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艷
摘 要:在中職旅游教學中,《廣東導游基礎知識》是一門主要專業基礎課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打破慣常的教學方法,寓教于“樂”,活化純知識性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體驗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在不斷體驗中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本文主要針對體驗教學法在《廣東導游基礎知識》課程實踐中的運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廣東導游基礎知識;體驗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8-0120-03
《廣東導游基礎知識》是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的必考內容,在廣東旅游職業教育中占據主要地位。該課程知識面廣,瑣碎知識點多,內容龐雜。作為一名合格的導游員,需要具備導游基礎知識,但學生對歷史知識興趣不大,涉及建筑、藝術等方面的知識抽象難懂,學生不易消化。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扎實掌握各個知識點,順利通過導游資格證考試,并自然運用到日后的工作中去,本文針對《廣東導游基礎知識》的相關特點及學生基本情況,通過對比慣常教學法,發現所存在的問題,就體驗教學法在《廣東導游基礎知識》課程中的實踐運用進行探討。
一、什么是體驗教學法
體驗式教學是教師通過創設情景,提供信息、資料、工具和情境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與發展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參與性不強,課堂氣氛不活躍,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角色扮演、實地參觀、創作視頻等方式能通過體驗的方法使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達到寓教于“樂”的最佳教學效果。
二、《廣東導游基礎知識》的課程特點
《廣東導游基礎知識》課程是一門集知識性、理論性、實踐性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知識面廣,瑣碎知識點多。該課程涉及廣東各個城市的基本概況,廣東各個階段歷史概況,以及廣東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森林等自然旅游資源,古建筑、嶺南民俗、少數民族風韻及飲食文化,特色民間藝術、特色民俗、工藝品等人文旅游資源等多個層面,然而在每一個知識面中又有若干個知識點,因此它是旅游專業課程中綜合度較高的一門課程。
二是內容龐雜。該課程在縱向層面上,每一章的內容各自成為一個結構獨立的專題知識;在橫向層面上,各章節幾乎也沒有多大聯系,因此整體上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知識群。
三是理解較易,但記憶較難。該課程所覆蓋的大部分內容是常識性知識,大多來自我們廣東日常生活,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他們雖有所知,但不知其詳,所以大部分學生認為它很簡單,容易理解,熟記所有知識點卻很難。
三、通過體驗式教學活化課堂氣氛
(一)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廣東導游基礎知識》課程是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的必考內容,它不同于普通的專業課,其教學目標有三個:一是讓學生熟記相關知識點,能夠順利通過導游證考試,這是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最基本要求;二是使學生掌握足夠的知識,并能靈活運用,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三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制作課件、拍攝微視頻以及課前5分鐘等項目活動鍛煉,提升導游人員的講解技能、導演技能、主持人技能、說話技能和幽默技能等各種相關素養技能。作為一名未來在廣東從事導游工作的導游員,廣東導游基礎知識必不可少,當然這三個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目標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
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于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這是第一步。對于廣東導游基礎知識,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點,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前后聯系,找出知識點的連接性與區別性,引導并教學生學會自我總結,從而輕松掌握純知識性內容。教師在備教案時,首先要做大量的籌備工作,查閱相關資料,將相關知識點內容用不同的體驗形式來展現。例如:講授廣東各個城市概況時,可采取任務驅動法——“我來上講臺”的方式。以“介紹自己的家鄉——某某市”為題,布置任務,設定目標,要求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通過網絡、圖書館等多種途徑搜集整理資料,制作課件,并走上講臺,以正確、清楚、靈活、生動的導游語言進行講解。體驗臺上講解的感覺。另外,把握重難點,設想學生制作課件及講解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在學生講解完以后,進行點評,在點評中補充相關內容,突出重難點及考點內容。同時設計一些課后問題,強化并鞏固學生對重難點及考點內容的掌握。
