場,舞者在公共空間跳舞正是實現其健康娛樂的權利,而想在公園散步、在小區安靜休息的人們是享有安靜休息的權利的。廣場舞那強勁的音樂伴奏、高分貝的聲音效果,常常會侵擾到想安靜休息的人們,由此廣場舞也成了多種爭端的導火索。廣場舞所引起的權利沖突主要表現在噪音侵權上,由此可能引發暴力沖突、人身傷害等侵權行為,違反治安管理的法律規范,甚至可能觸犯到刑法。如2013年8月,北京昌平區一男子因小區廣場舞音樂聲影響其休息,舉獵槍鳴槍恐嚇并放藏獒沖入跳舞人群驅趕舞者,后檢察機關以非法持有槍支罪追究其刑事責任。10月,武漢一小區內業主對正在跳廣場舞的大媽“潑糞”報復,構成了對他人健康權、人格權的侵害。
如何解決噪音侵權,避免廣場舞舞者和居民之間的權利糾紛,對維護社會治安、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法制國家有重大影響。所以,公共空間的法律規制必不可少。而如何協調這些沖突的權利,在法律方面加以規制和解決矛盾,是本文將要去探討的。
2我國關于公共空間噪音侵權的法律規范和適用中的問題
2.1相關的法律規范
以廣場舞為例,對于舞者,動感的音樂是悅耳可以滿足其健康娛樂權的;而對于居民,高分貝的音樂已經影響到個人的正常休息,成為一種噪音。
權利沖突歸結到現行法律制度上就是對于噪音的規定。我國對于噪聲的法律規范,主要散見于《民法通則》、《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物權法》等條文中,規定了公民有健康權不受侵害的權利,有保護環境以防噪聲污染的義務。
《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條明確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個人在城市市區噪聲敏感建設物集中區域內使用高音廣播喇叭。在城市市區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組織娛樂、集會等活動,使用音響器材可能產生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過大音量的,必須遵守當地公安機關的規定。”[2]
對于噪聲污染的救濟解決途徑,《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條第一款和第二款規定了,在城市市區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內使用高音廣播喇叭;違反當地公安機關的規定,在城市市區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組織娛樂、集會等活動,使用音響器材,產生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過大音量的,將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并可處以罰款。[3]同時《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制造噪聲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處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
2.2立法的缺陷以及實踐中的不足
關于公共空間中公民擁有的權利的界定,我國立法是存在不足的,法律上并沒有給公共空間作出概念,同時對于公民在公共空間享有哪些權利和要履行哪些義務也沒有明確的界定。
而在實踐中,現行的法律規范并不能很好的解決公共空間噪音侵權所引發的沖突。我國現行的《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已經實施10余年,難以適應實際需要。首先,用“超出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定義環境噪聲的方法并不科學,雖然有時廣場舞的聲音分貝并不超標,但已經干擾了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尤其是病人、小孩等敏感人群。其次,“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可并處罰款”的規定,缺乏剛性約束,由于跳舞者大多是老年人,警察也不好強硬的驅趕或者將組織者帶走拘留,往往只能勸說幾句,要求其停止侵害,但是其前腳一走,音樂又繼續響起來,民眾先后報警多次仍解決不了問題,而最后忍無可忍只能選擇采取過激的行為自我解決而觸犯法律。
所以,我國在噪音侵權的立法和執法方面均有缺陷和不足。
3國外對于公共空間活動的法律規制
