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龍
摘要: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進行有效教學是提高高中生物教學質量的最有力保證,始終是高中生物教師關注的話題,也是實施高中生物新課改的客觀要求。本文主要從高中生物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策略等兩方面,對高中生物教師如何進行課堂有效教學談了我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高中生物課堂 有效教學
一、有效的教學設計
有效的教學設計是指教師以解決教學問題、優化教學過程與效果為目的,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手段等教學要素進行分析、計劃并作出具體安排的過程。
1.教師要對教學對象進行有效分析。對教學對象的分析是教師教學設計的前奏,其主要包括對學生的分析和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即學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有效的學情分析就是要求教師要深入了解清楚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實際的學習能力、實際的思想狀態等;有效的教材分析就是要求教師通過認真分析鉆研教材內容后,要把握清楚教學難易點、知識點間的邏輯關系、教材所滲透的學科思想、方法等。
2.教師要對教學目標進行有效制定。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師對學生達到的學習成果或最終行為的明確闡述和期望,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和展開的。教師的教學過程之中,若缺少了明確的目標,好比航行大海的船只沒有了指南針。高中生物教師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需要堅持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一是教學目標設計要根據《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的具體內容標準制定;二是教學目標設計要完整,即三維一體;三是教學目標設計要具有可操作性,即教學目標要切合實際的教學活動情境和學生實際等;四是教學目標設計要明確、具體。
3.教師要對教學手段進行有效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選擇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選擇的教學手段要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選擇的教學手段要能體現出因材施教的原則,以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三是選擇的教學手段要立足于學生己有的知識、經驗,學生可以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是選擇的教學手段要有益于誘導學生深入思考,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有效的課堂教學實施策略
1.教師要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當教師的課堂處在一種和諧、民主的氛圍中時,學生會以一種愉快的心情學習,學生接受知識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可以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主動發展、協調發展。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主動與學生平等地交流;教師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課堂上要多些鼓勵性的語言、少一些批評的語言。只有這樣,學生才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躍和提升,生物課堂教學目標才能完成好。
2.教師要密切聯系生活中的生物現象、重視生物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處于中學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好奇心,他們往往會對大自然中的許多生物現象、生物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們生物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準備足夠的資料,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密切聯系生活中的生物現象,讓生硬的生物知識融入到學生現實的生物現象中,從而讓學生真正理解各種生物問題和現象,從而獲得應用知識的成就感,體會到知識的價值,體會到生物學的樂趣,如在學習“呼吸作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解釋人為什么在劇烈運動后,會感覺到肌肉酸痛;在學了“光合作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解釋為什么蔬菜大棚頂要用透明的無色塑料;學習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方法后,教師可要求學生親自嘗試動手釀制果酒和果醋。
另一方面,教師應盡量創造條件,多開展一些與生物相關的實驗。因為學生通過做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可以體會到生物學的無窮魅力,可以體會到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這樣會充分誘發學生主動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和提高他們應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會讓他們掌握生物科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如學習“微生物的分離與培養”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建立大腸桿菌的平面培養實驗,讓學生親自培養出微生物,然后再通過顯微鏡仔細觀察,就可以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就可以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聯系實際生活的能力。
3.教師要利用好多媒體手段,促進有效教學。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幾乎每個學校的教室都有了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傳統的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如多媒體具有直觀形象性、交互性、集成性、控制性等優點,我們教師在進行生物課堂教學時,應充分發揮其優勢,為我們的生物課堂教學服務,如在學習“生態系統”知識時,教師可以在網絡中尋找一些與本課相關的影視、圖片等,上課時展示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在真實的圖像畫面中體驗各類生態系統,這樣會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知識。
4.教師要倡導和要求學生進行“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要求“自主、合作、探究”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因為這種學習方式是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一種重要途徑,要實現這種學習方式,作為教師在我們平時的生物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轉變教學觀念,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原則。如在學習“基因突變”的概念時,為讓學生掌握和了解基因突變的特征,教師備課時可以先搜集一些相關的資料,然后課上發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基因突變具有哪些特征,這些資料會自動為學生創設了一定的學習情境,學生就會在這種學習情境下很自然地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教師只需引導學生把握基因突變的關鍵特征,并概括總結出基因突變的特征和原因,便可使本節課達到較好的效果。因為這樣做會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發揮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主體性,使學生在分析、解釋材料的過程中,實現學習的自我建構和自我生成,這是任何教學手段都無法比擬的。
總之,教無定法,其實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還有許多值得注意、值得改進的方面,作為一名一線的高中生物教師,平時應當積極參與課堂有效教學的探索、研究,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積極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增強他們的探究意識和能力,以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李景林.高中生物有效教學策略分析[J]. 林區教學,2011(6).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