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月秋
教育部把“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列為《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振興計劃》的主要目標。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的教育正在向素質教育方向轉變。教師教學要打破教知識的窠臼,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具備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我除了讓學生掌握一定量的基礎知識以外,還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能力。我盡力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感悟、想象,這樣學生既獲得了多樣的學習體驗,又讓自己的思維活躍起來,不斷創新,培養了自己的創新思維。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
一、注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考慮問題的多面性,尋求一切可能的條件,得出新穎的、獨特的結論,從而來獲得學習過程的愉悅感。尤其是在閱讀課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教師應該設法使布置的問題具有多樣化的特征,便于學生從多方面進行思考,使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夠被激活,進而充分運用自己的內在潛能,使得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能夠不斷創新。我們對學生進行的發散思維的教育應該向幼教園的教師學習,巧設疑問,讓學生運用想象產生無數的答案,正如小朋友對“0”的認識一樣,有無數的、棒極了的答案:太陽、眼睛、氣球、大餅、嘴巴、月亮等等,并不僅僅是個零。創造的答案越是豐富又富有創意,越有利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提高,而不是讓學生的回答范圍越來越狹小、僵化。
二、引導學生設疑,促進創新思維的培養
要使學生具有創新思維能力,前提是學生敢于、善于給自己設計疑問,這是繼續探究知識的動力,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善于“跳出來”思考,打破常規的思維定勢,突破傳統的圈子,敢于給自己創設無數個問號,并能夠積極去探究問題的答案。讓學生用心中的好奇去解秘周圍的世界,指引學生經常給自己設疑,學會思考,學會創造,用自己獨立的方式或者與同學合作的方式解開心中的疑問,從而提高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另外,教師還要盡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進行閱讀和思考,并且在適當的時候教師能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這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能在教師的指引下將自己張揚的個性充分地展示出來,讓自己奇特的想法一個個都閃耀著創造的光芒,從而在這個課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流露,學生的創新思維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和提高。
三、生活化學習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我們知道,語文的教學除了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以外,還要進行語言方面的訓練。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行的,還需要在生活這個大熔爐中加強練習。一位教育方面的專家曾經說過,生活也是一種教育。我們的課堂教學如果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就一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激活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學中最難的就是寫作的教學了。寫作教學要讓學生提筆就寫,有寫作的素材,就要讓學生走進生活,關注生活,仔細觀察周圍的人和事,表達出自己對事情的真實感受。例如,我們曾經寫過一篇有關描述雪的文章,課前我就把作業布置下去,讓學生注意觀察,走進生活,在生活當中觀察雪,觀察雪天人們的活動。讓學生動用自己的腦、心、眼、耳等感官去觀察、去感受,讓學生在觀察、體驗的過程中積累寫作素材,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生活,并形成自己獨特的想法。通過這一系列的觀察與思索,學生就獲得了寫作的第一手材料,這樣就產生了寫作的欲望,憑著自己對生活的體驗與感悟,才能創作出具有學生自己的真實情感的好文章。這樣的文章才具有生活的氣息,具有真實的情感體驗,這樣的寫作訓練才能做到真的富有成效。
四、快樂的學習心境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
讓學生在課堂上快樂學習是我們每個教師的奮斗目標,也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快樂學習呢?通常需要做使課堂內容充滿情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熱情高漲,教師的教學內容就要設計得富有情趣,這樣學生才會樂意學習,課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樂園。比如,以鼓勵為主,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充滿著信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自信呢?我們可從這兩方面做起:第一,在尊重學生自尊心的基礎上,公平對待學生;教師多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評價學生多表揚,少批評。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讓學生學得輕松。第二,善于捕捉學生身上的亮點,發現學生的特長,讓學生揚長避短,還要善于理解和包容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為學生解決困難,指明方向。教師對學生的欣賞可使學生心情愉快,可使學生自信十足,可使學生不斷創新,取得新的成績。
五、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以往的學習是個體學習為主,課堂上教師抽查學生的的復習效果,作業是否完成了,知識點是否記住了。教學的受眾面比較單一,針對了某些學生,就有其他的學生不能與教師有接觸,他們的學習情況教師就掌握不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掌握就不全面。多數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況也不求甚解,有的甚至有蒙混過關的僥幸心理。學習沒有教師的鞭策,就會不積極進取,思維變得遲鈍,根本喪失了對學習的創新思維能力。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的本質是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在智慧的碰撞中對接、融合,達到共識、共賞、共進。古人云:“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乃生靈光。”今人也言:“兩個人各有一種思想,交流后就變為兩種思想了。”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不妨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布置命題,讓全班學生都參與進來,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權利。小組成員都要發表自己的看法,在活躍的氣氛中,大家互相感染,踴躍發言,通過思維的碰撞,激發了創新的火花。因為個體的思維有慣性,想法是單一的,有其他學生的參照,能夠反省自己,吸取別人的優點,思考問題就多角度、靈活化,從而使思維創新能力獲得提高。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它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充滿人性化的改革。改革后的課堂更富有趣味,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也更有利于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所以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效率是一定會提高的。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