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楠 龔茜
摘 要:為探討《精神衛生法》的實施對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工作開展帶來的影響,通過文獻研究并根據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工作的實際情況,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進行相應的討論并提出對策,旨在為未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改革提供參考意見。同時,高校心理咨詢中心應根據《精神衛生法》調整工作重心。
關鍵詞:精神衛生法;高校;心理咨詢中心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4-0177-02
2013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下文簡稱《精神衛生法》)正式施行,目前已引起醫療、法律、教育等社會各界人士關注。其中,在“被精神病”問題、心理咨詢工作等方面存在爭議。本文旨在探討該法對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工作產生的影響,以期為未來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改革提供參考意見。
一、《精神衛生法》對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工作開展的積極影響
相對于國外高校心理咨詢工作,我國心理咨詢中心工作開展較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指導思想、心理咨詢模式、朋輩咨詢等尚處于初級階段,部分制度尚不完善,《精神衛生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完善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制度和軟、硬件建設,并能夠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1.促進高校心理咨詢中心教師專業化建設。《精神衛生法》第23條第1款“心理咨詢人員應當提高業務素質,遵守執業規范,為社會公眾提供專業化的心理咨詢服務”、第67條第2款“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進行上崗前和在崗培訓,應當有精神衛生的內容,并定期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輔導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從法律層面明確心理咨詢人員需提高專業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對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視和心理咨詢教師提高個人素質的積極性。同時,《精神衛生法》第11條第2款“國家鼓勵和支持開展精神衛生科學技術研究,發展現代醫學、我國傳統醫學、心理學,提高精神障礙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的科學技術水平”,間接要求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從業人員為醫學、心理學背景[1],為避免外行管理心理咨詢中心或從事高校心理咨詢工作提供相應的法律依據。
2.促進精神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精神衛生法》第22條“國家鼓勵和支持新聞媒體、社會組織開展精神衛生公益性宣傳,普及精神衛生知識,引導公眾關注心理健康,預防精神障礙的發生”,從法律層面支持相關宣傳工作。因為長期精神心理衛生宣傳工作的缺失,社會對精神心理問題存在偏見,對心理健康工作存在一定誤解,例如筆者所在的高校,每年均有一定數量的學生來心理咨詢中心咨詢精神心理衛生知識,部分咨詢內容甚至十分可笑,如長期失眠是否會導致精神分裂癥。而高校心理健康宣傳工作相對于一般性心理咨詢略顯滯后,《精神衛生法》為相關宣傳工作的開展提供法律依據。
二、《精神衛生法》在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1.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精神衛生法》第23條第2款“心理咨詢人員不得從事心理治療或精神障礙的診斷、治療”、第76條第2款,從事心理治療的人員不得在醫療機構以外開展心理治療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高校心理咨詢工作除開展一般發展性咨詢,針對存在一般心理問題的來訪學生提供支持、疏導、解釋、建議、一般性心理健康教育等咨詢方案外,還承擔部分心理疾病學生心理健康維護工作,如神經衰弱學生輔助性心理治療工作、配合藥物治療的中度強迫癥學生心理干預工作、返校復學的康復期精神分裂癥學生的社會康復訓練及情緒調節、伴有輕度抑郁情緒來訪學生的認知治療等,這些工作難以單純依賴心理咨詢完成,或多或少需要心理治療技術。而《精神衛生法》不允許心理咨詢人員從事心理治療工作,使這些迫切需要得到心理治療幫助的學生無法從高校心理咨詢中心獲得相應的心理援助。而心理治療人員不得在醫療機構以外開展心理治療工作,這一規定使高校無法通過聘請心理治療人員進入高校對相關學生進行心理治療。而綜合醫院心理衛生門診、精神專科醫院心理衛生科同樣因為相關費用、社會偏見等原因使需要心理治療的學生望而生畏。因此,如何針對這些學生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維護工作值得關注。同樣,針對高校突發危機性事件處理方面存在一定限制,如目睹同學自殺的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精神衛生法》第16條第2款規定,“發生自然災害、意外傷害、公共安全事件等可能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事件,學校應當及時組織專業人員對學生進行心理援助”,在危機干預中不可避免會采用暴露療法等心理治療技術,而《精神衛生法》不允許心理咨詢人員進行相關心理干預,而外請相關專家或組織相關學生去醫院進行心理治療則有可能錯過干預的黃金時間。因此,在《精神衛生法》正式實施后,如何在不違反該法的基礎上進行心理援助,值得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工作人員認真探討。
