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偉
素質教育實施以來,各個學科的教學也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高中的生物教學方面表現在更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由于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學生的知識向技能的轉化主要依賴于試驗的教學效果,提高實驗的教學效果也就保證了學生能力的提高。然而,從根本上提高實驗的教學效率就是要抓好試驗的教學設計。所以,運用科學的、符合實際教學情況的實驗教學設計對于提高生物的實驗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能力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對當前實驗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分析
現階段的學科教學都逐步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這在生物教學中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課程標準對每一個主題都有對應的實驗要求,從某種程度上說讓教師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方式,運用新型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然而,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師生的角色轉變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新增的實驗的數量之多讓部分教師往往無從下手,而學生也有不適應新教學模式的現象發生,種種因素造成生物的實驗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教學,實驗課上有的教師甚至給學生做一些演示實驗就完事,無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所學到的知識不僅沒有得到鞏固,而且也影響了學生技能的培養。所以,增加的實驗內容與生物教師的適應能力之間的矛盾應該及時解決,才能使生物的實驗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傳統應試教育的守舊的教學模式阻礙了生物實驗教學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只重視學生的實驗結果,而新課程標準下的生物教學要求教師更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教師轉變的過程中,由于對實驗教學缺乏必要的研究,導致生物的實驗往往成為一種形式上的表演。在這樣的課堂上,實驗的目的僅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保證生物實驗的開課率,而并不是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培養學生的技能,這樣就給了部分教師弄虛作假的機會。再者以學生的角度來說,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實驗要求:“學生不但要對實驗的基本原理了解清楚,還要能夠在實驗過程中做到正確操作,能夠觀察到實驗的現象,進而由實驗的現象總結出實驗的結論。”例如,“細胞的基本結構”的實驗,學生要明確此次實驗的目的:觀察細胞的結構;然后要清楚每一項步驟中所涉及的實驗用具,能夠做到正確操作;整個用顯微鏡觀察的過程需要學生仔細地進行每一個步驟;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有效觀察實驗現象,依據實驗現象得出相應的實驗結論,進而讓學生了解細胞的構成,動物和植物的細胞在構成上有哪些不同。但是從實際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現有的學習基礎來看,學生的實驗操作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
二、針對實驗教學實際情況所采取的措施
1.做到教學目標明確。那些學生做完實驗了還對實驗目標一無所知的現象不應該出現在生物的實驗課上,實驗課首先就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目標,讓學生通過操作實驗來達成教學目標,這也就保證了實驗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明確教學目標是實驗教學的第一要點。如實驗課“制作小腸結構模型”,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制作小腸結構模型的實驗來了解小腸的結構特點,教師可在學生做完實驗之后讓學生自己回憶實驗過程來確定是否理解了小腸的結構特點。
2.重視學生的實驗準備。在實際的實驗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對學生在實驗前的準備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在實驗的操作過程中遇到障礙就會轉移自己的思考重點和方向,致使不重要的問題占據了大量的實驗時間進而影響了實驗的效果。例如,“探究酸雨的危害”這一課的實驗,教師在實驗進行之前就需讓學生對酸雨的構成成分、形成的過程等相關的知識有一個充分的了解,若學生沒有了解這些與實驗有關的知識,那么在試驗的過程中就會產生許多的問題,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進而影響到試驗的順利進行。
3.重視實驗小組的管理與合作。由于教師無法深入到每一個學生,保證每個學生的實驗效果,這就需要小組的組長來共同監督和完成實驗過程,小組內的成員的實驗步驟到不到位,成員是否按照要求完成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教師發揮小組長和小組的作用才能夠完成,讓小組之間團結合作,形成合力,養成科學實驗的良好習慣。
4.正確引導學生操作,重視學習收獲。從某個實驗或者某些實驗中讓學生獲得科學知識,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教師要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就注重學生實驗操作的科學性、嚴謹性,這可以通過設置一些與實驗相關的問題來實現。如教學“觀察動植物細胞結構”的實驗,我設置了這幾個問題:載玻片和蓋玻片為什么要用干凈紗布擦干凈?制作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為何要在載玻片中央滴清水?這與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有何不同?為什么要把洋蔥鱗片葉內表面上的薄膜撕掉?然后讓學生圍繞它們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實驗,并逐步歸納、總結。這樣以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思考,學生才能更有效地通過觀察實驗現象來得出實驗的結論,才能讓實驗教學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三、實驗教學中需注意的幾個方面
1.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是生物實驗教學的目標,所以教師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要以新型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從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模式中解脫出來,在課堂上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滿足和成就感,進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
2.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實驗過程的引導者,即通過優化實驗設計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思考,而不是按部就班,生搬硬套。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地與學生構建和諧、輕松的教學氣氛和保持良好、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到學生中間去,去觀察學生的實驗過程,去傾聽學生的疑問,并能夠認真指導,真正讓學生通過實驗過程學有所獲。
3.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學生應該學會運用科學探究的方式去研究事物,探索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例如,生物圈中的人,對蛋白質的研究,我們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的實際出發,如何從平常的飲食上調整讓學生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讓學生學會簡單的飲食搭配。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總之,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效率的提高,離不開實驗教學設計的優化,教師要認清現代教育的形勢發展,摸清實驗教學在實際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找出一些相應的解決措施。只有著眼于實驗教學的實際情況,優化實驗教學設計,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操作,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為目標,不斷總結經驗,探索規律,相信我們的實驗教學效率一定會提高的。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