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林
摘要:《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朗讀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生應較準確地掌握標準讀音和朗讀要領,流暢而正確地讀出各種句式的不同語氣。學習一些朗讀技巧,如:重讀、停頓、語速、語調等。這說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朗讀的重要性。朗讀既符合學生的生理需求,又能加強學生對文章自我解讀的感受和理解,還有利于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同時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
關鍵詞:朗讀 興趣 培養
中國自古以來就注重朗讀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由此可見朗讀,不僅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更是最常用的方法。在新課改的今天,受升學考試壓力的影響,往往在一節課里絕大多數時間師生都糾纏在紛繁復雜的文本分析中,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朗讀教學成為了一種點綴。重文本分析而輕朗讀訓練的現象在我們身邊的課堂中屢見不鮮。同時,學生朗讀水平存在不少問題,如語速把握不好、讀破句子、情感把握不到位等現象時有發生,更重要的是不能做到“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這就使一些學生不敢讀、不會讀,這種狀況不利于學生成長的。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在課堂上貫穿朗讀教學,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學生的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嘗試。
一、創設朗讀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朗讀不是簡單地把文字轉換成聲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讀,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而這種情來自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學生往往對直觀、生動的事物最感興趣,課堂上我們可以適當地運用一些多媒體、音樂、圖片以及教師的范讀來渲染課文情景,首先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才會對所讀的內容產生興趣,產生讀書的欲望。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這篇課文時,由于作者在文章描繪了五幅圖畫——春草圖、春風圖、春花圖、春雨圖和迎春圖。為了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朗讀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在網上找出很多課文中所寫到的春天美景的圖片,上課伊始把圖片展示給學生看,他們不禁會發出陣陣贊嘆聲。我因勢利導:“這么美的春天,同學們誰能通過朗讀來讓大家感受到春天的美麗呢?”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每位學生都想盡情地抒發自己內心對春天的贊美和喜愛。
二、朗讀方法要靈活多樣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的方法很多,如范讀、齊讀、分角色朗讀等,各種朗讀有不同的功能和適用范圍,但無論是采取何種朗讀方法,都要根據文章的特點和學生的朗讀水平以及認知能力來確定。一般來說,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學生的朗讀出現偏差不到位時,應該采用范讀。教師在范讀的同時要對學生提出要求:你們聽了范讀,想想為什么要這樣讀?聽教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課文,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這樣的要求不僅引起學生的注意,引發他們的思考,更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在范讀中學到朗讀知識和技巧。當遇到對話較多,充滿趣味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聲朗讀。但要注意的是:教師的范讀只能起示范啟發作用,而不是簡單地讓學生進行機械地模仿,同時,一節課中范讀不能太多,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留下足夠時間讓學生自己讀。也要慎用齊讀,因為有學生會“濫竽充數”并易產生唱讀的不良習慣,這在我們農村學校較為常見。這樣不同的文章,不同的題材采用不同的朗讀方法,不僅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對學生語感的培養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朗讀指導的過程要合理、有層次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在開始時不能有過高要求,要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朗讀訓練要有階梯型,即階段性。對學生來說,即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朗讀,又有較高要求——順暢朗讀,更有最高要求——傳神朗讀。在一開始朗讀時,由于膽怯或是其他原因,學生不一定都能對朗讀產生很強烈的興趣,同時朗讀技巧也不足。這時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由地練習、充分地合作交流討論、通過大量地比較和揣摩,不斷地提高自身水平。而學生一旦達到充分理解且又經過反復練習,確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熟練自如的朗讀水平時,自然會躍躍欲試,一展身手。此時激發學生創造性地朗讀,如表演讀、有感情地朗讀、誦讀等形式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整個課堂氣氛也將充滿活力。
四、努力培養朗讀興趣
不同的文章朗讀時各有其特點,有的輕松愉快猶如碧波泛舟;有的雄厚低沉猶如雄獅嘶吼;有的蒼勁悲涼如泣如訴;有的慷慨激昂猶如驚濤駭浪;有的委婉曲折猶如低語傾訴;歡快時又猶如輕風撫柳.....就在這時快、時慢、時高、時低,悲悲喜喜、議議敘敘之中酣暢淋漓地表現出了文章的主題。就這樣學生在朗讀和聆聽后一定能夠凈化學生的靈魂,使學生感受到審美的愉悅,從而體現朗讀的巨大價值。在這樣的課堂中不僅學生學得愉快,而且教師教得也輕松。特別是那些朗朗上口,遣詞造句乃至修辭結構都特別講究的精品文章,朗讀甚至背誦起來那簡直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享受,它不僅能夠陶冶情操、凈化靈魂,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而且對于學生今后的寫作、發言、都會有所幫助,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當前更能對學生的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直至熟讀成誦,不但可以感受文章的結構美、語言美、思想美、情感美,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合理的朗讀過程,抓好朗讀訓練,讓課堂充滿朗朗書聲,只要我們堅持讓學生充分地讀,通過在讀中感知、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堂一定會變得靈性。
參考文獻:
[1]德吉措.朗讀教學在新理念下的體驗[J].快樂閱讀,2011(18).
[2]佟秀香.朗讀訓練策略談[J].閱讀與鑒賞(下旬),2011(9).
[3]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