在發達國家,幾乎不會發生由噪音侵權而引起的暴力沖突事件,如在美國,其噪音控制法規非常細致,法律對每一種噪音都規定了特別的標準,公共空間任何不合理、令人不安的噪聲都是被禁止的,一旦違反就有可能被逮捕。2013年7月,一支華人舞蹈隊在紐約日落公園排練時,因音樂擾民遭到附近居民的報警,領隊被警方銬起并控罪,理由是在公園內沒理由地制造噪音。在加拿大,什么樣的場地允許舉辦什么類型的公眾活動,是有嚴格限制的,離居民區較近的場所,噪音較大、聚集人數較多的活動,會被明確列入禁止范疇。而且在實踐中,對于住宅附近的居民區內的噪音或集會擾民,國外采取的是“零容忍”政策,即社區內只要有一戶反對便禁止,沒商量。在居民區范圍內或附近,別說是廣場舞,就是露天高聲播放音樂,被投訴或報警后也會受到嚴肅處理;居民區內,晚上超過9點,住宅內的音樂聲或音響聲都要調低,否則一旦被舉報,警察也會上門的。
4公共空間權利沖突的解決建議
如何解決公共空間中權利的沖突,讓廣場舞舞者和附近居民之間關系不再緊張,關鍵是協調各權利主體之間的利益,找到雙方權利之間的平衡點。
其實,針對這種權利沖突中噪音擾民的現象,我國也有相關的法律規定,《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對于造成噪聲污染而影響他人正常生活的行為也都有相關的處罰。但是,懲治效果卻不盡人意,廣場舞和居民之間的矛盾并沒有改善,甚至一些居民采取暴力手段自己解決問題導致侵權事件的發生。(下轉第72頁)
(上接第25頁)因此,想要解決權利雙方的矛盾糾紛,一定要通過立法、執法、司法等法律途徑去規制完善,同時政府也要發揮其服務的職能。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和實際情況,借鑒國外的立法、執法,對于噪音侵權、公共空間權利的沖突的解決,有如下建議:
4.1立法方面
相關立法機關應以客觀實際為前提,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不斷完善相應的法律條文,明確公共空間中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根據當地的情況,制定符合實際的法規,規定要更加細化,明確哪些已經達到影響公民休息權利的標準,從而應采取何種方式去規制和懲處。
對于在公共空間的廣場舞活動,應從“限音量”、“限時段”、“限區域”等方面進行規制,要求開展活動不得超過規定的環境噪聲標準,可以明確要求每太天22時至次日6時為禁止使用樂器或者揚聲設備的時段并限定活動時間,通過功能分區劃定專門的健身娛樂區域與安靜休憩區。同時,要進一步明確和加大處罰力度的規定。
4.2執法方面
對于公共空間權利沖突,執法部門是化解矛盾的關鍵。為避免暴力沖突事件的發生,相關的部門應明確自己的責任范圍。管理部門應該重點在“時間的選擇”、“音量的控制”、“地點的規范”上做好引導和管理。可以設立由街道辦事處牽頭,有公安、城管、環保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執法檢查小組,常態性地開展監督和檢查。同時,當出現違反法律法規侵擾到他人的活動,執法部門一定要勸告和依法嚴懲相結合,不要流于形式。
4.3司法方面
在有關廣場舞的權利沖突中,不僅需要法官在處理有關案件時,要重新劃定雙方之間的權利關系,更要采用合適的方式對矛盾沖突進行調節,以維護居民關系的和諧。同時由于雙方矛盾造成的侵權案件,要根據具體情況,考慮其情節和手段以及造成的后果來判決。
4.4政府發揮服務職能,對法規的制定與適用
政府可采取民主的原則,組織各權益主體針對廣場舞問題制定規范,共同協商、保證各方權利同時適當地做出妥協,建設和諧社區。可以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由居民代表、廣場舞代表和相關部門共同制訂出臺了“廣場舞公約”,對廣場舞的時間選擇與音量控制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
公共基礎設施和室內活動場所的建設不健全是出現公共空間廣場舞引發侵權的根本原因。公共空間僅限公園和社區的小廣場,場所有限,人們活動的地點受到局限。所以要解決權利雙方的沖突僅僅靠法律規制不夠,必須積極建設室內公共空間。可以借鑒新加坡的“鄰里中心”建設社區中心,建立室內公共空間。社區中心的建設可以將舞蹈排練室等硬件設施列入功能區建設范圍,能同時容納多支舞蹈隊伍活動娛樂,全天候免費為社區群眾開放,使人們既擁有了完美的空間進行活動,也不會侵擾到小區居民。
5結語
和諧的社會是需要每個權利和義務主體共同構建的,當公共空間中各種權利交織在一起并可能引發沖突的時候,必須有明確的法律規制、有嚴格執法的部門依法行政、有司法部門對侵權案件進行公正審理并調解。了解各權利主體的訴求,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穩固社會治安,從而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宇波.城市公共空間探析[J].山西建筑,2013(10).
[2]張玉勝.廣場舞擾民 禁止不如規范[N].中國文化報,2013-11-15(2).
[3]陳晗婧.對生活噪聲擾人行為實施警察行政管理與處罰的探討[J].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8(4).
[責任編輯:王洪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