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東
【摘 要】作為兩種典型的新聞失范形態,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嚴重地影響了媒介公信力。為此,筆者以我國當前媒體行業的亂象為研究對象,結合新聞失范機制深入探討其成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新聞失范 新聞敲詐 假新聞 亂象 治理
近期,中宣部等9部門在全國范圍內聯合開展打擊新聞敲詐與假新聞專項行動,引發了新聞界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新聞敲詐和假新聞作為新聞界的“病害”,一直屢禁不止。當有關部門開展集中打擊的時候,這兩種“病害”便會迅速減少,停止治理之后,又開始重新出現。不難看出,這種“運動式治理具有臨時性、間斷性和強制性的特征”①。因此,本文主要以我國當前媒體行業的亂象為討論焦點,就如何有效治理這類新聞“頑疾”進行深入探討。
本文將運用學者周俊的新聞失范機制理論分析框架,對新聞敲詐和假新聞進行深入分析。他認為:“新聞失范是指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者違背新聞職業道德的行為。”②新聞敲詐和假新聞無疑屬于新聞失范。周俊通過剖析社會學失范研究、勒溫場論、布爾迪厄場域理論和鄭杭生的社會運行論,提出了動態的新聞失范,即“新聞失范機制,指由社會背景要素、規范要素、角色要素、整合要素等之間有規律的互動而形成新聞失范行為或新聞失范狀態的一種運行模式?!雹?/p>
一、我國媒體亂象的治理現狀
當前,我國媒體行業的亂象主要表現為新聞敲詐和假新聞。新聞敲詐是指個別記者或媒體以發布負面報道為由去威脅或要挾被敲詐者,從而牟取不正當利益,它嚴重違背了新聞倫理道德。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新快報記者陳永洲連續發表十篇報道造成中聯重科股市停牌兩天,給股民和企業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經湖南警方深入調查,2013年10月26日,陳永洲承認收受錢財發表不實報道。這一事件不僅造成《新快報》媒體公信力的下降,也引發了業內人士對有償新聞的重新反思。
今年1~3月期間,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發起“三假”專項行動,集中整治“假媒體、假記者站、假記者”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通報117種非法報刊目錄,查獲134萬余份非法報刊,查辦相關案件136起,其中有24起典型案件。3月底,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等9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的專項行動。4月2日,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和中國記協又通報了14起網絡新聞敲詐和編造傳播假新聞的典型案件。由此可見,新聞敲詐和虛假新聞不僅成為當前媒體行業亂象的主要形態,而且并存于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兩大平臺。
二、亂象背后的成因探討與分析
針對當前新聞敲詐和假新聞的案例,結合新聞失范機制,從媒介市場化、職業要求、新聞倫理規范和技術等四個角度進行互動并整合分析其背后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1、媒介市場化與新聞尋租
在市場經濟盛行和傳媒產業化的雙重背景下,必然會出現新聞媒介的權利尋租現象。梁君、顧江等學者認為:“新聞尋租是指新聞界或新聞從業人員利用新聞報道權、輿論話語權和媒體傳播權轉移財富分配,為團體或個人謀求不正當利益,對其他社會主體利益造成損害的一種非生產性活動。”④新聞敲詐正是這樣一種典型的新聞尋租現象。在市場化思維的影響下,個別媒體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不擇手段編造假新聞或進行新聞敲詐。而假記者常常反映出新聞行業的真問題。一些不法分子以興辦假媒體、制作假記者證,假借輿論監督之名牟取暴利;而個別正規媒體也存在縱容其記者收受“車馬費”等新聞尋租現象。
2、利益導向壓倒新聞真實
當媒體以市場、受眾為導向,以發行量、收聽率、收視率、點擊率為目標,往往會導致新聞的真實性讓位于市場的趨利性。新聞敲詐一方面反映了新聞行業的盈利性質,一方面又暴露了當前媒體從業人員的生存困境。當媒體人面對巨大的生存壓力,必然會導致“車馬費”等現象呈現常態,甚至出現性質惡劣的新聞敲詐行為——為了追求利益,不惜捏造事實、發表失實報道。
3、把關缺失形成管理漏洞
一些媒體之所以出現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媒體把關環節缺失導致管理漏洞。這種把關缺失主要表現為:第一,對下屬的記者站疏于管理,某些媒體對記者站采取“家庭負責、交錢辦證”的管理方式,其主要負責人均來自同一家庭,一些所謂的“記者”通過上交辦理費用便可得到一張記者證;第二,媒體采編流程把關不嚴,各環節缺少對事實的核實,甚至出現一篇失實報道從采寫到編輯再到發表幾乎毫無阻力的情況。這種混亂的管理方式必然會縱容“記者”靠違規采訪非法牟利。
4、虛擬網絡便利新聞敲詐
