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玖玲
摘 要:韓國高校沒有全國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托倫理、道德、政治等課程來實現。通過對韓國排名第一的國立首爾大學在人文社科課程設置方面的分析,揭示韓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特征,以期帶給我國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點啟示。韓國高校非常重視儒家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培育,重視宗教、哲學、歷史、語言等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關鍵詞:韓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4-0196-02
韓國高校沒有如我國高校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概論”、“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等這樣的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程,普通高校系統思想政治教育也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課程及教材,但這并不說明韓國高校不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韓國高校在倫理、道德、政治等文科課程開設方面非常豐富,這些課程具有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韓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
一、首爾大學課程開設的總體情況
首爾大學是韓國著名的一所公立大學,在韓國高校中排第一,在亞洲大學中排名榜第六,世界第63,全校有冠岳、蓮建等2個校區,設有16個單科學院及研究生院、3個專科研究所(專修研究生院)、93個研究中心及支援單位。首爾大學校建校以來,一直領導著各學術界的發展,并培養出了一批社會各界領導人物,享有“韓民族最高學府之稱”。2006年首爾大學校迎來了建校60周年,學校為發展成為以研究為中心的大學,頒布了長期發展計劃,又制定了21世紀中長期發展計劃并正在推進中。現在正在履行以集中培養高等人才為目標的“頭腦韓國21工程”,為培養出有競爭力的研究人員,從而發展成為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綜合型大學而努力。
首爾大學學士畢業所必需的最低課程總學分為130學分。其中,基礎課程為36學分以上,專業課程為39學分以上。其課程分為教養課程(相當于我國高校的公共課)和專業課程兩大類,其中教養課程分為基礎課,核心課和一般教養課三類,賦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課程主要體現在教養課中的核心課和一般教養課[1]。
二、從課程設置看首爾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
1.非常重視宗教與哲學教育,注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與培育。韓國高校宗教課程的內容與目的在于介紹宗教知識、培養宗教價值評估能力。宗教課程本身并不屬于道德教育課程,但是宗教課程擔負著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是德育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儒家倫理教育一直是韓國道德教育的根本,但隨著西方倫理觀念的不斷傳播,韓國也存在東西方道德觀念的沖突。目前,韓國試圖走的是一條融合東西方道德的道路,東西方宗教課程在不同高等院校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視。但是,“各所高校在宗教道德課程設置理念和兩類宗教課程道德教育的功能方面仍然是有差異的。各高校宗教課程設置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只是從自身的傳統和性質出發,比如高麗大學更側重于東方宗教教育,致力于對中國儒教、道教和佛教的研究,大致定位在東亞文化圈;而梨花女子大學則明顯偏重于西方基督教教育,漢陽大學則是兩者均有所側重。”[2]首爾大學則在核心教養課中開設了東西方宗教智慧、現代宗教與文化、伊斯蘭文明與世界史、圣經與基督教文化理解、宗教象征的理解等五門宗教課程,一般教養課中則開設了宗教學概論、宗教與文化、人與宗教、宗教與藝術、世界宗教入門、善與宗教修行、現代文化與基督教、佛教哲學、道教哲學等九門課程,這些課程涉及世界的各大主要宗教,注重宗教與其他方面相結合,加強學生的綜合理解,以發展學生的宗教價值評估能力,提高學生的自我鑒別能力和自律能力和倫理道德判斷能力。
同時,韓國高校普遍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哲學教育,首爾大學在一般教養課中開設了32門哲學相關課程[3],從課程名稱可以看出,首爾大學注重哲學與宗教、哲學與文學、哲學與歷史、哲學與科學技術相結合,讓學生用大視野人生意義與價值進行審視。
2.非常重視歷史、法治教育,注重學生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鍛造。韓國高校歷史、法律教育課程十分豐富,目的是鍛造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首爾大學開設了多樣的歷史必修和選修課程,如核心教養課中所開設的韓國史評論、東亞國家間韓國古代史論爭、歷史與歷史再現以及一般教養課所開設的32門歷史類課程[4]。學校在注重世界歷史介紹的同時,非常注重本國歷史的挖掘。
韓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民主法治觀念是韓國國民精神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法律課程自然成了學校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在韓國高校,對法律教育的重視程度比歷史教育有過之而無不及。首爾大學核心教養課開設了社會與法、女性與法、市場經濟與法民主、公民與憲法,一般教養課中開設的法學概論、法與倫理等法律課程。注重法治教育與各科專業教育結合,提高學生在專業領域的法制和道德觀念,其目的就是提高學生在專業領域的人文倫理和社會法制觀念。通過法制教育,讓大學生自覺守法、增強國家認同感,提高使命感。
3.非常重視語言教育,注重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韓國高校普遍重視外語學習,大量的外語課程出現在韓國高校公共課程當中。首爾大學開設了包括韓語在內的17種語言課,共計77門。重視國語學習,外語教育以中文和英文為主,另外開設有法語、德語、俄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希臘語、拉丁語、日語、阿拉伯語、印度語、斯瓦希里語、馬來語、蒙古語等多種外語[4],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目的在于培育符合全球化要求的現代人才,促進學生思想素質的提升和國際視野的打造。語言本身只是交流的工具,但是通過語言文化的學習卻能發揮政治教育的作用,這充分體現了韓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隱蔽性和滲透性。“培養精通聽說讀寫能力和外語語法的現代韓國國民,使他們成為新千年內有創造力和高素質的領導人”[2],這正是韓國政府和大學所期望的目標。
三、首爾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開設對我們的啟示
