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要:豐富的肢體語言是每一位教師都應運用的教學語言。尤其是在英語教學中,肢體語言的運用可以彌補我們語言教學中的不足。豐富的肢體語言,也會是每一位優(yōu)秀教師所必需的交流載體,它架起了一座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什么是肢體語言呢?教師在課堂上講課,除了運用有聲語言外,還需借助于一些表情、手勢、動作等無聲語言的表達來補充有聲語言的不足,傳遞特定的信息,以加深印象,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用表情、手勢或動作來交流思想的鋪助手段是一種伴隨語言,稱之為肢體語言。
關鍵詞:英語教學 小學英語 肢體語言 教學輔助
肢體語言是一種無聲語言,但它同有聲語言一樣也具有明確的含義和表達功能,有時連有聲語言也達不到其效果,這就是所謂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尤其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更離不開肢體語言這座“橋梁”。筆者認為肢體語言的運用應注意以下幾點。(1)肢體語言具有表現(xiàn)力強的特點,因此我們在運用時一定要注意準確、恰當。運用得過多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減低我們的教學效果;過少則不會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2)肢體語言的運用一定要注意自然,切忌矯揉造作。教學還是要以語言表述為主的,肢體的表現(xiàn)只是起到輔助作用,我們要恰當?shù)亍⑦m時地、自然地做出一些肢體動作,切忌刻意地去用肢體表達。(3)肢體語言的運用也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考慮學生的接受情況,切忌肆無忌憚地唱“獨角戲”。如果觀察到學生比較反感就要立即停止。肢體語言的運用要有充分的準備和考慮。我在教學過程中一直注重肢體語言的運用,認為肢體語言的運用主要有以下幾點好處。
一、肢體語言可以使我們的語言表達更清晰
我所教學的是小學英語,面對詞匯量不足,語言經驗少的小學生,肢體語言是必要的。當教師用心良苦地用英語組織教學時,學生不僅可能聽不懂,而且還會因為這種“不懂”,而漸漸對英語失去學習興趣。當學生對教師的語言表達無法理解時,教師就可恰當運用肢體語言來幫助他們理解。教學中我常用到的一些肢體語言。例如,要求學生“Open your book”時,可用手做翻書狀,學生自然就會理解;要求學生“Come here”時,可邊說邊向學生招手;要求學生“Listen”時,可邊說邊用手在耳邊做出聽的樣子;要求學生“Pair work”時,可用兩只手指對指來表示是在兩人之間活動;而在要求學生“Group work”時,則可邊說邊用雙手圈成圓狀,以示是在小組內活動。如此種種,肢體語言很好地避免了母語講解,為課堂上用英語授課提供了可能性。
二、肢體語言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英語學習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讓學習成為事半功倍的事情。而肢體語言,是一種富有感召力的語言,它能迎合小學生好動,好奇,好勝的心理,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肢體語言,觸發(fā)學生心靈的敏感點,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點燃他們英語學習的熱情。
例如,PEP小學英語中的Lets do 部分,就是讓學生把有聲的語言,配上無聲的動作。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全身律動的時刻。課堂上每到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們都表現(xiàn)得興趣盎然,活潑好動。
當然,除了教材中為我們安排的環(huán)節(jié)能很好利用肢體語言外,教師也應創(chuàng)造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教學PEP小學六年級下冊表情單詞時,自編歌謠,請學生與我一起I am tired. 呼呼……做累了睡覺狀,I am excited.耶耶……做興奮大喊狀,I am sad.嗚嗚……做憂愁悲傷狀,I am angry.哼哼……做生氣憤怒狀等。通過引導學生跟教師一起用非言語交際做與本課相關的表情、動作。學生在聽聽,做做的活動中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為新課地學習做好鋪墊。
三、肢體語言可以使學生更輕松地理解知識
小學英語中所教學的單詞,大都是一些表實物的名詞或表動作明顯的動詞。在教學中學習這些新詞時教師適時地利用肢體語言,更能幫助學生接受新知,并有效幫助學生識記。因為肢體語言是直接訴諸于人的視覺器官,具有極強的直觀功能,它能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神奇。在作用于聽覺的基礎上,如果再輔之以肢體語言,就能同時作用于視覺,產生動態(tài)的直觀形象,為學習新知提供了有利條件。
例如,在學習動物名稱時,可引導學生邊說諸如“cat,cat,喵喵喵”這樣的話,邊用張開五指的雙手在嘴邊拉動;在教train這個單詞時,教師學火車啟動、前進和鳴笛的聲音,同時,還可用手向前劃圈作車輪滾動狀。在學習動詞“fly”時,教師張開雙臂,做飛翔的動作,更可讓學生也一起體驗“飛翔”。 以上種種,肢體語言不僅使學生更易接受新知,讓新知的識記達到長效記憶,更給教學帶來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四、肢體語言給予學生評價、鼓勵,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與鼓勵,是學生學習的顯著動力。這種評價與鼓勵,不僅可以借助話語,當然也能借助于肢體語言。富有表現(xiàn)力的肢體語言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是評價、鼓勵的巧妙手段。
課堂上教師應增強手勢,眼神等肢體語言言的評價,以滿腔的熱情、飽滿的精神、豐富的情感,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感情的交流,達到對學生的評價和鼓勵。
上課時教師用微笑與和藹勉勵的目光給予學生信任、鼓勵和關心,從而激起他們的勇氣,排除畏懼的心理,在情感上與教師縮短距離,進而與全班的氣氛融合起來,提高學習效率。當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教師伸出手撫摸他的頭,讓他感到教師沒有責怪,只有鼓勵。當學生回答精彩時,教師會心地微笑,伸出大拇指再說:“Very good!”學生會感到更滿足。
運用積極的肢體語言,給學生以鞭策和鼓勵,激起他們克服困難的斗志。這樣就會使學生產生樂觀、自信、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因此,要把肢體語言帶進課堂,貫穿教學的始終,使它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
總之,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和交流性很強的學科,我們小學英語教師應注重肢體語言在課堂上的重要作用,加緊對肢體語言學習和研究,并將其更好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借助生動形象的肢體語言,架起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使課堂氣氛更加輕松自然,讓英語教學更具科學性和趣味性,從而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挖掘他們學習的潛能,提高英語思維能力,進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