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圓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如何讓學生寫出言辭優美、富有創意的習作,是許多語文教師在作文課上的終極目標。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讓學生通過作文充實精神家園,提升人生境界,是目前新課程作文教學的關鍵。
但是我們學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數學生“談文色變”提起筆就搜腸刮肚半天寫不出一字來,因此學生一見作文心就煩。老師呢?也害怕作文教學,因為盡管他們很努力的講解,但學生仍無所適從,一籌莫展。在此,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闡述一下自己的幾點經驗。
一、佳作欣賞,激發寫作興趣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都會有《優秀作文選》或者其他的作文參考,我們可以結合我們所上的單元的體裁,叫學生去找些有關的作文,然后給一定的時間在班里閱讀,每當這時,我便同學生一起欣賞作文的精辟之處,以這種方法來積累素材,豐富寫作知識,激勵學生寫作。如在上《背影》這篇課文的時候,叫學生去找些通過描寫身體的某部位來體現父愛、母愛的文章,學生找了很多,有《父親的腳》、《母親的手》、《皺紋》等文章,我們就按照以上的方法來積累,并鼓勵學生這樣的作文我們同樣可以寫出來!學生的激情被調動起來了。
二、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收集寫作材料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提升認識和開發情景作文課,在活動中激發情感,不失為解決問題的兩種好途徑。如,針對冬季枯水造成停水、停電給大家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這一日常現象,我引導學生就此作展開討論,學生議論紛紛,講了許多因缺水停電引出的故事,貯水的緊張氛圍,為節約水沖馬桶而排隊上廁所的尷尬,為無水洗漱而跺腳的惱恨,無法復習功課完成作業的委屈等等。由此,再誘導學生做深入思考,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結果,學生涌現出“為何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環境保護的刻不容緩”、“靠天吃飯,科技發展緩慢仍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等等異彩紛呈的好思路。
三、端正思想,明確章法
文章要寫出意義,對讀者要有啟發,雖然中學生的作文做不到令人擊節贊賞,但要盡力往這方面靠近,文以意為主,就好像人以德為主一樣,開明的班主任,只要學生有正氣,他就愿意他當班長,意義是相同的。作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完全可以打破。“追求成就者不計成績;重視成功者不守成規。”這句話幾乎就是我的教學準則,寫作不要墨守成規循常習故,要有創意,但是文章總要有個目的,說明一個道理,或抒發某種感情,或贊揚一種品德,或者批評什么行為,讀完了文章,讓人深思,回味無窮,這就是寫作的目標。
四、培養學生養成閱讀摘抄、分類積累的習慣
眾所周知,這點很重要,但真正能堅持做的學生很少,而學生不能堅持的真正原因在老師,是老師們不能堅持:初一強調、檢查多一些;初二偶爾強調,檢查就免了;到了初三,基本上許多語文老師已經忘記布置這道作業了。而在我所教的班級,學生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語文作業天天有,至少兩種:閱讀摘抄和練字。最初學生也煩,但當他們的寫作水平提高了,他們從中嘗到甜頭的時候,他們已不再把閱讀摘抄當成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尤其對于初一學生,培養閱讀摘抄、分類積累的習慣非常重要,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必須要持之以恒去做的,因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五、善用聯想和想象
寫作是反映生活,但絕不是照搬生活,讀者閱讀文章是需要一種美的享受的。所以,無論是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思想,還是傳達自己對美的體驗,都需要“藝術地再現”,這種“藝術地再現”特別需要聯想和想象。當我們有了一種認識,有了一種思想,有了一種體驗,要學會找一個相似的寄托物,把我們的認識、思想、體驗滲透進去,讓讀者掰開或砸爛咀嚼這個寄托物去品鑒揣摩其中的滋味,從而得到美的享受,而不是直接地向讀者訴說。這個“罐裝”自己的思想的過程就特別需要借助于聯想和想象來完成。例如: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大量地運用了聯想和想象手法。課文的第一節,從地上的街燈寫到天上的明星。詩人由街燈聯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聯想到街燈,于是想象天上的街市,這一節詩句很工整,用喻很有特色,街燈像明星,明星像街燈,這樣回環往復的互喻,相映成趣,創造了一個充滿幻想、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妙意境,詩人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他既不滿地上的現實,就在想象的天國中抒寫自己的理想,詩的第三、四節由天上的街市進而想象天上的生活,相到人物,詩人聯想到中國民間故事中的牛郎織女。但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是不自由的,而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膽地改造了這個民間故事,在詩人的想象中,牛郎織女解放了,他們生活得自由幸福美滿。“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不信請看那朵機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詩人之所以想象天上的自由幸福,正因為當時中國人民苦難深重詩人思索著祖國人民的命運,他同情人民大眾的苦難,他引導讀者一起憧憬自由幸福的理想境界。
六、經典推薦,師生共賞
從文課中我們可專門設立一堂名為“經典品評”的課堂,即把學生們在課外閱讀中看到的名篇佳句推薦給全班同學,師生共同品評,領略其中的精妙之處,寫景佳句也罷,抒情名段也好,只要是學生認可的,我們在課堂上細嚼慢咽,吃肉喝湯,只要學生多多少少品評出點好的理由來,這難道不是一大收獲?這樣既鍛煉了學生鑒賞文章的能力,又增添了他們課外閱讀的動力和興趣,是兩全其美之舉。有時,教師也可推薦一二,師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侃侃而談,真是其樂無窮,何樂而不為?
總之,綜上所述,寫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訓練得下功夫,寫作要靠興趣,讀書必須廣泛涉獵,多觀察,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寫所見、所聞寫真情實感,寫出有意義的文字,這樣的文章,才會生動感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作文水平一定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