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霞
隨著計算機專業招生規模的快速增長和大眾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的普遍提高,中職畢業生憑借一些淺顯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已經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許多中職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不能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就業對口率低,競爭力不足,難以持續發展。中職學校應該清楚這些客觀情況,明確學生的培養定位。
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計算機應用專業在人才培養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致使計算機應用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后就業困難,就業率偏低。我認為主要存在以下現象。
(一)中職學校學生學習動機不足,缺乏學習興趣
職業學校的大部分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缺少積極性及自信心,學習效率極其低下。分析成因主要由于中職學生學習動機不足。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初中階段學習欠佳,且自控能力與努力程度低,進入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后,缺乏推動力,將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視為休閑場所;家長強迫地就讀職業學校,不是本人樂意而讀;他們自己學習不佳,并不完全歸因于自己主觀不努力,也有歸因于自己的學習能力低,缺乏學習專業知識技能的動機。職業學校作為高等教育的補充,肩負著培養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的任務。特別是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今天,職業學校培養人才的數量、質量都關系到地方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可是,近些年來,職業學校的生源質量逐年下降,由于很多學生學習動機不明,因此,產生厭學情緒,產生自卑感,從而喪失學習興趣,
(二)中職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實際動手能力不夠
中等職業學校的宗旨是要培養實用型、技能型的人才,我們所培養的畢業生實際動手能力不夠,不是一名合格的勞動者。應重視學生專業素質和實際技能的培養,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缺乏獨立設計、獨立完成制作和獨立探索實際應用的能力,學過的內容很難與實際問題相結合。例如,對一臺其他功能都正常,但不能上網的電腦,不能夠找到問題所在并加以解決等等。
(三)中職學校學生綜合素質不夠高
通過調查從就業市場用人單位調查信息來看,用人單位最看中的是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因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將直接影響著企業的效益和創新能力,更影響著學生的就業穩定。有一些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計算機專業學生,埋頭苦學專業知識,整天沉迷于電腦所帶來的快樂之中,忽視了接人待物的技巧的培養。作為一名合格的勞動者,良好的團隊精神在某些時候比專業知識可能更加重要。
(四)中職學校畢業生不符合社會需求
中職生就業競爭力低的根本原因是技術水平低。很多中職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只掌握了辦公軟件的使用,但隨著計算機的普及,這些基本的技能根本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
要克服目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專業所面臨的困難,解決目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專業所出現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癥下藥。
一、以就業為導向,明確學習目標,培養間接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興趣,積極引導。對專業的熱愛和濃厚興趣是學好專業課的先決條件。因此,要解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現狀,必須做到怎樣去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我認為在教學上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吸引學生的興趣。多媒體能夠將聲音、視覺融為一體,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較,有著其無法相比擬的效果。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云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某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教師要通過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把學習目的與生活目的聯系起來,這樣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從職業學校走出來的畢業生只要有著明確而堅定的奮斗目標、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才有輝煌的明天。
二、建立以職業實習實踐為特色的模式
建立各類實習教育模式,是中職生進入生產企業近距離接觸生產設備與工藝流程,例如我校與三星工業園區的合作模式,將課堂所學專業知識學以致用的大好機會。兩年以來,三星電子工業園區一直堅持將學生“真正帶入生產車間、真正了解一線生產、真正進行互動交流”的原則,每次生產實習環節均歷時近3個月,堅持師生吃住在企業、實踐在車間,由企業工程師以及一線工人師傅一對一、面對面開展工程生產指導。學生到企業實習將是經常性的教育內容,階段性實習、頂崗實習,都是職業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把握好在畢業前夕對自己職業生涯規劃調整的最佳時機。是整個職業生涯規劃不可缺少的階段。
三、按照社會需求進行課程設置
每年有大量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涌向社會,一方面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就業難,另一方面企業用人難,應用型的、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獨擋一面的人才缺乏。企業的“熱”需求與畢業生的“冷”遭遇形成鮮明對比,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專業設置沒有經過詳細的規劃,對培養的學生定位不清,專業定位與企業需求存在明顯的偏差。中職計算機專業課程應根據學生的特點、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需求進行改革。溫家寶在2009年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會議上指出:現在我們要注意的是職業教育的規模、學科的設置,需要和社會需求相吻合,因為它是面向整個社會的,所以又應該和社會發展相協調。所以,在開設課程前,要先進行市場調查,調查就業單位的用人需要,關注人才市場發布的相關信息,總結出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生應該掌握哪些專業技能;怎樣開設課程才能培養出符合企業要求的學生等。
教學方法的改革,改變了死記硬背、滿堂灌的傳統模式,改變了應試操作、驗證性實驗、單項訓練的技能訓練方式,加強了綜合性、實用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學生實踐動手的興趣,并把在實踐中學到的知識主動應用到實際中去,使課堂教學成為歡樂的認識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新的知識領域,對比較枯燥的課本知識產生極大的興趣。學生由“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由被強迫學習改變為渴望學習。
四、加強校企合作意識
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實訓基地,加大實訓基地建設力度,建立校企雙方緊密合作的長效機制。一方面能夠使有利于學校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培養目標,使學生在畢業后很快地融入到生產實際中去,例如,我校就與聯想合辦了“聯想專班”,學生畢業后全部進入聯想工作,而聯想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都可以在學校的學習和企業的實習中完成人才的培養,而幼師專業也與幼兒園進行了合作。
另外,中職生普遍文化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較差。比如像編程、數據庫操作等對數學能力、邏輯能力要求較高的科目,不適宜開設過多,可以相對多地進行網絡組建、計算機維修、圖片處理、辦公軟件等方面的教學。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這就要求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要具備直接從業的專業技能及相關行業的職業素質,通過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課程結構調整,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措施,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在中職學校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職業規劃指導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教師,我們應該通過各種途徑(變學生的學習、就業觀念,使學生認識到職校生美好的就業前景及社會地位,增強他們的就業自信心,應讓學生明確自己是要做什么。向何方努力。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學生將處于一種茫然的狀態,生活也好像失去了激情,得過且過。教育學生最美好的青春應該是到社會上拼搏一番,我相信只要我們鑄造好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就一定能夠打開中職生旺盛的求知之門,從而真正地實現自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急需專業技術人材。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