2.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精神疾病學生的處理。《精神衛生法》第30條:“精神障礙的住院治療實行自愿原則”。針對高校學生突發精神疾病,一般處理方案為心理咨詢中心工作人員初步評估,如有疑似精神障礙的可能則與其家長(監護人)聯系,尋求其配合,在盡可能不耽誤學業的情況下去相關醫院檢查、入院治療,根據具體情況休學治療或堅持服藥完成學業。《精神衛生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被精神病”的出現,但對于高校中部分疑似精神障礙但未出現傷人、自傷或可能性的學生,心理咨詢中心難以采取相應措施。例如輕、中度躁狂、偏執性精神障礙、存在評論性幻聽、關系妄想但無傷人、自傷傾向的精神分裂癥,患有上述類似精神心理疾病的學生缺乏自知力,不可能自行去精神專科醫院治療,而由于社會偏見,即使將相關狀況告知家長,其家長也存在不配合的可能性。同時,因上述精神心理癥狀未必會導致惡性后果,根據《精神衛生法》又不能強制入院診斷、治療,很有可能使患有類似精神障礙的學生耽誤治療、影響學業,甚至有可能成為校園不穩定因素。因此,如何處理不存在傷人、自傷可能性的精神障礙學生,值得高校心理咨詢工作人員進一步探討。
3.部分人格障礙學生難以處理。人格障礙是高校學生中常見的心理疾病,相關調查結果表明,人格障礙的患病率大約在2%~10%[2]。高校學生中常見的人格障礙有偏執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回避型人格障礙,此外,也存在邊緣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等有傷人、自傷可能性的人格障礙。目前,尚無人格障礙的有效治療方案,比較肯定的方法為心理治療和教育訓練,如針對回避型人格障礙可采用認知-行為療法予以調整認知。高校中人格障礙的學生多數不會前往精神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心理衛生門診,多數在遇到相應不適情況下來咨詢中心求助,通過相應的心理咨詢或治療調整情緒和認知,并制定適宜的干預方案。而目前的《精神衛生法》不允許高校心理咨詢中心進行心理治療,使高校對于人格障礙的學生缺乏合理的干預手段。
三、新形勢下高校心理咨詢中心適宜的對策
1.組織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及相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認真學習《精神衛生法》,理解相應的文件精神,掌握精髓,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精神衛生法》對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要求。
2.組織心理咨詢中心工作人員進修相應精神心理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工作教師多為青年教師,工作能力及經驗方面有所欠缺[3],學校應組織相關心理健康工作教師進修、訪學,并盡可能安排精神專科醫院、綜合醫院心理衛生門診實踐經歷,提高咨詢教師識別各類精神心理疾病的能力,以免造成誤判,延誤學生心理治療的時間。
3.工作重心轉移,盡可能將心理健康宣傳作為高校心理咨詢中心的核心工作。《精神衛生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高校心理咨詢中心“1對1”的心理咨詢工作。因此,在未來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心理咨詢中心應主要承擔團體輔導、素質拓展訓練以及心理影片展、主題班會、心理情景劇大賽、心理健康征文等宣傳工作,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及心理疾病,并提高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識。
參考文獻:
[1]韋朝忠.《精神衛生法》對邊遠地區高職院校心理咨詢工作的影響研究[J].柳州師專學報,2012,27(6):92-94.
[2]郝偉.精神病學(第五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8.
[3]鄭亞楠,胡雯.高校心理咨詢教師職業枯竭成因調查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19):2681-2682.
Discussion on Influence of Mental Health Law on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in University
ZHENG Ya-nan,GONG Xi
(Deapartment of Psychology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Mental Health Law on the work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in university ,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in university and base o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 this text discusses from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carrying out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uollege student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in university should adjust the work according to Mental Health Law.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Law; Universit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