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
從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解讀中可以看出,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進行有效的課程教學,改變以往那種“少、慢、差、費”的現象,用切實有效的課堂教學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其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要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取得好的效果,教師要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高效教學的策略,在每一節課中實施有效教學,課堂效率才會提高,學生才會學會、樂學、會學。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怎樣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在閱讀教學中,文言文到底該如何教?這一直一直以來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們提倡學生個性化閱讀,教師也應體現自己的個性化教學思想,彰顯獨特的個人教學風格。教師要從文字入手,抓住關鍵詞句,積極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感受作者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抉擇。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就必須靜下心來咬文嚼字,在讀中品,在品中悟。文言文的課堂上,絕不能缺失瑯瑯的讀書聲。
作為一堂文言文閱讀教學課,應力求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結合。既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還要用激情點燃課堂,力求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依據以上觀點,我認為,提高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應做到如下幾點:
一、文言文需要定位,找準切入點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
教師在教學前應充分解讀文本,力求有創見性,運用智慧進行個性化解讀,突破教材、教參,讓老課文煥發出新活力。
例如,就《湖心亭看雪》一文而言,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語言上幾無難點,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卻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課教師要做的是引導學生走進一類特殊的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感受一種別樣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抉擇,領悟“孤獨”的真正內涵。正是這個定位,才會讓本節課的文本解讀走向深入,讓課堂呈現一種厚重感。
二、教師引導要到位,文本解讀要細膩
切忌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設計幾個所謂探究問題,而以“請君入甕”的方式,“越俎代庖”。學生自主解決一個問題,比教師強行灌輸十個問題的收獲大得多。真正的有效性教學,就是要充分尊重新課改的要求,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教學流程的科學設計和細致引導,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進而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提升個人能力。
三、在學生探究性閱讀的過程中實現突破
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真正理解文章的內涵,這就需要學生的深入閱讀。如《湖心亭看雪》的導語設計時,許多教師都是從欣賞西湖圖文導入的,但這會無形中讓學生僅把此文定位于“景”而忽視了情,從而使文本解讀流于膚淺。而根據自己教學的需要,可以從柳宗元被貶永州時寫下的《江雪》導入,巧妙引領:“同學們,在漫長的封建時代,還有許多文人雅士,他們由不同的原因而成為精神上的孤獨者。現實中,他們找不到靈魂安放的凈土,于是便把自然作為心靈的歸宿。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隨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去解讀一份玉潔冰清的美麗情懷。”通過教師巧妙的設疑,往往會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
此外,教師還可以將學生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呈現在黑板上,調動學生探究文本的意識。整個閱讀教學就是在不斷地解決舊的閱讀期待和產生新的閱讀期待的過程中完成的,而解決閱讀期待的過程就是探究的過程。
四、朗讀的突破
就學習文言文而言,朗讀毫無疑問地應該也成為解讀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鑰匙。例如,《湖心亭看雪》一課的整個教學的板塊都可以由“讀”引領。圍繞著解讀“獨”與“癡”,進行朗讀指導,在讀中體悟。特別是對本文寫景語言的揣摩,整個教學過程的推進和難點的突破都可以“讀”為載體完成。
五、應力求把一堂課雕琢成一件藝術品
由于種種原因,每節課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要想減少遺憾,就必須充分備課,課前要有充分預設。只有有了充分的預設,才能從容應對課堂“突發事件”,以精彩的生成推動教學進程!
文言文和現代文的教學并非隔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為同為語言教學,它們之間在許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對話互為啟示的。教師可尋找巧妙切入點作為主問題提挈全課,設置非常之問激活學生思維,以聯想想象拓展學生情感張力,以多樣朗讀搭建理解橋梁,切實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