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摘要:引入,是教師在一項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境界的行為方式。引入環節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有時也貫穿在課堂教學之中。本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就課堂引入的幾種常用方法及引入過程中容易陷入的誤區展開探討。
關鍵詞:課堂引入 興趣引入的方法 引入中的誤區
在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中,由于中職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差,學習數學的興趣不高,數學教學工作難以展開。然而中職學生大都不喜歡學習數學,一個根本原因是數學教學的純理論化。數學課相對來說比較枯燥、抽象,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就成為了中職教師面對的重要任務之一。
引入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是一個比較短而又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是教學活動的第一個環節。引入不僅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起始環節,也是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觸點。在當前教育界普遍追求教學的有效性,積極構建有效教學模式的大背景下,怎樣實施有效的課堂引入就顯得十分重要。下面我就根據自己幾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課堂教學中的引入環節。
一、課堂引入的方法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因此,在教學中采取生動的、適應學生現階段心理特征的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樂于投入到學習中去,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部電視劇、一本好書的開頭能一下抓住觀眾、讀者,讓你非看完不可。我們上課也是一樣,一個課題的引入能否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對能否上好這節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引入方法要視具體教學內容和情況,可以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
1.故事引入法。與數學有關的故事、軼聞或史料的引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的氣氛活躍,讓學生感到數學原來也是一門有趣生動的學科。這樣一來學生既了解了歷史,還受到了尊重科學、尊重真理的教育。
2.類比引入法。類比思維的認識依據是各種事物之間有類似性,類比是發現真理的工具之一。從數學問題的發現或提出新命題的整個過程看來,大部分數學問題都是從具體的問題或素材出發,經過類比、聯想等多種方法,形成命題(猜想)最后加以認證的。教材當中屬性相類似的內容占有的比重也相當多,比如,函數的奇偶性;正弦函數與余弦函數;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針對它的發生過程、內涵、結構、性質以及解決問題所用的數學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相似性來創設問題的引入,由此及彼,觸類旁通。
3.歸納引入法。歸納法是從個別性知識,引出一般性知識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結論。歸納法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數學方法。從數學問題的發現或提出新命題的整個過程來看,一部分的數學問題都是從具體問題或素材出發,經過歸納、觀察、實驗等各種途徑,形成命題(猜想)最后加以確認。數學教材中的部分概念、公式、定理都是使用歸納法來驗證和推導的。按照“觀察—猜想—證明”的思維模式創設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助于學生全面地認識掌握數學體系。
例如,“等差數列”第一課時引入部分可以這樣設計。
觀察下面的數列,它們有何共同特征?具有什么性質?
(1)1,3,5,7,9,11,13,15,17,……
(2)2,5,8,11,14,17,20,23,……
(3)-2,-4,-6,-8,-10,-12,-14,-16,……
(4)0,0,0,0,0,0,0,0,0,……
這樣的設計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啟發性、開放性,有能力發展點,個性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點。對于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學生來說,是有條件也有可能發現這些數列的共同特點及性質的。
4.實驗引入法。抽象的數學知識廣泛地蘊藏在客觀事物中。數學的這一特點,決定了數學教學中引入的操作演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條件,把新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融合于學生的操作或者教師的演示之中來引入新的知識,這是符合學生的心理認識特征以及情感需要的。
例如,“橢圓及其標準方程”第一課時設計可以這樣:上課前,在黑板上固定兩個不同的點,將一根沒有彈性的繩子(繩子長度大于兩點之間的距離)兩頭分別固定在黑板上的兩個定點上,然后讓學生拿筆貼著繩子畫就行,最后得到的圖形就是一個橢圓。
這樣的引入方法比較起常規的引入法就顯得比較新穎、更具有吸引力,能使學生更加感性地認識橢圓這一幾何圖形,尤其是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驗,營造了“做”數學的氛圍,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來。
當然數學課的引入方法還有不少,但是無論哪一種引入方式都應該注意一個前提就是: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不要故意制造緊張空氣。
二、引入中的誤區
1.一味強調引入,課堂本末倒置。這是課堂引入的一個極端,課堂中花較多時間在引入環節,而淡化了探究新知這一課堂主體,學生不能很快地從“引入”進入到本課的重心,導致課堂時間不夠,影響本節課教學任務的完成,本節教學重點只能草草了事。
2.引入方式傳統,傷害學生自信。知識是有連貫性的,如果課堂引入還常用“復習”提問等傳統的方式可能有欠妥當。有時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雖然是相當簡單的問題,但還是有少數學生回答不出來,如果一上課便讓他們回答問題,一旦他們答不出來,即使不責備,他們也會覺得沒有面子,在無形中傷害了他們的自信心。削弱了學生的自信和對新知識的渴求心理,這樣的引入方法顯然是不符合新課程教學理念的。
3.引入過于花哨,缺乏數學味。對大部分學生而言,如果教師所提供的數學問題的難度對他們是恰到好處,那么他們對數學學習的熱情就能維持。這些問題應該有明顯的數學學科特點,圍繞這些問題讓學生能夠展開一系列的數學思維活動,并能有所收獲。有時候過分地追求花哨,會使引入所引用的問題離學生的數學思維比較遠。
總而言之,課堂引入必須著眼于實際應用和創新,必須巧妙精準、真切感人、能觸碰到學生的內心深處,在求知欲被激發出來之后,應立即投入到所授新課的學習中去,并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不斷激發強化他們的求知欲。當然,這更需要我們教師具備“編劇的本領”“導演的才能”和“演員的素質”,這樣才能成功地引導學生入境受情。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