(二)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進行教學的方法。由于廣東導游基礎知識的內容較全面,而且各知識點非常細,純知識性的內容單純采用傳統教學法,會非常的枯燥,而且不利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并且中職學生知識結構簡單,面對覆蓋面廣、內容龐大的知識點,內心會有種排斥感。利用多媒體制作形象課件,播放視頻直擊相關內容,美化枯燥的知識和抽象的內容,有助于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如:在“廣東少數民族風韻”一節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在課件中將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居住形式、飲食產品和傳統樂舞等內容以美感的圖片展現出來并配以解說,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并記住各少數民族的民俗,進一步開闊視野。
另外,視頻教學手段更生動直觀,它能把靜止不動的單一事物或過程轉化為活生生的連續過程,給學生一種身臨奇境的感覺,這也是很有效的視覺體驗教學,此手段更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如:針對“廣東特色民俗”一節中學生普遍難以接觸到的各種色相部分,可以借助視頻將其播放出來,使學生更清楚直觀地知道秋色、飄色及水色和馬色等。當然,在播放視頻之前,筆者會布置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
當然,除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書本上的知識點以外,又可以擴展相關知識點的覆蓋面,這時可以采用網絡教學手段,將大量的教學資源通過網絡展示給學生,如課件、教案、習題庫、實訓指導書、相關網站等等,學生可以依據自身的學習需要有目的地選擇相應項目學習,不受時空限制地查閱大容量的教學資源庫,使教和學更加融洽和方便。教師還可以將學生所收集到的資料通過課程管理員實現共享,促進學生的擴展性學習,最大限度地擴大學生視野。
(三)通過實地授課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形象理解
相比傳統的課堂講授教學,實地授課及實踐性教學更受中職學生的歡迎。實地授課能更大地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學習完“廣東歷史概略”一章內容后,可以安排學生到韶關北伐紀念館參觀,加深對廣東歷史的了解。又如:在學習“生物旅游資源”一節內容時,學習“植物旅游資源”,可以安排學生到學校山頂公園或校外的中山公園認識植物;而學習“動物旅游資源”時,可以安排學生到森林公園動物園觀看動物。通過實地體驗教學,加深印象,從而培養學生愛護動植物及環保意識,為未來做名高素質的導游人員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采用角色扮演法,角色體驗直擊職業崗位
廣東導游基礎知識僅僅按照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把知識強加給學生,是遠遠不夠的,達不到培養導游人員所需的個人素質、基本能力和活化知識能力的目的。而角色體驗法則不同,我們根據教學內容和背景材料設計場景,讓學生根據情節在仿真場景中充當相應角色,在親自實踐中提高組織能力、創新能力。例如:講解廣東歷史名人慧能時,課前安排學生背誦南華寺導游詞,要求重點講解慧能大師,然后在導游模擬室按角色分配模擬講解。對整個過程全程錄制,然后同學們一起分享視頻,相互點評。
(五)課前5分鐘臺前展示,多形式體驗提升專業素養
1.課前5分鐘的景點圖片講解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他們的膽量和說話能力,整合創作導游詞能力,筆者在進行第一章廣東各地區城市概說內容教學時,每講解一座城市前,都會提供一張該城市的著名旅游景點圖片,布置學生課前自己利用圖書館或網絡等資源組織創作導游詞,課堂上進行5分鐘的看圖說話,全班同學人人參與,一節課一人,按班級排序進行。
2.課前5分鐘的旅游新聞播報
為了培養學生關注旅游時事政治的習慣,體驗新聞主播感覺,鍛煉新聞講解能力。在第四章第四節廣東飲食文化內容教學中,筆者要求播報新聞的學生搜集最新的全國或本省市的美食新聞,整理并進行課前播報。這樣,一方面督促學生們去了解時事,另一方面,也促使學生主動預習下節課內容。
(六)學生自己創作微視頻,在快樂中學知識
如今學生人人都有智能手機,而且還特別喜歡玩手機,聊QQ,看微信,而且還喜歡表演,根據學生的這個特點,筆者試著將智能手機的功能與廣東導游基礎知識課程教學內容聯系起來。在本課程第四章第四節廣東飲食文化廣東小吃內容教學中,筆者讓學生拍攝微視頻,然后在課堂進行分享。廣東小吃中的蒸腸粉、倫教糕、蘿卜糕等學生都常吃,教師在課堂上沒有講的必要,但要補充他們未知的小吃歷史及制法,如何上好這節課內容呢?具體安排是:課前將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到韶關小吃店品嘗某兩種小吃,并模仿美食節目用手機錄制視頻,視頻內容要求介紹其小吃的食材、制法、歷史由來等。各個小組自行分配角色進行現場錄制,課堂上師生一起分享。用此方法,同學們積極拍攝,有些小組還對視頻進行加工制作,興趣濃厚,課堂氣氛也很好。通過體驗現場主持,現場錄制,創造微視頻,學生在無形中既掌握了要學的知識又學到了其他能力,效果相當好。
總之,中職旅游人才的培養,是綜合素質的培育,必須改變舊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堂體驗,課外體驗,創造體驗,活化知識點,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快樂,在快樂中掌握知識。
參考文獻:
[1]劉滄.旅游管理專業體驗式教學模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
[2]梁琴.導游基礎知識教學方法探討[EB/OL].http://www.xuehai.net/article/18479.html,2010-9-30.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