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怡
摘要:本文論述了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本文主要從編寫學習提綱,培養閱讀能力;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維能力;創設探索意境,激發求索意識等三個方面通過理論分析與自身實踐進行結合,分析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歷史 教學 思維 能力
在歷史教學課堂中,學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對歷史教學深層次探究的意識,體現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是當前歷史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教師在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等方面,充分挖掘學生的最大潛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在新課程實施的幾年,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就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了一點實踐。
一、吃透、整合教材,提升閱讀能力
進行有效的閱讀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主動性的一種重要手段,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習成績的重要途徑,由于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具有明顯的不同,歷史學科講述的是發生的史實,帶有發生性、綜合性以及史論結合等特點,學生在閱讀歷史課本的時候往往會遇到諸多障礙,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吃透教材、整合教材,加強閱讀指導,教給學生精讀、略讀、通讀的本領。為了讓學生讀有所思,讀有所獲,在實際教學中,我總是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和知識的系統性精心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的自學提綱(亦即討論題),讓學生結合討論題認真閱讀教材,讀思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充分開動大腦機器,邊讀邊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并針對疑難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集思廣益,發揮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在講《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與《羅斯福新政》時,我將兩節內容整合到一起,在講解新課前,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本,在閱讀教材時拓展思維,比如設問:
1.繁榮的背后: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空前繁榮,特別是股票、信貸等行業,但20年代的繁榮是“真正的繁榮”還是“虛假的繁榮”?繁榮的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危機?
2.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又被人們稱為“世界末日”,為什么?
3.羅斯福新政“新”在什么地方?
4.面對新政,很多資本家認為新政的措施損害到美國資本主義的根本,是否正確?新政的實質究竟是什么?
問題簡單、新穎,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問題的設計既是對教材基礎知識的概括,又具有一定的能力要求,能夠更好地使學生吃透教材,進一步整合教材。從實際操作來看,學生對于基本問題多能解決,而對于一些疑難問題通過教師的點撥也都能解決。如此經過多次訓練,學生在閱讀、解讀教材時,能夠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乃至課本教材的重難點,進一步提升自身能力,拓展思維。
另外,在一個單元幾課學完后,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歸納單元的整體知識結構,指導學生通過對單元整體知識的分析比較以及整體歸納,把各課分散知識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進一步把閱讀能力提升到比較高的層次。
二、還原創造問題情境,提升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
還原創造問題情境,簡單地說,是指帶有問題或矛盾的學習情境。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能力的提升是從分析問題開始的。
歷史學科的內容具有內容豐富,縱橫連貫等特點,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歷史學科內容的這一特點,從歷史課本及知識本身概括比較有針對性的問題,指導學生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例如,在教學《抗日戰爭》這節內容時,我補充了“西安事變”的有關史實,我在引導學生掌握基本史實的基礎上,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西安事變發生后,應采取什么方式解決,對蔣介石,是殺,還是放,為什么?”這一問題的提出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思維,學生間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學生認為應該殺,因為蔣介石面對日本的侵略先實行“不抵抗政策”,后又實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他的階級本質決定他是反共反人民的,站在人民的對立面,因此該殺;有的學生認為應該放蔣,因為當時中國面臨外來侵略,為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應該聯合蔣介石共同抗日。在學生討論發言的基礎上,教師適時指導學生應將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分析,從而引導學生從歷史背景、當時的國際形勢以及中國各階層的態度等方面分析解決西安事變的方式和原因,最后使學生達成共識:對蔣介石該放,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時代的需要,是符合民族利益的。通過問題的創設、解決,使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能力得到提高。
三、創設探索意境,激發求索意識
美國華盛頓大學有這樣一個條幅:“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充分說明了閱讀、思考、實踐的重要性。當時的社會存在決定當時的社會意識,每一件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背景,都有其內在的必然聯系。現在的歷史考查要點中對時代背景不做明確的要求,但是在歷史課堂的教學中,對于一件歷史事件,只有講清楚發生的時代背景,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才更有利于學生掌握歷史事件的連貫性,更好地理解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更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還原、創造情景,分析時代特征,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探求知識。
分析歷史事件的背景,并不是只有一種固定的模式,我們還可以運用倒敘的方式,先分析歷史事件的現象乃至結果,再對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設問。例如,講《兩極世界的形成》時,我先用簡潔的語言向學生簡介當今世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中廣泛的交流,促使了人類的共同發展,因此,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彼此合作、共同發展已顯得越來越重要。但是,二戰結束后,東西方并沒有形成這一對全人類造福的良好形勢,現實是以美國為核心的資本主義世界挑起了東西方的冷戰,使東西方陷入了長期的對峙之中。然后再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討論這一場人類悲劇發生的根源,給學生以一定的思考、討論的時間,能夠進一步刺激學生學習的好奇心,也能夠進一步帶動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綜觀教育前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時代的要求。《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只有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才能使學生終身源源不斷地吸取時代的“活水”,成為時代的棟梁,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擔負時代的重任,迎接時代的挑戰。
(責編 金 東)