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
新一輪課程改革猶如春風,為各學科教學的發展帶來了契機。其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模式讓廣大教師看到了教學的“春天”。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主要陣地。我們要堅持繼承與創新的原則,吸取傳統教學的優勢,注入新課程改革這股“活水”,推進語文教學改革進程。現筆者結合實踐,對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總結出以下幾點體會。
一、趣味課堂,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在學生的認知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就奠定了教學成功的第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貫穿于小學階段教學的重要目標。那么,如何來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呢?這需要考慮到以下兩點:第一,學生實際。學生是教學的中心,一切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來展開。只有符合學生的特點,才能贏得學生對學習的喜愛,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愛聽故事、玩游戲,對周邊新鮮的事物感興趣。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生理特點、認知規律等,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教學活動,才能引起學生的關注與興趣。第二,學科特征。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這決定了其與數學等學科比起來更富有趣味性,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內容,設計出突出語文特色的教學活動。
1.形象教學法。小學生處于形象思維認知初級階段,對形象直觀的事物感興趣,能從中獲取大量信息。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圖片、實物、簡筆畫等直觀手段來增強教學的形象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枯燥地認讀、機械地拼寫,學生識字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好。如果利用學生所喜愛的簡筆畫來動態地進行識字教學。如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等。這樣的教學比枯燥的一筆一畫的教學更具趣味性,能引起學生識字的興趣,使他們享受識字的樂趣,從而讓學生從音形義來認識生字。
2.問題教學法。以問題為主線來貫穿教學,使學生處于不斷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這樣比起教師直接講解更加富有懸念性,可以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從而調動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如在學習《奇怪的大石頭》一課時,我讓學生思考:大石頭“怪”在哪里?這樣的問題激起了學生的閱讀欲望,學生自然會帶著問題對文本展開有針對性地閱讀與思考。采用這樣的方式來導入比“開門見山”讓學生直接閱讀更加富有趣味性,更能引起學生的主動閱讀。
二、開放教學,激活思維
新課程倡導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開放式教學與封閉式教學相比,將學生從傳統教學中解脫出來,打開了學生思維上的“枷鎖”,突破了教學時間與空間等諸多限制,能使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與聯想,激活思維,從多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與創造性思維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跳出傳統教學的桎梏,做好學習的指導,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激活學生思維,打造高效課堂。
1.開放性的教學活動。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不要機械地執行教材要求,按照教參被動教學,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設計開放性活動。如在學習《竊讀記》時,可以讓學生思考:文中的小女孩說竊讀是恐懼而快樂的。如果你是作者,你如何來描述這種竊讀的感受。或者如果你是書店的老板,遇到這種情況你會如何對待呢?這樣更能讓學生深入文本,加深體會。
2.保證學生主體參與的時間與空間。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這要真正地體現在具體的活動中。教師要保證學生有充足的閱讀時間、思考時間,讓學生能夠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來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這樣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才能產生更多的獨特見解,達到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3.讓學生學會表達與傾聽。我們要為學生的交流與討論提供機會,讓學生學會表達、學會傾聽,能夠將自己對文章的感受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能夠聽懂其他同學的發言,這樣才能展開充分交流,實現思維的碰撞,從而達成共識,達到對文本的真正理解。
當然,在學生主體參與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組織與引導工作,要為學生提供各種機會,創造各種條件,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發與指導,引導學生展開獨立而積極的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張揚個性、挖掘潛能,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創造性學習,有效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三、課外活動,提升動力
課堂只是教學的一小部分,現實生活中還有著更多的學習資源、更充足的學習時間與更寬廣的學習空間。我們的教學也不能只局限于課堂,而是要向課外延伸。應該為學生設計多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豐富見聞,增長知識,在活動中內化知識、提高能力,實現學用結合。這樣更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與學習動力的增強。
1.朗讀比賽。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讀應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讓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在課外我們可以組織朗讀比賽,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朗讀,在朗讀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內化語言,積累素材,提高朗讀能力。
2.書寫大賽。寫得一手好字至關重要。因此,我們要加強寫字教學,要讓學生準確地掌握字的結構、筆畫、筆順,寫得一手漂亮端正的好字。我們組織學生開展書寫大賽,并將學生的作品集中起來,由學生投票選出獲勝者。這樣的活動可以增強學生寫好字的動機,并積極練習。
3.演講比賽。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開展演講比賽。可以談對文章某個觀點、主題等的理解,也可以由教師選主題等來進行演講比賽,這樣的活動集口頭表達與寫作訓練于一體,可以讓學生將所學充分地運用其中,對于學生口語表達水平與寫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4.社會調查。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生活,開展一系列的社會調查實踐活動。如收集大街上廣告、標語中的錯別字,或收集企業文化、校訓、廣告宣傳語等,讓學生從語法、句型、文化等層面進行分析。
這樣的課外活動既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使他們認識到語文學習的實用性,提升語文綜合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學習的樂趣,更利于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化與提升。
總之,在全新的教育形勢下,我們要重新審視語文教學,從教學的各個因素入手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開放性、現代化,實現教學的全面改革。引導學生展開富有興趣的主動學習,促進學生語文素養與綜合能力的提高,為成為創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