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秀麗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呼吁教育要重視人文教育,把學生從題海戰術中解脫出來,通過學校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更高的能力,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更熟練,同時具備較高的道德素質。那么,歷史教師如何進行教學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這個問題值得歷史教師進行深思。本文從人文教育的內涵以及人文教育的目的進行闡述,說明了人文教育對人才培養的意義。
一、人文教育的科學內涵
(一)人文教育提出的國際國內背景
在全世界范圍內,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僅要求更多有能力的人才,還需要越來越多的能力和品德都具備的人才,這樣才能推進全社會的進步。在近代,一些國家重視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學校教育也同商業利益掛鉤,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習教育教學的質量,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對工作的熱情感,使越來越多的人感到情感的空虛。在擁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后,對情感的追求使他們更加注重對教育的追求,強烈呼吁人文教育。人才的素質能力決定著社會發展的速度,所以現在許多國家都提出了人文教育。在我國,為了使國家的整體實力增強,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質人才涌現。所以,現在需要進行的人文教育能培養出促進社會發展的人才,國家對學校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也越來越重視。
(二)人文教育的內涵
在多年的教育發展中,人們對于“人文”的普遍看法是“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而在人文教育中,對文化的理解不是僅僅指的知識,而是人在社會生活中所創造出來的財富總稱。這種財富不僅包括文化財富,還包括物質財富。在進行人文教育時,需要讓學生提高對人文科學的掌握程度,通過他們的學習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利用各種科學知識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使他們的內涵不斷加深,反應在人的外在就是具備文明的舉止、高尚的道德修養,在待人接物上充分體現了知識的內涵,散發出人性的魅力。
1.社會的不斷進步是依靠人的能力來促進的。只用充分利用具備各種能力的人才,才能使人類的經濟生活獲得發展。在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必須具備科學性的眼光,對經濟的發展具備敏銳的判斷力。時代的進步,決定了人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以科學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科學的態度投身社會。崇尚科學已成為人們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社會、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精神力量,或者說已經成為當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2.從科學知識與科學精神兩者的關系看,掌握的科學知識越多,越能刺激科學精神的發展,這種科學精神能使人更具備對知識的探索能力。但是一個人掌握了大量的科學知識,并不代表他就具備科學精神。在人文教育中,教師通過讓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會向學生滲透科學精神的培養,使他們自覺地樹立起科學精神來促進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在科學知識的培養中,學生能形成對事物正確、客觀的判斷力。
二、歷史教育如何實現人文教育的目的
從人文教育的內涵來看,我們知道在人文教育中也包括了科學教育,是比傳統教育范圍更廣的教育方式。在人文教育中,學生通過學習能獲得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所以,人文教育和傳統教育在培養學生知識含量上有一定的相同點,不同的是傳統教育對提高學生的歷史能力不重視,只是對學生成績的高低進行評價。在人文教育除了要讓學生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還要讓他們對知識能熟練運用,培養學生利用歷史眼光和經驗來分析問題。歷史學就是這樣一門兼具科學性與人文性的學科。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根本區別在于思維方式和認識事物方式的不同。科學體現的是人類的工具理性,人文則體現價值理性;科學求真,人文向善;科學訓練思辨,人文涵育情感;科學辨析因果,力圖解釋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聯系,人文則評價得失成敗,致力于改善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科學強調是非對錯,人文注重好壞善惡;科學著眼于人類生活的外部環境,而人文關心的則是人的精神世界。從目前我國各種層次的歷史教育來看,顯然更加側重于科學性,而不是人文性。但是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獲得的更多的是科學思維的訓練,而不是人文精神的涵養。如何才能使歷史教育真正實現人文教育的目的呢?筆者以為,以下幾項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1.改革歷史教學內容。在歷史教材中,歷史事件都是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進行編寫的,這種順序說明了歷史發展的規律。在進行教學時,教師要通過歷史事件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的影響,同時還要把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事件融入到歷史課堂中,從學生更近的現實事件中對學生進行感化,使他們形成對人對事的一種美的情操,把學生培養成高品質、高能力的綜合性人才。利用這些事件讓學生體會人性中的美好,使他們樹立大公無私和勇于奉獻的精神。
2.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進,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權。在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對知識的了解和深入是他們對歷史的興趣引導的。而傳統教學中的教育方式是通過灌輸把學生變成一個個相同的知識容納器,他們的思維處于一成不變的狀態,能力的強弱只是在記憶知識的多少上有差別。在面對需要把歷史問題中吸取的經驗運用到現實中的問題時,就會不知如何解決。死板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來的學生是對知識生搬硬套的“人才”。在人文教育中,教師讓學生自己做主,根據教師制定的學習目標進行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使他們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在這種寬松積極的學習氛圍中,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我發展的能力。
總之,從教師、學生和家長的觀念出發,把人文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為了提高學生對事情的判斷力,使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需要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使學生在快樂的學習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歷史知識,拓展歷史視野,還具備較高的人文素質,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為以后在社會上的工作和進一步的學習打好基礎。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