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網絡新聞敲詐呈現出更加隱蔽的特征,這使得案件的發現、查處比較困難,從而便利了不法分子進行新聞敲詐活動。此類新聞敲詐形態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冒充一些廉政監督網的記者,二是自主注冊非法網站。例如,山西省忻州市寇某某假冒“西部廉政監督網”記者實施敲詐勒索;今年1月高某等5人開設“中國廉政網”“中國縣域網”兩個非法網站,假冒記者騙取上訪民眾信任。其特點主要表現為,借監督、廉政之名詐騙官員或民眾,混跡于網絡與現實之間。
5、新聞媒體行業倫理失范
伴隨著我國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與復雜化,新聞從業者的生存價值與職業要求之間開始出現一些沖突。有學者認為:“作為個體的新聞從業者和作為社會成員的新聞從業者在追求生存價值與理想價值的過程中,往往會在平衡二者關系的過程中出現違規報道行為,進而導致有償新聞、虛假報道等不良現象。”⑤而有償新聞屢禁不止的現象與新聞媒體行業倫理道德失范不無關系。隨著社會的進步,各種復雜的問題也隨之產生,而原有的新聞倫理道德規范,如《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某些條文的失范或缺位,已經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
三、媒體亂象的治理路徑與機制
面對新聞敲詐和假新聞等新聞失范行為,僅僅靠新聞行業的自律根本無法促成問題的解決。出現假記者打著正規媒體的旗號傳播假新聞、進行新聞敲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聞行業本身存在的管理漏洞和倫理失范問題。而運動式治理只能在短期內收到成效,卻難以根治這些失范現象,唯有形成一定的內、外約束機制才能有效地防范新聞失范,不給假媒體、假記者站、假記者以可乘之機。
1、注重審查,防止內部管理漏洞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部門要對一些期刊準入進行嚴格審查,防止非法期刊違規出版。由于一些違法期刊的工作人員素質層次不齊,往往容易產生管理漏洞,進而出現大量有償新聞等新聞違規報道現象。因此,媒體在聘用人員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審查,從而保證新聞行業隊伍的整體質量。此外,在記者薪資待遇方面,應該給予提高,以緩解記者因生活壓力而收受“車馬費”甚至進行新聞敲詐。
2、加強把關,完善采編流程機制
為防止新聞失實,媒體必須加強把關,完善采編流程機制,保證采寫編各個環節把關到位。首先,記者在采訪環節上要保證信息來源的多樣化,不聽一面之詞,在寫作環節上要主動核實稿件,避免常識性、事實性錯誤;其次,編輯要守好新聞出版的最后一道關口,防止失實報道出現在媒體上;第三,不能為了追求時效性,縮減必要的采編環節。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是新聞界的共識,而新聞失實必然帶來媒介公信力的損失,不利于媒體的長遠發展。因此,新聞采編必須在真實的基礎上,保證新聞的時效性。這就要求記者在采編新聞時要掌握好采寫與刊發的時間差,對新聞進行多方核實事實,不能一味地追求快速,盡量做到時宜,保證真實。
3、強化監督,形成內外考核制度
媒體監督社會,也應受到監督。對于媒體,必須堅持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的合理統一。一方面,媒體自身可以建立內部考核制度,將新聞違規操作行為列入個人績效考核,從而有效緩解此類行業亂象;另一方面,建立新聞評議會制度,加強媒體外部考核、遵守行業共識。西方一直把媒體視為“第四權力”,媒體掌握著社會的話語權與傳播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社會輿論的走勢。因此,媒體應該在充分享受新聞自由的同時,接受社會的制約與監督。
4、強調落實,爭取依法有序治理
面對我國新聞失范難以治理的問題,筆者呼吁有關部門應該加快新聞立法進程,從而填補新聞法空白。在新聞法尚未建立之前,新聞失范行為治理應該依據相關法律有序開展。除此之外,還可以按照相關行政規定進行治理。但是,多年治理新聞界“病害”的事實表明,運動式治理難以根治這些“頑疾”,必須以完備的法律對相關違法行為加以具體規定,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從而實現依法治理。
結語
新聞媒體被拉斯韋爾稱為社會的“瞭望哨”,擔負著監視環境的功能,它理應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對公眾負責,為公眾服務。而真記者真媒體參與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制作的行為恰恰是背離了新聞專業主義道路,這不僅會影響新聞媒介的公信力,而且為假記者假媒體混入新聞界并靠此類不法行為牟利帶來可乘之機。面對這種情形,新聞行業及所有從業人員除了要加強自律之外,還應該想方設法去制定便于落實的行業規范條文,并在堅持新聞自由的基礎上形成必要的制約監督機制,從而保證新聞行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職能?!?/p>
參考文獻
①唐賢興,《政策工具的選擇與政府的社會動員能力——對“運動式治理”的一個解釋》[J].《學習與探索》,2009(3)
②③周俊,《試論新聞失范:基于社會學視角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2)
④梁君、顧江,《新聞尋租的博弈分析》[J].《當代傳播》,2009(5)
⑤馬藝、張培,《多重價值的融合與沖突——新聞倫理道德失范原因的深層闡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2)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