首爾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與我國普通高校有著相似之處,如重視歷史教育等。但也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透過首爾大學,我們不難發現韓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方式隱性化。從課程設置可以看出,首爾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歷史、宗教、哲學、語言等課程進行,重視這些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多樣化。不管是宗教,還是哲學、語言,首爾大學都開設有豐富的必修、選修課程供學生學習。筆者認為,這些特點給我們帶來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與注重與本國國情相結合。韓國高校課程設置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重視儒家傳統文化和本國國情,同時注重國際形勢的大背景。眾所周知,現代社會發展變化非常快,脫離形勢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會喪失目標,參與社會實踐就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經歷實踐過程的錘煉。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繼續堅持“意識形態化”,把握正確方向。縱觀世界,各個國家都在旗幟鮮明地宣揚本國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美、英、法、德、日都在宣傳資本主義如何優越,韓國則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傳自己的建國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蝕。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題中應有之義,我們絕不能忽視。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并且宣傳四項基本原則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含義,抵御文化入侵。在這方面蘇聯、東歐的教訓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韓國非常重視社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為思想教育對象生活在現實之中,無時無刻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們也必須調動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團體和大眾傳媒,注重營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圍,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強烈的滲透性和持久性,使學生們在良好的大小氛圍中經受精神的洗禮,提高思想境界和民族認同感。
3.加強對本國傳統文化的研究,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韓國人很好地繼承了我國傳統儒家思想,在高校普遍推崇儒家思想。在新形勢下我們更應該加強對傳統儒家思想的研究,充分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儒家思想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在于“道德教化”,這是在國家主導下的全社會的教育行為,是培育民族精神和良好社會風氣的根本環節。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在黨和國家大力倡導加強文化軟實力的今天,如何將挖掘和利用文化傳統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符合本國需要的人才,以保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我們可以從韓國的做法中獲得參考點。
4.應把培養民族精神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目標。民族精神是一種激發人向上的動力源,個體的民族精神越強,他就越能為民族的事業而奮斗。民族精神是人類群體間一種強大而具普遍意義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已被列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因此,民族精神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致力于培養民族精神。韓國人的愛國熱情是世界有名的,這與韓國學校重視對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有著密切的關系。韓國在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我們應當對以往那種過分政治化、簡單否定傳統文化的做法進行反省,把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之中,堅持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實踐需要出發,重新審視、闡述、理解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意義。學習韓國的做法,重視并深入挖掘宗教、哲學、歷史、語言等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力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切實把民族精神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當中,培養富有民族精神的新時代青年。
如今,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韓國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韓國社會在享受物質富足的同時也經歷著精神困境。隨著西方文化和技術的大量涌入,其道德傳統受到了挑戰,良好的風俗也有丟失的現象,由此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越來越多,諸如政黨間的矛盾重重,“全武行”屢次上演、貧富懸殊,勞資關系緊張、物欲橫流,拜金主義猖獗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學生對現實社會也表現了極大的不滿,并在痛苦中探尋真理,特別是大學生中出現了研究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讀書小組,并舉辦講座和講演會[5]。應該指出的是,我國與韓國在政治體制、教育機制等諸多方面都有不同之處,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方面,我們只能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精神對其進行分析、利用和超越。
參考文獻:
[1]課程解說[EB/OL].首爾大學網站,(2012-02-06)[2014-05-
23].http://www.snu.ac.kr/upload/edu_file/Explanation_kor.pdf?8dd4d92c2d6ca939cd8983d88d64817d.
[2]陳立思,高翔.從人文社科課程設置看韓國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綜合版,2007(7/8).
[3]基礎教養教育[EB/OL].首爾大學網站,(2012-02-06)[2014-
05-23].http://www.snu.ac.kr/basic-education.
[4]首爾大學基礎教育院[EB/OL].首爾大學網站,(2012-05-23)[2014-05-02].http://liberaledu.snu.ac.kr/community/?data=
idx%3D3063%26pagecnt%3D%26letter_no%3D%26offset%
3D%26search%3D%26searchstring%3D%26present_num%3D&boardIndex=8&mode=view.
[5]陳義祿,李俊勤.韓國教育與道德教化的考察及思考[J].當代韓國,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